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行为表达着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同时,也反映出他的父母可能是怎样的人。生活无处不“教养”,作为父母该如何正确指引孩子?
今天,一起听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的建议~
教养影响孩子的自我发展
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给孩子良好的教养,不是为了获得他人的称赞,而是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发展自我。
一个妈妈带着8岁的儿子跟团出国游。
前两天,集体吃饭的时候,她把儿子喜欢吃的菜都挪到他面前,完全不顾同行其他人吃惊的表情、异样的眼光;饭后乘车,她拉着儿子冲到前面抢占前排座位;到了景点,为了照相出“效果”,她让儿子攀爬雕像……
随后的几天中,大家渐渐跟这对母子保持距离,特别是集体吃饭,他俩身边的座位总是空的。
旅行结束准备回国,儿子突然问妈妈:“为什么大家都不理我们?”这个妈妈却说:“我们也不要理他们,以后谁认识谁啊!”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例,儿子其实已经感到自己和妈妈似乎不太受欢迎,最后终于忍不住问出来。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行为举止和社会接纳是小学生直接评价自己的两个方面。
孩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举止是否被别人接受,也对自己被他人接受的程度很敏感;孩子还会从这些方面来认识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可惜这个妈妈未能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引。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如果在同伴群体中不受欢迎,遭遇同伴拒绝,将严重影响孩子的自尊体验。
父母帮助孩子习得好的行为规范,有助于孩子获得自尊。
生活无处不“教养”
几个孩子放学后在小区玩耍,一个男孩扯坏了一楼邻居家的葡萄藤。
当邻居追问起来,孩子的妈妈还算客气:“唉,小孩子都调皮,不好意思,您多担待。
孩子的爸爸却理直气壮地说:“您说说多少钱?我赔!”其实,这棵葡萄藤是当年邻居家里的老人从千里之外带回来的种子,并亲手种下,老人过世后,一家人更加珍视它。
邻居的追究源于气愤和伤感,所需要的是一个郑重的道歉,而不是钱。
现实中,一些父母往往只注重孩子在家庭和学校的生活关系,会教导孩子怎么与自己熟悉的人相处,而忽略其他层面的生活关系,这也容易造成教养的缺陷。
良好的教养应体现在孩子完整的生活关系之中。
进入小学中段,孩子的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父母需要留意孩子不断发展的生活关系,包括孩子与自我、他人、学校、社会、国家、自然等的关系。
比如孩子怎么对待自己的衣物,对家中长辈的态度,怎么看待班里的同学,对小区门卫的态度,自由采摘时怎么对待果树,等等。
孩子如何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往往体现着父母对孩子教养的指导。
走出“教养”的误区
误区一:将自由等同于放纵
越来越多的父母认同家庭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由成长。
但一些父母却走向极端,以为自由就是不管教,任其自然发展,甚至希望“自然成熟”,以为孩子长大就懂事了。
这样狭隘的理解很危险,放纵孩子的行为,使孩子以我为大,失去对人、对事、对生活的秩序感,孩子最终得到的不是自由,而是无所适从。
如何把握好“自由”的度呢?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专家建议,让孩子自由发展天性,只要不影响别人,就是在尊重自由天性的范围;如果影响到他人,不尊重他人,就是违反了社会规则。
误区二:片面理解“允许犯错”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很多父母开始接受“要允许孩子犯错误”的理念,不会动辄打骂孩子,这是好的方面。
但允许犯错并不意味着鼓励父母为孩子一味开脱,甚至遮蔽错误的事实;更不等同于让父母代替孩子去面对和处理错误。
因为犯错对于孩子的最主要意义就是从中获得正确认知并成长。
可以允许孩子犯错,但不能允许孩子回避错误,必要时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面对、共同担责。
感恩大回馈
同时,在感恩节与双十二来临之际,为表达广大客户寄语深圳精锐教育信任的感谢,深圳精锐教育推出了史无前例的福利大放送—“感恩回馈券”
一百元的“感恩回馈券”抵扣两千元现金,两百元的“感恩回馈券”抵扣五千元现金!超值福利限量火热来袭,让这个冬天不再冷~
了解详情请拨打:400-639-0081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