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八的大个儿,走起路来像阵风,皮肤白净,说话不紧不慢,文静中难掩热情,他就是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专任教师张文浩。
7月初,为积极响应“暑期大下乡”的倡议,牢牢把握“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的总要求,为打造新时代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广东模式贡献“仲恺力量”,我校派出了48支由教授与博士组成的“农村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服务团队”和60支“三下乡”大学生乡村振兴服务团队出征乡镇一线,精准服务广东省乡村振兴工作。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在部署该项工作任务时,结合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习的实际需要,创造性地打造出以学生为服务主体、教师深度参与的服务模式。长期扎根乡村、富有实习团队指导经验的张文浩老师责无旁贷地成为这次人文学子实习的“总指挥”,领衔执行服务任务。他不仅是两个服务站点之一的英德站点负责人,也参与阳山站点的业务联系与工作策划。忙,是张老师整个暑假工作状态的速写。
挂帅出征,做好疫情防控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有30多名老师和60多名学生参与本次服务工作,老师轮岗参与,学生则是全体全程参与。一百多人,在清远两个站点服务五个星期,说起来简单,实则复杂。出发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千头万绪,包括老师和学生的住宿、与当地有关部门的对接、服务与实习方案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制定等等都要统筹考虑,需要有一个牵头人,素有经验的张老师就做了这样一个牵头人。别人开启暑假计划的时候,张老师与同事、学生一起投身到繁忙的工作中。
7月10日,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召开“服务乡村振兴”动员大会。会后,文浩老师组织英德站点的老师开了个小会,商讨轮岗计划与分工。接下来的十几天,张老师主导制定了两万余字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服务乡村振兴暨农村社会工作实习专项方案》,然后根据方案组织各个层面的人员开会,包括动员学生实习的实习工作坊、全体学生会议、学生骨干会议、分站点会议、站点指导老师的沟通会等等,而与相关个人的沟通与对接则难以计数。服务还没有正式开始,张老师已经处于满负荷工作的状态了。在此之前,他曾先后两次去清远实地考察,为学生实习做准备。
今年初开始肆虐的新冠疫情加大了这次实习的工作量。虽然广州及清远地区早已处于低风险状态,学校按照上级防疫部署也已经恢复了有序工作,但国外疫情仍然恶浪汹涌,给国内防疫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个别同学及家长不免有安全方面的担忧。对学生和家长顾虑务必要重视,因此在学校整体布局的基础上,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又专门制定了针对这次实习与服务的防控方案,由张老师和另外一位老师共同执笔。根据方案,每位老师对应数名学生,全面掌握学生动态及健康状况,备足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交通车、住宿点等全面消杀,进行疫情与安全宣教,购买人身意外险和防疫险等。几乎不留死角的防控方案终于让学生和家长打消了顾虑,整体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7月27日,第一批70多名师生乘大巴出发,张老师带队前往英德,开启了服务与实习的征程。
安营扎寨,及时解决各式难题
虽然之前踩了点,也与当地相关部门进行了对接,同学们也带齐了个人物品,但总有一些预料不到的困难。
到达英德的当晚,男女生住的地方都出现了状况。先是缺少床垫,张老师打了一通电话,了解当地商家的信息;接着给商家打电话,寻找货源;确定货源之后,带领几名男生驱车到镇上买床垫。床垫买来,又发现有些宿舍的空调不制冷,晚上11点多了,还去镇上买风扇。刚买回风扇,当听说有几位女生闹情绪时,张老师又去了解情况。见了老师,几位女生的眼泪忍不住了。原来她们宿舍不但没空调,而且窗户也无法打开,空气不对流,比较闷热;门外就是山,也担心有蛇鼠。张老师认真听了同学们反映的情况,实地查看了住宿环境,发现的确如她们所说。接近零点,张老师联系了附近的民宿,带着几位女生走了一段山路,安排她们在民宿住了一晚。第二天,张老师找人腾出一个房间,组织男生拆床、搬床、打扫卫生,终于解决了这几位女生的住宿问题。
在张老师眼里,学生就像自己的弟弟妹妹,能不细心呵护吗?有同学说:“那天晚上,张老师为学生奔波的背影成了所有学生心中最温暖的存在。”的确,身在异乡,黑夜笼罩,张老师高大的身影给了同学们足够的心理依靠。但没有谁知道,张老师是在忍着胃痛为同学们忙前忙后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张老师只要一遇劳累就容易胃痛。后来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综合性神经痛,要注意调理和锻炼。但一有工作,张老师就把医嘱抛到脑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了。
张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无处不在。每次从站点出去,返回的时候总会给同学们带些好吃的东西。即使不在站点,张老师的关心也能随时到达。有同学皮肤过敏或被蚂蚁咬了,张老师总能第一时间送来问候。同学们收集口述史,不知如何记录,张老师便从网上订购参考书直邮到站点。从生活到学习,同学们的视线里时刻有着张老师的温暖身影。
主题探索,服务乡村振兴
暑期的专业实习是每一届社工学生的必修课,有操作方法和整套流程。但今年的实习有点特殊,要与服务乡村振兴的任务结合起来。为了让两者有机结合,张老师在制定英德站点服务计划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具体情况,将企业扶贫与红茶文化发展纳入到实习的内容中来,设置了“企业联农带农带动乡村振兴模式服务优化”(下称“扶贫方向”)和“红茶文化传承和品牌应用推广”(下称“红茶方向”)两个方向。“扶贫方向”本身就是一个大主题,“红茶方向”则又分出“擂茶粥等民俗文化”“当地知名企业与英德红茶当代发展”“政府推动和发展红茶”等十三个小主题,供同学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扶贫方向”意在了解当地企业参与扶贫的模式,并通过充分调研,提出优化建议;“红茶方向”则是通过文化故事的挖掘与整理,协助当地树立文化品牌,推动文化振兴。可以说,这两个方向都是实打实的服务,也体现了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师生的优势。
同学们安顿下来后,实习与服务就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第一阶段是与当地企业、居民建立联系。7月30号,张老师与同事带领22名同学前往八百秀才茶叶有限公司参观;第二天张老师又在八百秀才公司主持汇报会,同学们向企业汇报了此次实习服务计划,也收到了企业的意见反馈,为实习与服务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其它时间,同学们还走进村庄,通过走访与聊天了解村情、民情,与当地居民建立联系。第一阶段任务结束,稍作休整,同学们按照张老师之前设定的方向分成“企业联农带农精准扶贫实习小组”(下称“扶贫小组”)和“英德红茶文化发掘小组”(下称“红茶小组”),分头展开实习与服务。扶贫小组在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多次走入村庄了解扶贫政策执行情况,利用所学知识实地考察贫困对象,全方位了解企业扶贫模式的运行过程。红茶小组又分成三个主题小组,拜访英德红茶界的代表人物,寻访遗落在民间的茶人茶事。十几天的忙碌之后,同学们进行了期中总结,梳理经验,发现问题,再出发。
张老师是英德站点的负责人,也参与轮岗,但并没有遵守轮岗要求,多半时间都在站点。即使不在站点,同学们与政府、企业、村委等的联系与对接以及实习服务期间的交通出行,也都要靠他解决,同学们的实习情况他也能随时掌握。正因为劳心费力,张老师的胃痛一直没有好转。但累与痛都无法阻挡他的工作热情,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于他而言正是开展本次实习与服务的最大收获。张老师说,每天最享受的就是看学生的实习日志,“生命影响生命,最愿意看到的是团队之间彼此的共情。”张老师一直抱着肯定的态度评价学生们一个多月以来的成长,“抛开课堂上老师授课学生听讲的模式带来的教学距离,下乡真的是拉近彼此的机会。”他将学生的成长视为自己工作最大的精神动力,只要与学生在一起,他便总是充满活力。
不改初心,践行社工使命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从西方引进的学科,最好的本土化方式就是走进乡村,这是张老师从事十几年农村社工工作的深刻认知。但是,很多人不太理解,尤其是许多从农村走出来的学生,他们原本就想通过读大学跳出农村,现在又要回到农村,那么读大学的意义何在?张老师曾经也有困惑,但十年前的一次经历让他彻底抛掉了这种困惑。
2009年,张老师参加四川灾区乡村灾后援建的工作,他说这是他第一次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乡村文化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互助的真情以及社会工作经世致用的价值。”正是这一次深刻的经历,让他坚定了农村社工的工作方向:“因为农村成就了我,我是从农村中来的孩子,我也要为中国的农村发展做一些自己的贡献。”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社工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而培养农村社工,不能局限于课堂,走进乡村,脚踏实地,才能真正有所作为。在张老师看来,乡村就是最好的大学。这次实习与服务,张老师说不是为了让同学们简单学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而是要在乡村这样独有的环境中,坚持党的教育路线,在基层中锻炼人才,面向农村培养人才。乡村振兴战略、教育发展战略在张老师眼里已然融为一体。
守着初心干,足有泥土香!十几年来,张老师一直在乡间奔忙,他的努力也几番开花结果。2012年,张老师作为第二负责人参与的《“城乡合作、公平贸易、共创生态文明与可持续生计”项目》获首届全国优秀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一等奖;2015年主持的《活化老围屋梅南村乡村扶贫支援项目》获广东省民政厅采纳实施,该项目还获得2016挑战杯创青春公益创业赛金奖;近几年,主持西樵镇社区营造项目的总体评估和专业督导工作,参与广东双百镇街社工计划筹备和督导工作,并获得双百计划贡献奖。2016年以来参与了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建设工作,培训50多个县区各类农村人才培育工作。张老师的青春化作雨露润泽了脚下的这片土地。
被问到本次实习与服务的主旨时,张老师不假思索地说:“服务‘三农’是天然使命!”何谓天然?对社工的热爱、对乡村的浓情早已化为身体血脉般的存在,浸润于张老师的教学与工作中,融入到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里。
往期回顾:
还记得那些年被你闲置的书吗?
“小新,有仲恺官方各学院新生群吗?”
先睹为快!仲恺2020级专属录取通知书长这样
入学须知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20年本科插班生新生入学须知
图片来源:仲恺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公众号 张文浩老师
文字来源:仲恺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公众号(内容有删改)
微信编辑:新媒体工作室 江芝蓉
责任编辑:党委宣传部 曾献尼 龚慧枫 程方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