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插画师ChristophNiemann经常用简单的几笔水彩绘,轻松地造就出一幅幅令人玩味的幽默小品。每个周末,这位柏林插画家都选择用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平淡无奇的生活。2014年3月起,他开始在Instagram张贴这些围绕日常物品画下的涂鸦。
墨水瓶化身照相机“我看到你了”
▼
两根香蕉化身赛马
矫健结实的马臀
▼
把袜子变成霸王龙的头部
▼
硬币拟作冰淇淋
▼
剪刀小姐的双腿
▼
滴管构成了鸟的头部
▼
另一张纸片变成掀开的脚垫
趁没人看见把污迹统统藏起来
▼
水滴变成了泡沫纸
▼
倒置的喷水壶喷头变成犀牛的头部
▼
这些充满奇思妙想的插画的作者就是德国插画师克里斯托夫·尼曼(ChristophNiemann)▼
插画家、平面设计师、作家作品频频出现在《纽约客》《大西洋月刊》《纽约时报》杂志和《美国插画》的封面上获得过AIGA、艺术指导俱乐部美国插画协会所颁发的奖项2010年入选艺术指导俱乐部名人堂美国网飞出品高分纪录片《抽象:设计的艺术》第一集主角
1970年尼曼出生于德国的威布林根,从小就热爱绘画的他长大后就读于斯图加特州立美术学院,他的老师中有一位德国插画届名人——德国著名插画师海兹·艾德曼(代表作品有披头士乐队电影《黄色潜水艇》的海报)。
当尼曼刚刚进入斯图加特国立美术学院求学时他所憧憬的绘画还是超写实风格这个时候的尼曼画功已经非常了得尼曼学生时代的作品▼
大学毕业以后,1997年尼曼怀着憧憬移居纽约。进入了大名鼎鼎的《纽约客》杂志社,成为了著名设计师薛博兰(Paula Scher)(时任《纽约客》杂志艺术总监)手下的一名实习生。
在实习时期,尼曼就开始显示出自己的才华。他的脑袋里总是充满了奇思妙想,他对图形的理解和阐释能力让人惊讶。他当时的同事史蒂文·海勒(《纽约时报》艺术总监、纽约视觉艺术学院(SVA)教授,多家知名杂志特约编辑)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尼曼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插画超人,总是能够超越自身界限、超越陈词滥调。“
在此后的时间里,尼曼不断接到新的工作、为某个出版物或是艺术总监创作,同时他的能力也以指数级飞速增长。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不光是《纽约客》,越来越多的杂志开始和他合作,但是和他合作时间最长的杂志还是《纽约客》,而他也有幸成为《纽约客》第一个AR封面的设计师。
尼曼为《纽约客》
线上杂志设计的AR封面
设计并不复杂,但充满人情味
显示出尼曼对生活的思考
▼
在纽约生活意味着很多机会,但是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使尼曼感到焦虑,创作一度陷入停滞。在纽约工作了11年后,2008年尼曼与妻子带着孩子们回到德国柏林定居。柏林是一座非常有艺术氛围的城市,但是生活节奏比要纽约慢许多。
尼曼成为了一名自由插画师但是他的生活依旧很规律严格遵循着朝九晚六的作息每天早上九点准时到工作室坐在桌子前开始头脑风暴▼
在所有人的印象中尼曼总是有源源不绝的创意
▼
他还把自己的形象画到打哈欠的北极熊背上▼
但是对尼曼来说,创意的诞生从来就不是一件浪漫的事看上去轻松的画面背后,是漫长的痛苦思索。但是每当他坐在自己的工作台前,在落笔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大脑都是空白的,盯着一张白纸冥思苦想,等待灵光一现。
创意不是凭空出现的小怪兽,而是当你把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打碎成一片片基本的图形元素时,自然组合成的结果。他大学导师海兹·艾德曼让尼曼做过的大量训练,为他积累了足够的经验。
尼曼解释道,“我并没有一个创意库,我只有一个图像库。我一遍遍来回翻检这些图像,试图从中寻找到令人意外的联结,直到某个创意自己成形。而我的挑战就是不断扩充这个图像库,因为这个世界无论是视觉上还是文化上总是处于变化之中。”
画家查克·克劳斯说:“灵感是业余者的专属,我们专业人士只要在早上打卡上班即可。”这种不安迫使尼曼坐下来思考,有时会很轻松,有时很痛苦,但是只要他坐下来,不论或早或晚,灵感总会到来。
尽管已经是很成功的插画师能够跟《纽约客》长期合作《周末速写》在网络上大受欢迎举办过自己的展览▼
还上过TED演讲▼
克里斯托夫·尼曼依然会怀疑自己,因为灵感而感到惶恐不安,灵感是他的朋友,也是他的敌人。他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新的风格,新的技术。
寻找灵感不是偷懒的借口没有创意也不是甘于平庸的理由当你静下心坐在桌前的时候一张纸也可以有神奇的力量
点击公众号后台发送影片名字尼曼获取影片链接
喜欢吗?欢迎文末留言给我们~
往期回顾
扫描二维码 预约免费试听课
南山分部地址
深圳市 南山区南头街道西海明珠大厦F座8楼815
福田分部地址
深圳市 福田区车公庙NEO大厦C座7楼J室
在看点一下 大家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