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赤子——冼星海(四)| “风”满巴黎

星海音乐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黄河赤子——冼星海(四)| “风”满巴黎

星海音乐学院

编者按

红色的记忆,永远的丰碑。一首首催人奋进的革命歌曲,一个个动人心魄的革命故事,存在于几代人的记忆深处。在冼星海40年的短暂生命中,他为全民族抗战奉献了不朽的音乐杰作,用众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展现了中国人在危难时刻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音乐家对祖国、对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在人民音乐家冼星海逝世75周年之际。我们特推送《黄河赤子——冼星海》系列推文,以缅怀这位以音乐为武器,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人民音乐家,重温那段峥嵘岁月以及背后传奇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激起我们奋勇前行的澎湃力量。

黄河赤子——冼星海(四) | “风”满巴黎

五四运动以来,巴黎这个名副其实的艺术之都,深深地吸引了大批热爱文学艺术的中国青年。徐悲鸿,1919年留法,就读于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傅雷,1928年留法,就读于巴黎大学;马思聪,1926年赴法国南锡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学习。

星海对法国音乐艺术心向往之,但因经济条件不允许而迟迟不能成行,好友伍伯就曾说:其实星海是想出国学习的,可惜他还凑不到路费。胸怀远大抱负的星海曾在日记中追溯了选择去巴黎的缘由:感到国内学音乐的环境不方便,很想到法国去。同时我奢想把我的音乐技巧学得很好,成为一个国际的音乐家。

经济贫困依然是横亘在星海音乐之路上的一堵高墙,星海为筹到旅费,只好继续想办法。

1929年下半年,星海在水手的帮助下,踏上了上海开往南洋的商船,星海又来到新加坡,想在这里筹些去法国的旅费。但当年赏识他的林耀翔校长和音乐启蒙老师区健夫早已离开了新加坡,星海很是失望。

星海在他儿时曾经住过的城市里停留了几个月,通过教书、抄谱、做杂工,筹得了一点路费,通过朋友的帮助,在一条开往法国的轮船上找到了一份工作。一边干杂活一边随船到了巴黎。语言不通,身无分文,无亲无故的星海踏上了异国土地,基本的生活资料都无法保障,学习音乐谈何容易?但是,为了音乐,冼星海什么苦都能吃,什么困难都不怕。

1930年初,星海终于到达他的音乐之都——巴黎。刚下轮船,星海立即去探望儿时挚友司徒乔,他两年前就已经来法留学,专攻美术。可是,当星海找到司徒乔的住所,才知道司徒乔因经济原因转到美国求学了。未能见到朋友,星海一时连个临时安顿的地方都没有。无奈之下,孤身一人的冼星海在巴黎五区一个小旅馆租了一间房,很快就身无分文了。

星海音乐学院

1930年,初到巴黎的冼星海

为了维持生计,星海开始了没日没夜打工的生活。由于没有专门的技术,语言也不通,冼星海在巴黎只能做些体力活。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中国移民局替他介绍做餐馆的杂役。从此之后,冼星海常常是黎明睁开眼睛就得忙到子夜时分。

初到巴黎,这样超负荷的体力劳动换来了星海稍微安定的生活,省吃俭用没几个月,终于攒够钱买了一把日思夜想的小提琴。

生活虽然很艰难,星海总是千方百计努力寻找可以学习音乐的机会。星海终于找到了当时正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的马思聪,他似乎看到了一个通向巴黎音乐殿堂的机会。很快,他就去拜访了这位日后中国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

“我从马徳里街的巴黎音乐院的课堂里出来,有一位穿着破烂大衣的广东人向我打招呼,那是我第一次遇见冼星海”。多年后,马思聪回忆道。

了解到星海的学习渴望和生活境况后,马思聪向自己的老师小提琴演奏家保罗奥別多菲尔推荐了星海。见到星海,奥別多菲尔对这位穷困而勤奋的音乐青年颇有好感。得益于马思聪的引荐,星海开始向奥别多菲尔学习小提琴演奏。

向奥别多菲尔学习的学费是每月200法郎,当知道星海没有经济来源,全靠自己打工维持生计和学费,爱才心切的奥别多菲尔免收星海的学费。

星海争取到了学习作曲课程的机会,他结识了巴黎音乐学院著名的教授路艾日·加隆,跟他学习和声学、对位学、賦格写作等作曲理论技术。这位资深的作曲教授看到星海如此勤奋好学,也慷慨地免除了这位中国穷青年每月200法郎的学费。

星海音乐学院

冼星海和在巴黎的中国友人(左三为冼星海)

星海结识了著名的俄国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并得到了这位音乐家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了解到星海需要打工维持生活,星海获得许可在他家里做一些杂工,如收拾房间、买东西等。星海非常珍惜在作曲家身边的工作机会,普罗科菲耶夫与他交流音乐,帮助他批改作曲作业,教会星海音乐创作上的一些技巧和规则,甚至在星海求学之路上也给予过重要的帮助,星海后来在自传中曾写道:“……因得到普罗科菲耶夫的帮助,我考进了世界著名的两所音乐学校(巴黎)。”

星海音乐学院

普洛克菲耶夫,苏联音乐家,当时寄居巴黎,他曾经在巴黎电台广播演奏星海的作品——《风》

虽然有幸得到了一些音乐家的帮助,但因为常常要工作,星海用来学习的时间总是不够用,他不得不在打工之余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在繁重琐屑的工作里,只能在忙里偷闲抽出时间来学习提琴、看曲谱、练习写曲。但是时间都不固定,除了上课的时间,无论如何,星海都要想方设法去上课,有时晚上能够在厨房里学习提琴都好,最糟的情况是,凌晨5点钟起来,一直工作到晚上12点。

有一次,因为白天上课很疲乏,回到饭店又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钟,最后一次端菜上楼时,因为眩晕竟“连人带菜都摔倒”,挨了一顿骂之后,第二天就被开除了。星海描述这一时期的生活“贫困极了,常常妨碍学习”。

星海音乐学院

冼星海与留法巴黎的郑志声(右)

星海的生活条件十分简陋,他在巴黎市区一座楼房顶层的阁楼内居住,那个房间不足10平方米,只有斜置的屋顶上开着一个天窗。夏天闷热至极,有时只能将头伸出天窗之外,以便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

马思聪曾去过星海的住处,他描述了这间狭小的“所谓房子”:只有一个成人的高度,一张床紧贴着一张台子,台子上是一面叫作“牛眼”的朝着天空的玻璃窗。星海练琴时就站到台子上,上半身伸出屋顶,伸向天空,“对着上帝练习他的音阶”。

老师的理解和“意外的关怀”,让星海鼓起勇气面对困苦的生活,也让他开拓了音乐眼界。星海的音乐学习有了很大进步,他学习如何应用复杂的音乐技巧,并开始创作音乐作品。

星海开始尝试创作声乐作品,如二声部合唱《牧歌》、艺术歌曲《雨天的乡村》《夜曲》(法语)等。室内乐作品《d小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op3),用时8个多月才完成,1935年1月,在巴黎音乐院首演。作品音乐富于动力和戏剧性,乐思发展流畅,逻辑清晰,具有“现代音乐风格”。星海的作曲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重奏《风》成为星海巴黎音乐生涯中的重要转折,作品为女高音与单簧管、大提琴而作,这是星海从生活的磨砺中沉淀出来的游子心声。

星海居住的房间破旧不堪四处漏风。冬季,根本抵挡不住巴黎室外来势凶猛的寒风。一个夜晚,室外突然狂风大作。星海没有棉被,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实在无法入睡,他便起来点灯写谱。

根据星海在日记中记录当时谱曲的情形:风猛烈吹进,煤油灯(没钱安装电灯)点着了又吹灭。我伤心极了,我打着寒颤,听寒风打着墙壁,穿过漏风的门窗,猛烈嘶嚎。我的心也跟着窗外的狂风猛烈撼动。一切人生的、祖国的苦、辣、辛酸,都汹涌起来。当晚,我借风述怀,写成了这个作品。

《风》是一首带人声的三重奏作品,星海后来也将它带回了上海,可是曲谱却在战乱中丢失,已经无法找寻。

星海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也写进了《游子吟》《中国古诗》和其他一些作品中。

在加隆教授推荐下,星海创作的《风》与《中国古诗》(男中音歌曲),破例在巴黎音乐院新作品演奏会上演出。法国女高音歌唱家杰尔曼担任独唱,《中国古诗》则由巴黎喜歌剧院的男中音歌唱家来演唱,美耶女士担任钢琴伴奏。

星海音乐学院

冼星海就读于法国巴黎音乐院时使用的学生证

音乐会上,星海的作品演出获得了成功。法国作曲家保罗杜卡拉威尔等都很喜欢它,留法的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也很欣赏。通过老师的引荐,星海认识了法国印象派作曲大师保罗杜卡。杜卡特别欣赏这位东方的年轻人,他不仅送衣服、钱、乐谱给星海,还鼓励星海报考自己在巴黎国立音乐院开设的高级作曲班。

冼星海在日记中曾回忆当时进入考场的情形:

报考的那天,巴黎音乐院的门警不放我进门,因为我的衣服不相称。我穿的西服,袖子长了几寸,又是中国人。我对门警说:我是来报考高级作曲班的。他不相信,因为中国人考初级班的也很少,而且来的都是衣冠楚楚的人。高级班,过去只有马思聪先生入过提琴班。正在为难之时,恰巧保罗杜卡先生从外面来,他攀着我的肩一同进去了。

高级作曲班的考试分为两部分,笔试科目是“和声、赋格、作品分析”,另外是一首考生自己的原创音乐作品。星海顺利地通过了高级作曲班的考试,因为成绩优异,经过考试委员会的评议,学校决定给予他荣誉奖,按照学院的规定,星海可以提出一些物质上的要求。现场考官询问他最想得到什么东西的时候,星海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激动之余,脱口而出“饭票”,这出乎意料地回答让评委们感到惊讶。

冼星海能够报考巴黎音乐院,得益于杜卡教授的欣赏和鼓励,但他最终能够考取却和另一个叫路易斯的法国女孩(据说是杜卡教授的学生)的帮助分不开。在冼星海自己的叙述文字中只提到了有“一个女青年作曲家也给我很大的帮忙。她亲自弹奏过我的作品,她鼓励我不要灰心,教我学唱,学法文,经济上不时周济我(她的母亲待我也很好)。在我考巴黎音乐院的时候,她先练习了八个月钢琴为我伴奏”。在冼星海不同版本的传记文学作品中,这个法国女孩的形象都非常鲜明生动。

当时的中国国内有明文规定,学习成绩优秀的留学生,有条件申请公费支持。星海通过各种途径申请公费支持。“从始至终一文公费也领不到,我在巴黎音乐院几年生活,只靠师长和学校的资助。”

星海音乐学院

中国留法音乐学会(左起:冼星海、季继红、李俊昌、曾竹韶、郑志声)

星海为住宿搬来搬去的过程中,认识了当时留法的另一个穷学生——滑田友。星海学音乐,滑田友学雕塑,他们俩是隔壁的邻居,虽然不是同行,却时常交流对艺术的见解。

星海音乐学院

1935年,巴黎音乐院高级作曲班合影(前排右二为冼星海)

星海经过同学的介绍,他认识了两位修女,她们经济优裕,喜欢音乐又充满爱心。两个修女非常喜欢冼星海,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对他,每天请他过去吃饭。

冼星海终于可以安心地学习他的音乐,为他的理想全心奋斗。那段不忧柴米的日子真可以说是冼星海在巴黎的黄金时代了。这段时间,冼星海通过系统的学习,增长了不少知识,也促使他不断地思考中西音乐的差异和交融问题。

星海音乐学院

冼星海回国时的护照

1935年春,冼星海从高级作曲班毕业了,他的恩师杜卡教授却在他毕业前夕去世了。这对星海来说是很大的打击。为此,星海写了一篇纪念杜卡的文章寄给时任北平《大公报》“艺术周刊”的编辑司徒乔:

导师的最大贡献,除了雄厚的,富于伟大想象的作风,准确的表情,平衡而紧凑结实的曲体之外,他是被称为“近代音乐的‘力’(Force)”;我现在写这信来纪念他,正不知我国的音乐界,几时才把一点这个“力”移植到我们祖国奄奄的乐魂里……

毕业了,总要为自己的将来做个选择,衣食无定的留学生活实在让星海难以为继。在法国漂泊了五年的游子决定回国。

参考资料:

1. 冼星海,《我学习音乐的经过》,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

2.马可,《冼星海是我国杰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音乐家》,音乐出版社,1959年版.

3. 丘远,《人民歌手冼星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49年10月版.

4. 图片来源于榄核镇冼星海纪念馆.

星海音乐学院

供稿:李音、何培禄

排版:张紫怡、王梦瑶

编辑:何培禄、乐轩

星海音乐学院

讲述星海故事

传播星海声音 弘扬星海精神

展示星海形象 服务星海师生

星海音乐学院欢迎您!

微信公众号:xinghaiguanfang

投稿邮箱:tougao@xhcom.edu.cn

音乐世界,精彩不断!

扫一扫,你我更好!

更多资讯,请关注官网:http://www.xhcom.edu.cn

星海音乐学院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广东本科院校-星海音乐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星海音乐学院-黄河赤子——冼星海(四)| “风”满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