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 | 余建滨的“好时节”

汕头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课程思政 | 余建滨的“好时节”

汕头大学

余建滨

马克思主义学院

余建滨:我一直在摸索怎么创造“好时节”

一阵掌声过后,他走下图书馆演讲厅的讲台。这是2020年汕头大学“课程思政”说课比赛决赛第二组的现场,回到座位上的他聆听参赛者说课,静候结果,未曾想一等奖花落其家。

他是余建滨,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讲师之一。与其他参赛者展示“课程思政”不同,其展示的是“思政课程”。他在比赛中笑称“其他老师做的是‘润物细无声’,我则是‘好雨知时节’”。

“他们是将专业课和思政课的知识相结合,让人们更好地去接受现代科学的成果。”他顿了顿,“而我更多侧重点在思考:怎样让我的思政内容更加贴合大学生的需求,让大学生感兴趣。”

换言之,就是寻找、创造一个合适的“时节”。

平时,余建滨会以交叉学科的形式进行授课,比赛时该形式则更为突出。但讲课需围绕一个中心,如何统筹、提炼多样化的课堂内容?这一问题需深入思考。他认为,其他学科的老师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

余建滨的演讲赢得了观众与评委的认可。他坦言,自己对本次比赛获奖是抱有期望的,而得知获得一等奖后,他觉得“出乎意料”。

在此之前,余建滨曾荣获广东省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三等奖,在观摩其他高校优秀教师演讲的过程中,他收获颇多,积累了说课比赛的相关经验。他还记得,当时台上的其他教师把物理、数学等课皆讲得十分生动,非专业的他也能听懂个大概。

“这是好的教学的共同点,从比较日常、生活化的问题入手,联系到理论内容,深入浅出。”他说。

这也许是找到好时节的一个方向。

那么“好雨”在哪里呢?

学生时代的余建滨也曾经历过迷茫。本科专业为理工科的他,其实对本专业内容不感兴趣,甚至认为其没有意义,因而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那时的他尚未知晓。

后来,他选择考研,修读了哲学系的伦理学专业。该专业的理论知识使他眼前的路逐渐明晰起来。瓶颈终于突破了,他想,他终于找到自己内心所求,并在多年后的今天,站在思政课堂的讲台上,朝着人生目标继续前行。

“我把应该做的事和想做的事合为一体。”现在的他,工作、学习、生活三者间没有太明确的界限,他不会计较付出是否能获得回报,“因为这就是我喜欢做的事情。”

这是思政的力量,准确来说,是通识教育的力量。他想,这就是“好雨”。

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20世纪3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赫钦斯极力倡导大学通识教育,他表示,“没有通识教育,就没有大学”。事实上,许多世界一流名校,比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传统老牌名校,都明确指出通识教育为大学教育的主要部分,且其学科课程设置中,通识教育占据一大板块。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着区别,如果说专业教育培养的是专家,那么通识教育培养的则是人,它鼓励学生辨证思考、自由发展探索自我。

“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我喜欢什么?”余建滨表示,现在的大学生好像都太忙了,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这样的问题。他表示,目前中国还未单独划出通识教育这一部分,“但我们也要体现这个理念。如今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已强调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且其一部分内容由思政课替代。”

在他看来,批判思维、沟通交流、信息表达等能力,是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掌握的。他希望这些“好雨”能让学生感到“久逢甘露”。那他面临的问题就是找到“好时节”。

汕头大学

“好时节”之所以难寻,原因在于学生难以感受到老师所说的道理和自身的相关性。

“这就需要老师找到合适的话题,让学生产生‘这东西与我有关,它确实很重要’的感觉。”这就是余建滨找到的方向。

“通过比较接地气的方式开启话题,会让学生更愿意去聆听。”为了使话题内容更接地气,备课时,他会去知乎、B站上面搜寻相关资料,特别是近期的热点。他希望通过热点事件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

当被问到这种方式是否起了作用,余建滨举了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那堂课的主题是关于消费主义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消费,都有不同的消费观,所以这个话题和学生的相关性是很强的。”余建滨说,在刚开始上课时,他把问题抛给学生:你的消费观是怎样的?你会购买奢侈品吗?为什么?

“效果还不错,蛮多学生回答的。”他说。有些学生觉得应该理性消费,而有些学生觉得“有钱就是买个快乐,反正在我的经济承受范围”。学生回答过后余建滨不会直接评价他们的消费观是否正确,而是通过介绍商业背后的运作机制,让学生自己进行判断。“不是先告诉你们正确的价值观,再培养你们的思维能力。而是等学生真正产生疑问的时候,他们的心灵才会打开,才可能去接受并引导价值观。”

专题化设计,即一节课围绕一个话题进行讨论,是余建滨的课程的特点。“这样的讨论会更有深度。”他说。正式上课时,余建滨会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先自行思考和讨论。之后,他才分享自己思考的答案,并强调自己的答案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具有借鉴意义。余建滨讲课时还会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以帮助大家从多个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

余建滨认为,思政课程有两大基本功能,一是价值观的引导,二是思维能力的培养。他相信,如果他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自发地进行思考,那么在“提问—质问—总结答案”的过程中,价值观的引导便得以完成。

“好时节”不是每堂课都能找到的,有时候,学生对问题的感兴趣程度、课堂讨论的活跃度和深度等,仍未达到余建滨的预期。

“课堂上可以讨论的时间很短,好的讨论需要建立在课外的阅读基础上。如果对这个问题没有任何思考,也没有阅读过任何相关的书籍,讨论的深度就不够。大家的想法都差不多,往往一个学生回答后,其他人基本就没话说了。”余建滨坦言,自己不是每次都能准确找到学生的兴趣点。

但即使“好时节”难寻,他仍在努力,毕竟,谁会愿意辜负曾经有惠于己的“好雨”呢。

汕头大学


文字 |沈锐冰区颖珊张盈盈

供图丨余建滨

编辑 | 文国辉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广东本科院校-汕头大学-微高校-院校号-汕头大学-课程思政 | 余建滨的“好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