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一周科研教学动态(2022.6.12—2022.6.18)

广西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广西大学一周科研教学动态(2022.6.12—2022.6.18)

本周科研教学动态概述

01

我校郑皆连院士主持修建的世界最大跨径拱桥——天峨龙滩特大桥主桥拱桁顺利合龙

02

我校机械工程学院陈勇教授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03

电气工程学院黎静华教授研究团队在电力系统源-荷随机平衡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04

林学院研究揭示单倍体细胞助球形棕囊藻分布至海洋更深水层

05

我校新增1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06

我校兰星宇同学勇夺第9届亚洲体操锦标赛男子吊环冠军

我校郑皆连院士主持修建的世界最大跨径拱桥——天峨龙滩特大桥主桥拱桁顺利合龙

6月6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郑皆连主持修建的世界最大跨径拱桥——天峨龙滩特大桥主桥拱桁顺利合龙,标志着大桥建设取得阶段性关键成果,为后续施工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广西大学郑皆连院士团队主导的科技攻关全程走在设计与施工前面,全面指导该桥的建设,这是继前一座“世界第一拱”平南三桥之后,我校土木工程一流学科为国家重大工程做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郑皆连院士

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校党委书记王乃学,郑皆连院士与大桥建设团队在天峨龙滩特大桥施工现场

天峨龙滩特大桥,位于河池市天峨县龙滩水库,是南丹至天峨下老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西部陆海新通道高速公路上的一座上承式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河池市天峨县是广西最后三个没有通高速的县域之一,目前正在修建的南丹至天峨下老高速公路将改变这一局面。而天峨龙滩特大桥是这条高速公路上的一个重点控制性工程,大桥全长2488.55米。其中,主桥采用上承式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方案,跨径600米,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跨径拱桥,把混凝土拱桥跨径的世界纪录提高了155米。该桥跨度大,设计、施工难度极高,将成为拱桥建造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同时对于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南向东盟、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桥梁工程的建设具有引领性的示范作用。

广西大学

在天峨龙滩特大桥主桥工程建设过程中,直接参与大桥科研、设计、施工和监测的广西大学毕业生超过30人,是保障天峨龙滩特大桥顺利建造的中坚力量。

我校机械工程学院陈勇教授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日前,我校君武学者、机械工程学院陈勇教授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罗斯工程院院长古谢夫在贺信中表示,希望陈勇教授为中俄两国的持续发展开展创造性和富有成效的科学和技术合作。

陈勇教授是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特聘专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士,天津市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市机械工程学会理事。《机械传动》副理事长,《Automotive Innovation》编委,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齿轮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中国新能源汽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0年开始在日本日产汽车JATCO公司工作18年期间,作为高级技术专家承担和负责轿车自动变速器和无级变速器传动系统十余项研发项目。2008年回国后历任吉利汽车研究院副院长、吉利动力总成研究院副院长、资深总工程师,主管吉利汽车乘用车变速器研发和整车CAE与试制工作,成功负责开发出6挡手动变速器、7挡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和混合动力7挡自动变速器大批量投放市场,完成了多项吉利汽车整车和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研发项目。于2015年进入高校机械工程学院工作。

陈勇教授获2018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陈勇教授先后主持国家863项目1项、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1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任务课题3项、主持负责科技部国际战略合作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多项。在国际和国内技术期刊上发表文章130余篇,其中SCi∕Ei 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67项,实用新型专利230余项,出版第一作者学术中英文专著2部,获2018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019年中国发明协会第十一届“发明创业奖·人物奖”,2019年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20年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领衔开发的“电动汽车自动变速器模块系统”获2021年第48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

俄罗斯工程院成立于1990年,是俄罗斯三大跨行业科学机构之一,其创始单位有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科工部、国防部、航天航空署等部门,首任院长是俄罗斯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普罗霍夫。俄罗斯工程院是具有重要国际学术影响力的科学机构,目前由超过1350名院士和通讯院士组成,还有来自30个国家的100多名外籍院士。

电气工程学院黎静华教授研究团队在电力系统源-荷随机平衡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双碳”目标下,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是我国能源领域的重大需求。随着强随机新能源主体地位上升,电力系统不确定性问题凸显,电源与负荷的随机平衡是制约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瓶颈问题。近期,我校电气工程学院黎静华教授研究团队在新型电力系统源-荷平衡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相关成果相继发表在《IEEE电力系统汇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IEEE神经网络和学习系统汇刊》(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能源应用》(Applied Energy)、《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电气工程及能源领域顶级期刊上。

研究团队历经10余年的探索,十年磨一剑,破解多重概率约束求解难题,辨识到满足多重概率约束的边界点,将难以求解的概率平衡问题转换为易于求解的确定性问题,并通过协调资源优势互补,提高电力系统平衡能力,为新能源电力系统源-荷平衡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该成果以“Probability Efficient Point Method to Solve Joint Chance-Constrained Unit Commitment for Multi-Area Power Systems with Renewable Energy”为题发表于电力系统旗舰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DOI: 10.1109/TPWRS.2022.3180111)。

广西大学

新型电力系统源-荷平衡

准确预测新型电力系统负荷变化,是实现电力系统源-荷随机平衡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但是由于负荷变化受众多因素影响,且关系复杂,准确对其进行预测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为了提取影响因素和负荷的关联特征,研究团队采用先进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反复模拟和试验,开辟了将高维样本空间映射到低维空间进行预测的新思路,既保留了关键信息,又降低了计算量,提升了负荷预测精度。该成果以“Combination of Manifold Learning and Deep Learning Algorithms for Mid-Term Electrical Load Forecasting”为题发表于电气工程及人工智能领域顶刊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DOI:10.1109/TNNLS.2021.3106968)。

高维空间到低维空间的映射示意图

黎静华教授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电力系统优化运行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近年来,团队成员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IEEE Trans.汇刊、Applied Energy以及《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能源领域高水平期刊上发表SCI/EI论文52篇,授权发明专利28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转化发明专利成果2项,研发了国内首套针对自备电厂大阶跃扰动的稳定控制装置,实现了“垃圾电力”友好并网。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南方电网有限公司等近60家单位,切实践行将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促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贡献科技力量。团队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广西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电力创新二等奖、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黎静华教授指导学生

林学院研究揭示单倍体细胞助球形棕囊藻分布至海洋更深水层

棕囊藻是一种有溶血性毒素的浮游藻类,在全球海洋中广泛分布。在特定条件下,棕囊藻大量繁殖形成赤潮,球形棕囊藻形成的赤潮是此类藻赤潮分布最广泛类型,伴随着囊体和泡沫,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近海海域频繁发生,会引起鱼类死亡、水质污染、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环境和景观。球形棕囊藻赤潮发生时,其形成的大至数厘米的多细胞共生的囊体,还会堵塞沿岸核电站冷源用水供应,从而影响其安全运行。

棕囊藻又是二甲巯基丙酸内盐(DMSP)的重要生产者,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碳、硫循环,以及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科学家对棕囊藻的研究迄今已有一百多年,但对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如何取得优势,并发展成赤潮的机制尚知之甚少。

海洋表层营养盐相对贫瘠,底层营养盐则较为丰富。由于受到光的限制,大部分浮游植物只能在海水上层、光照充足的地方生存,而无法利用底层的营养盐。野外调查却发现球形棕囊藻在海洋的表层和300米深的弱光层均有分布。这一现象表明球形棕囊藻对光和营养盐的利用可能有特殊的生理生态学机制。

我校林学院博士研究生庄军莲在导师曹坤芳教授和广西科学院陆家昌副研究员的联合指导下,从球形棕囊藻具有单倍体和二倍体可变的生活史出发,模拟海洋底层弱光和中、上层光照,在营养充足的条件下,比较不同倍性球形棕囊藻细胞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光合色素和光保护色素以及光系统II最大光合效率等方面的差异。发现在营养盐充足条件下,球形棕囊藻单倍体和二倍体细胞均对低光照条件具有适应能力。但是,单倍体细胞却对底层的极端低光环境适应性更好,在这样条件下单倍体光系统II的光合学效率最高,光合色素含量增高,光保护色素含量降低,细胞增殖多。而二倍体在海洋上层水体的光照条件下生长得最好,并且形成更多囊体(单倍体细胞不形成囊体)。在不同的光照下,单倍体比二倍体都具有更高的光合色素和光保护色素含量。研究结果揭示了球形棕囊藻双重倍性的生活史在营养盐和光利用方面的优势,对于了解球形棕囊藻的低光照适应性及其形成的赤潮防治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关研究结果于近日发表在海洋学领域国际主流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相关论文信息:10.3389/fmars.2022.902330

我校新增1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公布2021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我校新增1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1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截至目前,我校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总数达4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总数共3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总数占学校66个本科招生专业的69.7%。

广西大学

我校兰星宇同学勇夺第9届亚洲体操锦标赛男子吊环冠军

今天,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9届亚洲体操锦标赛第一个单项决赛日吊环项目决赛中,我校兰星宇同学以14.500分夺得冠军。此次中国体操队收获2金、1银、2铜共5枚奖牌。

广西大学

兰星宇是我校体育学院2017级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曾获第50届体操世锦赛男子吊环冠军,第8届亚洲体操锦标赛男子吊环冠军。

往期精彩回顾

弘扬国球文化,推动全民健身—— 广西大学第一届“中行杯”学生乒乓球联赛开幕

君武荣光 | 我校兰星宇同学勇夺第9届亚洲体操锦标赛男子吊环冠军

加强学习 把握内涵 转变作风 提质增效 王乃学主持召开土木工程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第六次全体会议

广西大学

信息来源于广西大学官网

编辑:王秦豫

责编:李秋琳

审核:贾琦艳

主编:李伟红

小西在等你点亮↓↓↓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广西本科院校-广西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广西大学-广西大学一周科研教学动态(2022.6.12—2022.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