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40年 | 陈湘生院士:城市韧性让市民生活更美好

深圳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深圳特区40年 | 陈湘生院士:城市韧性让市民生活更美好

深圳大学

新华网深圳8月7日电(王航帆 孙倩文)夏日的深圳福田区路上行人并不拥挤,真正人山人海的是市民中心、会展中心、福田地铁站等地下空间。目前,深圳依托地铁站已建成多个超大型地下空间,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深圳为什么向地下要空间?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广东院士联合会理事陈湘生近日接受新华网专访表示,深圳地少人多,发展地下空间是必由之路。

深圳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广东院士联合会理事陈湘生。

科技赋能 让地下城市空间更安全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公共卫生医疗带来巨大挑战。“比如疫情一来,地下空间具备诸多有利条件,可迅速改造成方舱医院,把新鲜空气放进来,把有害空气处理后再排出去。”陈湘生强调,把地下空间提前布局好,还可避免对马路多次“开膛破肚”,集约利用好稀缺的土地资源。

“隧道上面和两侧一定范围内是不允许开挖的,一条隧道就会把城市空间割裂。深圳地铁创立了跨地铁运营隧道地下空间综合施工技术,解决地铁安全保护区空间资源利用的技术难题。”陈湘生介绍,这项技术应用于前海自贸区的地铁建设,直接释放了24万平方米的土地面积,市场价值超过100亿元。

“城市安全是多方面的,基础设施和建筑物牢固安全是城市基本的韧性要求。”陈湘生介绍,深圳大学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致力于探索未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土地资源利用,再加上智能感知、大数据挖掘、云计算技术等,创导城市全域感知全寿命安全管理,做到全周期的监测、监控和预知。同时,要有足够的备份,让管理韧性、系统韧性最终形成城市的安全和智慧,让市民感到安全和幸福。

试错容错 让深圳成为创新者

“地铁建设要用成熟的技术,但成熟技术是怎么来的,谁是第一个使用‘尚未出现这种技术’的人?”陈湘生表示,深圳敢为人先、“敢吃螃蟹”,体现在对地铁建设者的包容。深圳鼓励尝试、敢于容错,让一线建设者不停创新,才有了深圳地铁的从无到有,并引领为行业标杆。

谈起深圳华强北地下空间建设,陈湘生认为没有勇于担当、果敢决心是不可能动工的。“华强北那么繁华的街道,我们要建7号线,把东西向的1号线、2号线、3号线串接起来,当时很多专家不建议做,风险太大。”但敢为天下先的深圳还是干了。刚开始动工的前三个月,华强北商户的销售额略有下降,但从第四个月就开始回升,至2013年底同比上年增加约13%。

艰苦奋斗 “孺子牛”精神永不过时

“2002年底修建地铁1号线,挖掘到广深铁路附近时,突遇湍急的地下水,工程随时会遭遇塌方。我下去一会儿,雨靴都被腐蚀坏了,那是酸性极强的地下水。”陈湘生说,“当时情况紧急,我们在水流的上游打了几口井,用泵抽水排水,减少下游水量,两头作业,慢慢冻住地层再开挖。这个事现在说起来简单,但当时决断是冒着很大风险的,干不成就会拖延整个1号线工程。”

来了就是深圳人,怎样做一个优秀的深圳人?陈湘生建议,要大力弘扬深圳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孺子牛”精神,把青春和生命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做科研、做学问,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持之以恒做好一件事情就很了不起,正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筑巢引凤 让更多后来者成为深圳人

“我当年从剑桥回来后,在深圳莲花山看到蓝天白云,风景跟剑桥一模一样,特别是一件白衬衫我穿三天都不用洗,衣领子不脏,这让我喜欢上了这座城市。”陈湘生谈起初来深圳的印象。那年,他刚过40岁,仍像少年一样心怀憧憬,来到深圳投身地铁建设。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对人才的重视体现在方方面面,包括用人政策、配套住房等。“有‘帽子’(院士、长江学者等)的人才,深圳有政策引进。深圳还要关注没有‘帽子’的科研学者,他们离成功或许只有一步之遥,但没有政策扶持就会把他们拒之门外。”陈湘生建议,在科研经费、住房等方面对这类“无帽”人才进行补贴,筑巢引凤。

陈湘生表示,深圳安排不少财政科技专项经费用于基础研究,大手笔布局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科研工作者搭建了许多技术创新平台,是科技工作者的沃土。“深圳40年再出发,乘风破浪,未来可期!”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单日栩

责编 |李世卓

深圳大学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广东本科院校-深圳大学-微高校-院校号-深圳大学-深圳特区40年 | 陈湘生院士:城市韧性让市民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