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第二十七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关注| 第二十七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第二十七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17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王沪宁表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为推进高校党的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记“国之大者”,切实落实到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全过程和各方面。

王沪宁表示——

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党建工作,要全面准确把握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着力健全高校党建工作体系,压实高校党建工作政治责任,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推动高校党建与高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要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健全高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深入做好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要把疫情防控摆在突出位置,落实高校防疫条件和常态化防控措施,确保师生健康安全。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主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会议。

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关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军队有关单位负责同志,部分高校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展成效综述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高校广大师生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性坚定性不断增强;

建立健全高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机制,加强院系党组织和师生党支部建设,高校党建工作体系和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以“课程思政”为目标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大思政”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近年来,各部门各地区各高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等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考察高校、给师生致信回信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铸魂立心,切实坚定干部师生政治信仰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7月1日,北京,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现场,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们列队进场,天安门广场上回响着他们的铮铮誓言。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无比幸运,一定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周晓辉激动地说。中国人民大学有1000多名师生以各种形式参与庆祝大会,其中208人光荣入党。

7月1日上午,高校干部师生在报告厅、试验站场、实习基地等收听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直播,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北京深入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等主题活动,激发广大师生爱党信党跟党走的政治热情;上海连续3年打造“伟大工程”系列示范党课,把党的创新理论思想伟力传递给每一名师生。

“太震撼了,第一次离梦想如此近!”6月17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2020级小卫星班学生刘峙麟感受到脚下传来的隆隆震颤,仰望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心潮澎湃。在哈工大,“思政实践课”是一门必修课。实地观摩威海新体制雷达站、贵州“中国天眼”工程现场,弄清楚“国家最需要的是什么”“产业发展困境怎么破”……学生们在学思践悟中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善用“大思政课”,深度挖掘新时代伟大实践中的育人“富矿”,从百年党史中汲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丰厚滋养,方能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代同频共振。教育部指导高校推出战“疫”示范微党课、“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让党旗高高飘扬在疫情防控一线。《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专题节目中,1200余万名高校师生通过“网上答题团”线上答题,累计2.15亿人次观看。50多所高校的领导干部、基层党组织书记讲授“庆祝建党百年示范微党课”,累计播放量达2000余万次。北京理工大学把带有鲜明红色印记的校史校情教育作为新生入校、新教职工入职的“第一课”,每年开展“学史明志”“延安寻根计划”等学习实践活动。

广大师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性坚定性不断增强。一项面向百所高校近2000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99%的受访者为国家发展进步、国际地位提高感到自豪,94%的受访者表示热爱祖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

强基立根,有力增强基层组织政治功能

学校基层党建统筹谋划不到位、特色亮点不突出,怎么办?离退休党总支党员人数增多,难题怎么解?在山东省,“一把手工程”下活“一盘棋”,自2018年开始,山东组织省属本科高校党委书记、院系党组织书记每年完成1项党建突破项目,重点推进10个高校党委书记、40个院系级党组织书记突破项目。

在一把手带领下,山东师范大学“书香党支部建设”“‘朋辈教育’党员示范服务项目”等传统党建品牌质量得到有力提升,山东体育学院探索形成离退休干部“党建+N”工作模式,激发了离退休老同志的热情……

“山东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深入实施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全省本科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比例由2018年的70%提升到如今的98.43%。”山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邓云锋介绍。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健全法规制度和政策体系建设是重要途径和手段。各高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普遍修订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制度,规范院系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决策制度,加强对学术组织、群团组织的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推动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

院系级单位党组织“中梗阻”怎么解?各部门各地区各高校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激活师生党支部“神经末梢”。教育部实施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培育创建全国党建示范高校20所、标杆院系199个、样板支部1655个,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比例达95%。山东、湖南分类制定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规范,逐一明确任务、标准,让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师生党支部“建有标尺、干有方向、评有依据”。

天津大学探索依托课题组、专业、教学科研平台等,灵活设置党支部。例如,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项目组成立党支部,连续解决重大技术问题40余项。截至目前,天津大学“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已实现100%全覆盖,并有8名高层次人才担任了党支部书记。

北京林业大学建立校党委40条、院(系)级党组织30条、党支部20条的党建标准体系。学校研究制定涵盖全体党员、共32个责任主体的责任清单和履责负面清单,形成“人人有责任、个个有清单”的工作格局,推动学校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弘道立身,始终牢记“国之大者”

“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作隐姓埋名人。”从福建紫美村到新疆马兰基地,再到青海原子城,浙江大学“党史青年行”马兰精神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师生历时26天,追寻先辈足迹。路上,浙大机械工程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龚轩写下了入党申请书,“我从没像此刻一样迫切期望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个暑假,浙大派出516支团队、8016名青年学子奔赴各地开展“党史青年行”专项实践,着力打造“百条党史路线,千支青年团队,万里行走课堂”的实践育人红色新模式。

紧紧抓住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服务全过程,我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落地见效。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感知导航党支部传承“北斗精神”,在郁文贤教授带领下开展科研攻关,从雾气缭绕的沂蒙山区,到山路崎岖的川陕公路,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即使再难再苦也要坚持,只因“数据容不得半点差错”。

“身在异国他乡,最大的安全感来自哪里?就是五个字——‘我是中国人’!”前不久,北京化工大学青年学者“红色引擎”工程特色活动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薛佳佳深情地说。自2016年起,北京化工大学就以青年学者和海外留学归国教师为主体开展活动。“‘红色引擎’工程就是要引导青年学者始终高扬爱国旗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北京化工大学党委书记刘贵芹说。

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一年多来,广大教师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努力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大先生”。青海实施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工程,分层分批分类组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国情社情考察、社会实践锻炼等主题活动1100余场次;同济大学每年组织新进教师、新增研究生导师分别开展30学时、20学时的岗前培训;合肥工业大学举办“说课”比赛、教学案例研讨等200余次,集中展示100余门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

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我国各高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瞄准“卡脖子”问题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哈尔滨工业大学超前谋划载人登月、深空探测等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北京交通大学坚持开展有组织科研,研发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实现突破……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必将取得新的更大辉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铸魂立心 弘道立身

——第二十七次全国高校

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经验发言摘登

8月17日,第二十七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召开。自2019年1月第二十六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部门各地区各高校站在践行“两个维护”、心怀“国之大者”的政治高度,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进一步坚定干部师生政治信仰,增强基层组织政治功能,突出教书育人政治标准,筑牢办学治校政治根基。此次会议上,广东省委组织部、四川省委宣传部、安徽省委教工委以及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5所高校就近年来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与经验进行交流发言。

推动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

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

广东处在改革开放和对敌斗争“两个前沿”,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和高校党的建设责任重大。

抓政治引领,推动党的领导全面覆盖、一贯到底。省委出台《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广东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召开全省教育大会,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和思想政治工作,省委书记、省长等省领导带头到高校讲思政课,每年举办高校领导干部暑期读书班。层层压实政治责任。省市县三级成立党委教育工作领导机构,明确7类高校党建主体责任、主管部门和属地工作责任。省委每年听取教育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实现高校各级党组织书记向上级党组织述职全覆盖,向民办高校统一选派党委书记。着力提高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运行质量,修订高校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制定高校党委、党委书记、班子成员全面从严治党“三张责任清单”。对省属高校全覆盖政治巡视,立行立改基础上研究制定高校领导班子建设“1+5”制度,推动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

聚焦严密组织体系、基层党组织政治把关作用发挥问题,接续推进加强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适应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优化党建工作机制。健全院系党组织会议、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明确党组织研究决定、前置讨论等27类事项。推动党组织设置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机构相对应,把党支部建在重大项目组、课题组、科研平台和学生公寓上。建立高校领导干部联系高知群体制度,加大在高层次人才和优秀教师、学生中发展党员力度。

突出思想引领、阵地管理、责任落实,坚守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制定实施思政课建设行动计划,着力提高思政课针对性实效性。拓展育人功能。推广课程思政1000门示范课,打造“粤易班”网络平台,开展“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主题活动。切实维护高校政治安全和校园稳定。

坚持标本兼治 培育时代新人

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

四川是全国的人口大省、科教大省。近年来,扎实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全省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形势持续向上向好。

坚决落实首要任务。持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到高校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狠抓关键少数,去年以来全省134所普通高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集中学习1900余次,举办党委书记、宣传部长、学工部长、院系党支部书记等各类专题读书班、培训班690余期。狠抓主体力量,建设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中心、辅导员培训中心、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基地“两中心一基地”,制定全覆盖轮训计划,每年培训教师8000余人次。狠抓思政课主渠道,着力推进“课程思政百千万工程”。狠抓青年自我教育,组建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宣讲团,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等重大宣讲中,发挥教育青年的独特作用,同时让参与者在宣讲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

着眼根基以文化人。大力增强应对各种思潮激荡的文化自信。体系化推进学科建设,建成中华文化学院、中华传统音乐研究院、藏羌彝文化研究院、中华国术院、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6所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抢救恢复了古文字学、早期文明史等一批濒临断绝的冷门学科,建成14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相关学科,增设传统文化相关本科专业26个、高职专业32个,布点相关专业548个。倡导马儒“对话”,推动重点马院与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开展交流。

聚焦重点以德育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体现自身特色的校风,每年评选名师、名校长、名辅导员200人左右,对师德失范者坚持“一票否决”。把建党百年伟大奋斗作为最生动的实践课堂,结合地方特色,打造红军长征、三线建设、两弹一星、抗震救灾、脱贫攻坚等112个重点红色教育基地。

完善机制确保安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省委常委会定期研究高校工作,建立省委、省政府领导联系指导高校工作制度,省委书记每年带头深入高校调研,为师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巡视巡查、绩效考核、干部考察、述职评议。

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整体提升

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安徽省高标准大力度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省建设,打造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省、校、院”一体推进。省委制定出台54项改革措施,分层分批在69所高校、108个院系开展省级试点。近两年来,省委主要领导5次专题部署调度,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召开6次会议,省直相关单位定期研商、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省市党政领导带头抓、督促干,到高校上党课、思政课、形势政策课100余次。制定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工作意见及实施细则,将育人目标分解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落实到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中。依托高校建立4个省级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究中心、1个省级网络思政中心、1个省级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平台。建立高校“三全育人”改革目标管理制度,省级教育工作部门各处室各领其责,对口指导,过程管理。指导试点院系建立任务清单、课题清单、问题清单、责任清单,面向院系开展“基层党组织质量提升计划”,推广课程思政、专业拓展、社会实践、网络传播“四个课堂”联动育人等模式。设立改革专项,资助师生创建“楚淮之声”文化坊、“田间地头”实践站等“三全育人”品牌。

“课、网、云”一体贯通。省级财政全面保障,支持高校试点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论述进课程进教材。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6个思政课教学同城联盟、3个省级培训基地。深度挖掘江淮大地红色资源,组织师生同上“党史大课”,打造100堂“精彩一课”。建立全省教育系统新媒体联盟平台,实现高校网络平台集成管理,创新议题、任务设置,形成大宣传格局。强化青年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载体建设,着力打造学校、实践、网络、社会立体学习空间,形成省域特色。建设省级教管服一体化智慧思政平台,建立大数据中心,打造“5+N”智能系统,搭建省、校、院系、班级四级疫情防控“e网格”。

“岗、财、责”一体强化。始终坚持高质量高水准推进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建设,一次性追加专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编制2113个,配齐配足专门力量。两年内,增加专职思政课教师770人、专职辅导员1566人。省财政每年拿出6000万元专项支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其中近四分之一用于专职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津贴发放。推动高校完善党政管理干部选拔任用和青年教师职称晋升制度,明确将学生思政工作经历作为选拔任用、职务提升、职称晋级的必要条件。将“三全育人”改革实施情况作为高校综合考核、政治巡视的重要方面,作为高校党委书记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

学好百年党史 传承红色基因

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

中国人民大学从延安一路走来,具有鲜明的红色基因。党史学习教育中,坚持理论与实践、学习与业务、党史与校史“三结合”,干部与师生一体联动。

一是询根问初心。组织师生参访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旧址等,体悟办学初心。二是循脉传薪火。排演党史题材话剧《吴玉章》等,举办人大前身时期校友创作歌曲音乐节,联合8所兄弟高校打造“延河联盟”红色育人基地,开设“党在延安”通识课,推动延安精神进校园。三是寻梦强责任。把党史校史教育作为开学第一课和毕业典礼主要内容。组织师生深入832个脱贫摘帽贫困县调研访谈,开展“读懂中国”“街巷中国”“千人百村”实践活动,感悟新思想的实践伟力,增强担大任的使命自觉。

集聚党史党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教师、教学、研究资源,举办马克思主义教育家生平展、人文大师精神教育展、党史学科奠基人书信展,制作《吴玉章:留作青年好范畴》专题片,整理“人民教育家”卫兴华、高铭暄口述史料,推出“人大人师”网络宣传专栏。开设《中国共产党100年》《社会主义500年》等必修课,构建以党史为重点、专业课与思政课相结合的“四史”课程体系。组织专家编写《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校学科发展史》系列丛书,发表研究文章逾百篇,引导师生深刻理解“能”“行”“好”等重大问题。

及时将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办实事、开新局,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具体行动。用心用情服务保障建党百年重大工作,在防汛救灾、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奋勇当先。领导班子成员坚持“一线规则”,开展实地走访、集体座谈、民意调查,问需于基层、问计于师生。截至7月底,已将500多个问题和事项列入办实事清单。用“大历史观”对接党和国家需求,制定学校“十四五”规划。示范带动全国高校党史党建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用优异业绩践行“党办的大学向党报到、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誓言。

探索高校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服务新模式

中共西安交通大学委员会

西安交通大学深入传承弘扬“西迁精神”,创新学生社区育人模式。

一站集成育人功能。自2005年起,依托“书院+学院”双院制,挖掘学生公寓育人功能,提出“年级纵向贯通、专业横向交融”,把不同专业、年级学生组建为9个书院,率先实施“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服务,2019年成为教育部试点高校。推动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有序下沉学生社区。将教学教务与学生工作统一起来,向学生社区赋予学业辅导、心理疏导、专业咨询、创新创业等功能,为学生提供精细化、差异化、专业化成长服务。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统筹推进学生社区建设。建立“社区党委—书院党总支—师生党支部”三级组织架构,以专业、班级为单位设立“学院书院联合党支部”,做到“学生在哪里,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党的教育”。

一站集成育人资源。科学划分部门、院系、社区权责,把各方面优势资源汇聚到学生身边,形成学生社区立体化育人格局。一是全链条运行。设立本科生院,协调教务处、学生处等11个职能部门和26个学院、9个书院,联动开展招生、培养、毕业、就业等工作。学院书院干部互兼互任、会议联席、定期交流,学院副书记、教学副院长担任书院学业总导师,辅导员、教务员担任联络员,形成双院协同育人机制。二是全息式覆盖。建立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实现227项学生业务线上办理、过程留痕,依托校园“一卡通”对所有学生、全部课堂、各个环节数据实时记录,动态开展精准画像、学情分析、就业指导实。三是全方位关怀。领导干部、专业教师等队伍常态化进社区,专职辅导员全员入驻、全时保障。组建18个辅导员工作室,开展重点难点问题研究。配备1541名书院学业导师,聘任“西迁”老教授和国有企业、科研院所党员干部、优秀退役军人担任兼职导师。

一站集成育人项目。坚持把学生社区建设成为正学风、长才干、育新人的重要阵地,组建“西迁精神”微宣讲团,建设“思政影厅”,在学生社区“浸入式”开展党史、“四史”教育。建立学业辅导室、示范答疑室、主题阅览室、职业规划室、心理咨询站、艺术排练厅等公共空间,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学习平台,构建“专业教师+辅导员+朋辈”学业辅导体系。在全体学生中开展阅读百本经典、认识百位老师、听取百场报告、参加百场活动“四个一百”育人行动等。

筑牢高层次人才队伍政治根基

中共苏州大学委员会

苏州大学从党管人才的政治高度、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立德树人的使命高度,打造爱国奉献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加强政治教育。将党的创新理论作为人才培养首要内容,通过国情研学、书记领学、专家导学等,引导人才坚定奋斗方向,找准事业坐标。挖掘校友党员英烈事迹,打造“初心不改、浩气长存”主题展馆,激发人才爱国情报国志。把牢政治关口。构建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党委教师工作部、基层党组织上下贯通的把关机制,从政治立场、学术观点、师德师风等方面“精准画像”。通过驻外使领馆、海外校友会等拓宽信息渠道,破解海外引才政治把关难题。强化教师党支部对人才思想政治状况的日常了解,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考核评价中行使“一票否决权”。做好政治吸纳。坚持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双培养”、职业发展与身心健康“双关怀”,为申请入党的高层次人才配备政治和学术“双导师”。

支持高层次人才积极参与“三全育人”改革,把课程讲优、教材编精、学问做实,既当“经师”,更做“人师”。90岁高龄的潘君骅院士《一生追光》、“长江学者”王卫平教授《吴文化史》等“金课”,带动形成课课有思政的生动局面。实施研究生德政导师制度,首创导师学院,系统培训研究生导师。建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队伍,实施“行动支部”工作法,引导高层次人才带头承担“双万计划”等重大教改任务。

精准引才、精心育才、精细用才。用好教育评价“指挥棒”,推进教师岗位供给侧改革,建立导师动态上岗制度,打破导师终身制,让岗位对着项目设、资源随着需求配。

教育引导高层次人才胸怀“国之大者”,勇担时代重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组织高层次人才瞄准微纳光刻、空天装备等领域,集智攻关,服务“天问一号”等重大项目,近三年来6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支持高层次人才对接苏州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成果孵化,专利转让数位列全国高校前十。引导高层次人才带头参加援藏援疆等对口帮扶,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用党的建设引领民办高校各项工作

中共大连艺术学院委员会

大连艺术学院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正确育人导向上从不搞例外、从未降标准,着力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民办艺术大学。

政治建设贯穿转型发展全过程。在学校转型发展重要阶段,学校党委始终作为师生的主心骨、定盘星,及时调研掌握师生重大关切,协调董事会、校务会做细做实各项改革方案。校党委班子与董事会、校务会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二级学院配备专职书记,书记与院长同权同责。健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实施党组织“桥头堡”工程和党员“先锋”工程,覆盖全校7个党总支、22个党支部和所有党员。推动二级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形成“翻转党课平台”“书情画意颂党恩”等品牌活动。

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研究制定学校思政工作标准,包括考核要点48个。将思政课堂搬到排练场,在讲、评、演、赛中讲清理论逻辑、讲透价值内涵。以艺术专业课程为延伸,落实、落细、落小课程思政要求。设立书院,从核心价值观养成、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间技艺研习、身心健康涵养等方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红色旋律贯穿艺术实践全过程。打造“信念”主题系列原创音乐剧,让一批批学子参与演绎夏明翰、焦裕禄、孙家栋等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达到“演英雄、学英雄,上党课、学党史”的效果。创作“追梦”主题系列原创音乐剧,组织学生采风,走访人物原型,演绎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塞罕坝精神、大国工匠精神。排演“和平三部曲”“青春四部曲”。近两年,600余名师生奔赴抗疫一线,58名师生深入乡村支教,援疆援藏一线、卫国戍边哨位、创新创业前沿处处都有大艺学子身影。

培育堪当大任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中共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委员会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突出钢铁冶金办学特色,为制造强国源源不断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凝聚办学力量。学校党委紧密围绕党和国家战略需求,把学习研究党中央对职业教育的最新决策部署作为党委会第一议题,及时对标对表,科学调整目标,快速作出决策,稳步实现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到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再到本科职业技术大学的跨越式发展。修订完善院系党组织会议、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强化党组织对专业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校企深度合作等事项的政治把关。大力推进“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每年配套科研经费的四分之一用于“双带头人”能力提升,2018年年底在全省所有高校中率先实现“双带头人”全覆盖。涵养良好的政治生态。党建教育、校史展览等场馆、教工入职第一课等,传承“铁的精神、钢的意志、火的热情”优良传统。

以思政教育为主线,贯通德技并修。在高职院校中,率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上线系列专题课。引导学生研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等书籍。把思政课堂建在西柏坡、开到正定县、搬进抗大纪念馆,用鲜活的实践、生动的现实,引导学生深化理论认知,增强信仰信念。全校思政课教师与15个专业群结对开展教学设计,建成国家级示范课程3门、校级示范课程51门。每个专业开设导论课,邀请优秀校友、技术能手面对面授课。每门课程先从中华传统技艺讲起,从国家和社会现实需要引入,把专业课讲出家国情、思政味。强化机制改革牵引。为每名学生配备政治辅导员、专业导师、企业导师,邀请“时代楷模”团队等担任学生校外辅导员。实行素质教育学分制,动态记录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等成长轨迹。建立智慧学工系统,使教育效果实现由“漫灌”到“滴灌”。

以实践劳动为熔炉,淬炼工匠精神。校企共建13个高水平实训基地,让学生及时追踪技术前沿,激发学习热情。建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在绿色钢铁、智能生产、低碳环保等方面提供实操平台,增强学生技能创新意识。聘请全国劳模、大国工匠、金牌工人设立大师工作室,开展师徒传授,让学生近距离学习传承匠心匠艺。举办“钢铁文化寻根”系列活动,开展百名工匠成才故事展演,组建“钢铁连”学生社团,打造富有冶金特色的校园地标及文化群落。设立工作坊、体验馆,生动展现铁板浮雕、烙画内画、井陉拉花、常山战鼓等非遗文化、民族传统技艺,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民族伟大、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实施“百年青春接力”计划,组织学生进偏远乡村开展“电商助农”、入老旧社区参加志愿活动、到困难企业进行技术帮扶,把书本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之能。

来源:光明日报 高校思政网 高校组工之家

编辑:官微君

初审:黄 睿

终审:左晓琴

招生网址:zb.gdcvi.net

投稿邮箱:gdjyxcb@126.com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春季招生简章

↑↑↑点击上方蓝字即可查看招生简章

一起点赞 点在看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广东专科院校-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关注| 第二十七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