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和广东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近日在广州召开,会议期间,汕大人围绕高质量创新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省人大代表、汕大副校长 刘文华:
把握机遇,实现更高质量创新发展
刘文华长期关注汕头发展,他多次就此提出建议。刘文华认为,面对土地资源有限问题,汕头企业应该走高精尖、高效益路线。同时要利用好海外华侨华人作为汕头发展的重要资源,优化营商环境,搭建本土平台,吸引优秀海外华侨华人回来创新创业。
学习以色列经验 加快构建汕头创新生态
“首先是构建创新生态。新时代语境下,创新不仅仅是科技方面,还包括制度、管理、商业模式等一系列的创新。”刘文华说,希望政府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创新生态,来推动汕头形成区域内的比较优势。
其次是创新要素。刘文华说,创新要素是创新生态的核心,包括人才平台、政策环境等。他建议,政府一方面强化自身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强研发团队和平台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另一方面,要牢牢依托省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发挥这些平台在人才引育、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优势作用,构建大学科技园、创新合作区等重要平台,促进产业升级。
“现在汕头在构建创新模式方面有很好的契机,就是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刘文华说,以色列是一个创新国度,可以学习他们好经验好做法,加快构建汕头创新生态。
打好“侨”字牌 吸引侨商返乡发展
海外华侨华人也是汕头发展的重要资源。汕头是全国著名侨乡,现有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万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在刘文华看来,海外华侨华人对汕头的经济发展有很大贡献。2020年,汕头的外贸形势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势头,离不开海外华侨华人的资源牵线搭桥。
“在海外,全国各地的潮商资源特别丰富,资本雄厚,有很强的经营能力。而且原籍潮汕的海外华侨华人对故土的认同感相当之高,他们平常与本土联络就非常紧密。”刘文华认为,要打好“侨”字牌,不仅是利用侨资,更要优化营商环境,搭建本土平台,吸引优秀海外华侨华人回来创新创业,共同推动故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刘文华在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通道”上分享自己的建议
破除发展瓶颈 汕潮揭资源互补
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汕头在东翼地区优势明显,但劣势也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刘文华认为,汕头在服务业、金融、教育方面资源聚集优势明显,但是土地资源紧缺,是长久以来制约汕头发展的关键因素。
针对瓶颈,不少人把眼光扩展至整个汕潮揭地区。刘文华就表示,汕潮揭三个城市各有优势,揭阳土地供应相对充足,潮州文化传承发展做得更好,应该以汕头领头驱动,与揭阳、潮州资源互补,共同谋划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
省政协委员、汕大校友 陈汝鑫:
广东不仅要“双区驱动”,也要“两翼齐丰”
“广东制造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缺少关键核心技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高技能人才短缺等。比起国内的长三角地区,我省的制造业专业化、精细化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1月23日晚,在省政协会议联组讨论上,广东省政协委员、汕大校友陈汝鑫发言时表示。近年来,陈汝鑫的提案成果颇丰:2018年、2019年提出的创新驱动等提案连续两年被选为省长牵头督办提案,他去年提出的关于充分发挥“双区”建设和“双城联动”作用的系列提案,也被列为2020年省委书记督办、省政协重点提案(系列之一)、广东省政协一号提案。
陈汝鑫在省政协会议联组讨论上发言
陈汝鑫认为,广东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引领,聚焦掌控关键核心技术、关键制造业链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制造业创新链上的强大企业群。要发挥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效应”,强化广州、深圳“双核联动、比翼双飞”,打造创新发展核心引擎,从而推动区域创新要素,布局和培育先进制造业。
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是陈汝鑫特别注重的一点,他指出,近几年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效不断显现,然而粤东粤西粤北的制造业较为薄弱,跟珠三角存在明显差距。广东的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枝独秀”,因此要围绕“一核一带一区”,立足珠三角良好的产业基础,进一步推动制造业做强做大;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香港+深圳+东莞”这一具备世界最完整制造体系的组合,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利用港深落马洲河套地区等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全产业链创新体系。
“除了‘双区驱动’,广东也需要‘两翼齐丰’。”陈汝鑫说,应同时通过政策倾斜与扶持,下放更多省级权限,推动先进制造业向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延伸布局,特别是把汕头和湛江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成为全省制造业新的增长极,建议支持汕头六合产业园作为省市共建产业园,推动产业园区发展成为粤东先进制造业龙头,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汕大法学院教授 邓剑光:
运用数字政府优化营商环境
“两会”期间,来自政府部门、学界和企业的嘉宾齐集《2020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指数》发布云研讨会,共论双循环背景下广东区域协调发展迎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2020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指数》显示,汕头以经济增长指数、产业转型升级指数、交通通达指数、社会民生指数四项排名第一的成绩,夺得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协调发展指数第一名。
对此,汕头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邓剑光教授指出,在2020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指数榜单中,汕头之所以取得较好成绩,与营商环境的优化及其规范化、制度化的关系非常密切,而且营商环境的优化方面特别注重数字政府的打造。“汕头已经开始了政务方面尤其营商环境优化方面的数据治理,但是数据治理刚刚起步,也在探索之中,其作用尚未充分体现出来,”邓剑光举例说,在数据归集方面,汕头出台了很多规范性文件;在数据挖掘方面,汕头目前在体制机制上初步建立了基本框架,但是这个框架的完善及实体方面深层次的建设与应用,仍在摸索中。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未来在哪?专家:要有“圈”和“链”思维
综合来源丨南方+客户端、南方都市报、羊城派
微信编辑丨叶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