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南科大发表了
一系列科研成果
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吧
李贵新课题组发表“非线性光学超构表面”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南科大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李贵新课题组与伦敦国王学院物理系教授Anatoly Zayats课题组等在Nano Letters杂志合作发表了题为“Giant Enhancement of Second-Order Nonlinearity of Epsilon-near-Zero Medium by a Plasmonic Metasurface”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该研究中,研究团队设计了工作在近红外波段的Au-ITO非线性光学复合超构表面。在泵浦光垂直入射的条件下,超构表面上产生的非线性二次谐波的强度相比于ITO薄膜本身有近10000倍的增强。
(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
陈晓龙团队在二维材料中红外发光器件方向取得进展
南科大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助理教授陈晓龙、讲席教授王太宏及南京工业大学教授王琳合作,首次基于二维黑磷异质结构实现了中红外光致发光与电致发光器件,成果发表在Nature旗下顶级光学子刊《光:科学与应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上。
(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
权泽卫课题组在《先进材料》发表新型纳米金属合金材料重要研究进展
南科大化学系教授权泽卫课题组在新型纳米合金材料领域取得最新进展,该成果以“Novel Bi-Doped Amorphous SnOx Nanoshells for Efficient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into Formate at Low Overpotentials”为题发表在材料领域顶级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该研究中,团队首次在无水无氧的条件下通过一锅湿化学法制备出结构稳定、组分可调的四方相Sn1-xBix合金纳米晶,其中Bi的含量可以达到20 at%,远超过的研究结果(<2 at%)。
(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
李闯创团队发表复杂活性天然产物 Bufospirostenin A首次全合成研究成果
南科大化学系教授李闯创团队在国际知名化学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ACS)发表论文,报道了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复杂甾体天然产物Bufospirostenin A在国际上的首次不对称全合成。团队巧妙应用经典反应,并利用新颖的烷氧基联烯—炔参与的Pauson—Khand反应作为关键反应,以线性20步完成了Bufospirostenin A的高效不对称全合成,这也是烷氧基联烯的Pauson—Khand反应首次应用于天然产物全合成。
(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
景志成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地球深部碳循环研究进展
南科大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景志成团队及合作者在地球深部碳循环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上在线发表。
研究团队基于团队此前发展的一系列高温高压下熔体物性测量的实验技术,结合大腔体压机和同步辐射技术,采用超声波方法和沉浮法,在国际上首次测量了高温高压下上地幔主要碳酸盐(白云石,CaMg(CO3)2)熔体的声波波速和密度,实验压力和温度最高分别达到6 GPa(6万个大气压)和近1800°C。这一实验结果为碳酸盐熔体的地震学探测提供了可能。同时,该研究还通过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方法对碳酸盐熔体的物性进行了理论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在这些结果基础上,该研究计算了含碳酸盐熔体的上地幔的地震波波速。
(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
李贵新课题组在Science Advances刊文报道用于冷原子产生的超构表面光学芯片
南科大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李贵新课题组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德国帕德博恩大学等机构合作在用于冷原子产生的超构表面光学芯片方面取得最新进展,相关成果以“A Dielectric Metasurface Optical Chip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ld Atoms”为题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
该论文首次报道了一种基于超构表面光学芯片的冷原子产生装置,为实现单束磁光阱(MOT)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方案。该方案利用超表面光学芯片取代传统的光学元件,将一束激光分为多束圆偏振态可控的激光,为实现紧凑、低功耗的商用量子传感器提供了一种新的且非常有前景的技术路径。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南科大学者合作发表有关线粒体起源世纪之争的研究成果
南科大海洋科学与工程系讲席教授张传伦团队联合同济大学教授朱瑞新团队和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William Martin教授团队,在真核细胞线粒体与Alpha变形细菌之间的进化关系上取得突破性成果。论文以“基于系统性物种取样方法的系统发生学分析证明线粒体起源于Alpha变形菌(Phylogenetic analyses with systematic taxon sampling show that mitochondria branch within Alphaproteobacteria.)”为题发表在《自然》(Nature)子刊《自然生态与进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
(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
何川团队在构建杂原子中心手性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南科大化学系副教授何川课题组在“构建杂原子中心手性”领域取得了两项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分别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和《ACS催化》(ACS Catalysis)。
何川课题组从简单的二氢硅烷和烯烃出发,首次实现了铑催化的串联不对称碳氢硅化/烯烃硅氢化反应,“一锅法”流水线般实现了四取代硅中心手性苯并噻咯类衍生物的高效高对映选择性构建。
除了硅中心手性的构建,何川课题组采用对映选择性去对称化和平行动力学拆分的策略,通过对非手性Cp配体和手性羧酸配体的理性设计,发展了Ir(III)催化的亚砜导向的不对称碳氢酰胺化反应,高效、高对映选择性地实现了亚砜硫手性中心的构建。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程然团队在计算智能及应用领域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南科大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程然课题组在计算智能及其应用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进展,在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 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 等知名期刊录用及发表共6篇论文,所提出的算法成功应用于电容式电压互感器(CVT)误差评估、肢端肥大症分级诊疗等领域。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翟继先团队发布包含两万多拟南芥公共RNA-seq文库的生物大数据在线分析平台
南科大生物系副教授翟继先课题组发布可以方便快速查询超过两万个公共RNA-seq文库的在线资源,相关成果以“A comprehensive online database for exploring ~20,000 public Arabidopsis RNA-Seq libraries”为题发表在植物学领域知名学术期刊《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
(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
靳文菲团队发表二倍体基因组三维结构科研成果
南科大生物系副教授靳文菲课题组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赵可吉实验室合作发表二倍体基因组三维结构的科研成果,该论文以“Diploid genome architecture revealed by multi-omic data of hybrid mice”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Genome Research(基因组学领域唯一的自然指数期刊)。该研究利用多组学技术研究杂交小鼠揭示同源染色体间的相互作用模式、三维结构、染色质动态、组蛋白修饰及其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丰富了人类对基因组三维结构及其对基因调控的认识。
(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
邓兴旺研究团队在B-box蛋白调控植物光形态建成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南科大生物系长期访问杰出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邓兴旺课题组和南京农业大学教授许冬清实验室合作,在植物学领域知名学术期刊The Plant Journal上在线发表题为“BBX28/BBX29-HY5-BBX30/31 form a feedback loop to fine-tunephotomorphogenic developmen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拟南芥B-box第五亚家族成员(BBX28, BBX29, BBX30, BBX31)与光形态建成的核心转录调节子HY5形成反馈通路,进而调控植物光形态建成的新机制。
(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
--- 南方科技大学 ---
新媒体中心
新闻中心
来源:各院系
编辑:吴一敏
欢迎投稿、建议:
weixin@sustech.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