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
全国两会期间,以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建设等为代表的“新基建”,也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对传统的建筑行业来说,如何抓住当中的机遇呢?
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建议,应建立完善建筑机器人政策标准体系,推动建筑机器人加速走向市场,实现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
博智林地面抹平机器人在施工作业
招工难用工荒
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建筑行业迎来大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始终保持在6.6%以上,其中2019年这一数字达到7.16%,为近十年最高。
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工人年龄老化、用工成本攀升等系列难题不断涌现。中国建筑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建筑业从业人数比上年末减少近136万人。建筑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总数的7.01%,比上年降低0.16个百分点。
在杨国强看来,过去40年,建筑行业传统粗放式、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并没有根本性改变,施工安全风险大、生产效率低、建设成本高、科技含量少,行业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越来越弱,“招工难”“用工荒”现象加剧。
特别是新冠疫情影响下,传统建筑企业的开工和生产面临较大困难,而零接触、智能化生产的优势也因此得到凸显。
杨国强认为,加快研发应用智能建造机器人,像生产汽车一样准确地建房子,不仅可以让建筑工地实现零伤亡、高标准、好效益,而且能从根本上解决房子的安全和质量问题,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大量成本。
“新基建”快车道
机器人建房具备条件
“从‘中国建造’走向‘中国智造’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数字化转型是推动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刘锦章表示。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用机器人建房子的条件已经具备”,杨国强说。
据市场研究与咨询机构Tractica的最新报告,建筑业的颠覆时机已成熟,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建筑公司正在整合机器人,以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并从提高速度、效率、安全和利润中获益。
在我国,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应用为代表的“新基建”驶入快车道,加速了传统建筑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的发展,为建筑机器人发展也提供了契机。
近年来,我国建筑机器人相关技术专利数量持续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末,我国建筑机器人相关技术专利达到1770个。
碧桂园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博智林机器人,目前已投入近百亿元,组建了3400多人的研发团队,在研建筑机器人54款,有37款机器人投放工地测试应用,填补了行业空白。
目前,建筑机器人的研发应用已取得了重要进展。地面整平、抹平、预制内墙板搬运、安装、混凝土天花打磨、墙纸铺贴、外墙喷涂、室内喷涂等机器人产品已投放工地测试应用,施工质量满足标准要求,安全性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其中已有10多款进入产品化阶段。
博智林机器人实验中心外景
完善政策标准
推动行业生产方式变革
从行业前景看,建筑机器人的市场潜力不可小觑。据Tractica预测,对建筑机器人日益增长的兴趣将推动市场收入从2018年的2270万美元增加到2025年的2.26亿美元。在此期间,全球将部署7000多台建筑机器人,以执行各种建筑和拆除任务。
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建筑机器人发展虽已具备了一定的技术、环境等条件,但依然面临不少困难。杨国强指出,我国建筑行业要加速应用建筑机器人产品和技术,亟需解决当前政策体系不完善、行业标准体系未建立、监管机制不健全等主要问题。
他建议,完善建筑机器人研发、制造和应用全流程的政策支持体系,“鼓励地方先行先试与推动全国市场准入方面制定统一的制度规范,为建筑机器人的推广创造条件。”
“其次,完善建筑机器人行业标准体系,健全监管机制。”他建议,由行业权威机构或龙头企业牵头,联合行业研究团队、专家学者、骨干企业等力量,尽快建立建筑机器人建造的产品技术、施工管理、验收检验等标准体系,加速建筑机器人的市场化应用。
博智林PC内墙板搬运机器人在施工作业
此外,还要引导建筑机器人快速试点试用,协助推广经验证后的产品、技术及设备。“鼓励建设一批建筑机器人产业基地和示范项目,为快速试点试用建筑机器人及相关智能化设备提供场景和条件。”杨国强说。
资料显示,作为业内规模最大的龙头房企,碧桂园正在推动建筑机器人与装配式建筑、BIM技术的全面融合,积极推动建造模式创新。
截至2019年底,碧桂园在全国各地采用装配式建筑的项目达到265个,建成投产装配式构件厂3家、预制墙板厂6家、新型半固态铝模工厂1家,一批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工厂正在布局中。
未来,碧桂园将加快构建以机器人施工为主、人机协作、智能化施工装备、装配式建筑、BIM技术及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协同推进的新型建造模式,助力建筑行业优化升级,带动全产业链的完善和提升。
来源:央广网
记者:张胜强、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