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赛决赛中,我校两个创新创业项目获得银奖。“稻渔306生态工程”团队便是获其中之一,此次获奖,是该团队几年来阶段性成果的良好回馈。
▲ 稻渔306生态工程团队
01
笃定初心 助力扶贫
多年来,肇庆学院一直在探索产业扶贫之路,广宁县是革命老区,是我省28个贫困县之一,也是我校对口帮扶点。2018年,由李新昌副校长(时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牵头组织生科院相关农科专家和学生,并协同大学科技园与校内外专家组成稻渔生态农业团队,在广宁横山镇开展了稻渔共生试验和攻关,取得初步成效。2019年进一步扩大生产试验示范,并总结提炼成具有广东地域特色的稻渔“306”生态工程技术体系。
该技术体系主要由三项核心技术构成:一是我校自己选育的适合稻渔生产的水稻良种;二是适合当地水土、气候和市场的优良水产品种;三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富硒技术。团队探讨了适合广东稻渔生产的6种模式,按照有机农业标准使用有机肥和绿肥,少用或不用农药,实现农产品农药零残留。通过种养结合,大力发展富硒有机稻渔产业,一田多用,实现富硒水稻、水产品的共生和高质高产。
▲项目技术应用下的富硒稻鱼模式
▲我校与广宁县共建的厚田虾稻共生种养基地
同时,团队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平台优势,由花影传媒、绿洲生态、五柳农业和逸骏电商等科技园创业企业负责人组成市场营销团队,构建起集研、产、销的上下游全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解决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难题,让稻田生产效益最大化。
“稻渔306生态工程”团队致力于农业产业帮扶、乡村振兴发展。经过近年的小试、中试和规模推广应用,在肇庆广宁、四会、德庆、怀集以及云浮郁南等多个县市乡镇建立了生产示范基地,效益显著。今年,中央电视台《农广天地》摄制组还来到广宁横山镇进行专题拍摄,介绍稻渔共生团队的创新做法和助农成效。
▲央视《农广天地》摄制组前来拍摄
02
全力以赴 决战到底
在参加此次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备赛阶段,团队从优化结构到创业项目书撰写、创业社会实践、PPT的制作,每一位成员在这个过程中都付出了诸多艰辛与汗水。
在实践的过程中,最重要且难度较大的事情就是跟农民沟通,去推广、指导“稻渔”技术。团队以及指导老师坚持下到每一个农户家进行技术指导,让农民了解和接受这项技术,同时将每户农户的实践数据进行整合,形成较系统的数据体系。
▲ 项目团队备战比赛
一个项目的成功,往往是背后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生科院郭玉娟副教授、科技处周丽教授等专家老师们亲力亲为指导,助力团队完成商业计划书,查缺补漏,力求从细节之处将参赛项目可行性雕刻至善,为团队“出谋划策”;我校富硒技术专家张宝杰教授向农户和团队面授富硒产业应用技术,为农产品赋能“内功”,成为该项目创新的一大亮点;科技园陈学年教授协调团队组建,并多次带队下乡实践和采风,现场向示范田派送鱼苗,传授渔业技术。创新创业学院院长肖俊霞重视和关心参赛项目的前期训练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后勤工作。生科院党委书记胡隼多次亲临训练基地督战,为团队加油鼓劲。
▲我校专家支援稻渔306生态工程项目
新冠肺炎疫情使团队的工作和备赛增加难度。部分队员只能在网上开展工作,无形中使工作效率降低了不少,加上所需准备的资料众多,团队成员们的身心状态都经受了极大考验。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困难没有磨灭队员们的热情,每位队员都全力以赴完成任务,这种精神是团队走得更高更远的有力保证。
03
推广成果提升效益
“稻渔”团队历经艰辛,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果,解决了推广之初一些村民对这项技术不放心、不信任的问题。项目由起初的几十亩,迅速发展到在全省6县市区进行示范,涌现出广宁县罗帷村和德庆县播植文定村等多个典型案例,带动了一批贫困户脱贫致富。四会市迳口镇拟与团队合作,打造富硒有机鱼米特色小镇。这些都是对团队努力的最好证明。
“稻渔”团队自开始研究到实践至今,已成功申请了3项专利和3项专著,这也为项目产品的更新迭代和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在此次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赛中,“稻渔306生态工程”项目创造了我校高级别大赛的最好成绩,取得了银奖。
通过到农村进行实地操作的学习,往往更能提高专业上的知识,与此同时又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进一步的理论理解上,而这正好与“稻渔306生态工程技术”的运转模式相同。“实实在在地与农民打交道,唤醒了自己服务农村的情怀,在这个过程中与队友形成了合作默契,对项目也更加有信心。”队员黄海婷如是说。
又是一个骄阳似火的夏天,团队实现了曾经的愿望,让贫困乡村大片被弃耕的土地跳跃起绿色的生机,漫山遍野的翠绿,有他们的一份功劳。稻田里泛起点点生机,山间清风轻拂他们的脸颊,眺望远方,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
▲ 稻渔团队下乡调研实践
文字:陈润楷 李天芝
责编:吕钊 黄星源
校对:陈伟林 肖娜
终审: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