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仪器类专业(大类招生)
Career In Business
仪器类专业(含测控技术与仪器、智能感知工程两个专业)自2021年开始实施按大类招生,学生进校一年后根据学校相关规定进入相应专业学习。
测控技术与仪器、智能感知工程两个专业隶属于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本学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坚持“学生求学,教授治学”的育人理念和“校企合作,科教融合”的育人机制,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学术硕士点、专业硕士学位点,拥有本、硕、博完整的育人体系。也是广西一流学科、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在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B-学科(学科排名30%~40%),在参与评估的73所高校“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中,属于中上层次。
本学科有一支以陈真诚教授、许川佩教授、郭庆教授、马峻教授带领的优秀教师队伍,所在学科拥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中国电子学会学术委员会、全国电子测量仪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总装备部军用测试仪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委员各1名,广西八桂学者、广西特聘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八桂名师各1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3人。80%以上的教师具有企业工程实践经历。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拥有自动检测技术与仪器广西重点实验室,“测控技术与仪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测控技术与仪器”广西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西“测控技术与仪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培育中心。
本学科设有“仪器科学与技术”广西特聘专家岗位,拥有“自动检测技术与仪器”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科研团队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瞄准国际前沿、国防科研的现代化需求,在自动测试系统、虚拟仪器、可测性设计、汽车电子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一、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专业概况
本专业建于1980年,1998年由“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更名为“测控技术与仪器”,是学校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
本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广西优质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本专业已经发展成为区内一流、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所属一级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是原信息产业部重点学科、广西高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拥有“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精密仪器及机械”及“仪器仪表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测控技术与仪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西重点实验室——自动检测技术与仪器,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全国排名B-。
2013年,本专业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是广西第一个通过认证的专业,并于2017年通过国际工程专业认证复审,为实现本科学位和工程师资格的国际互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师资力量
现有专业教师30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8人、副教授11人。拥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中国电子学会学术委员会、国防科工委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全国电子测量仪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总装备部军用测试仪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委员各1人,广西特聘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八桂名师各1人。
80%以上的教师具有企业工程实践经历。主要开展自动测试系统、智能仪器、可测性设计与故障诊断等领域的科学研究,近年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7项,多项科研成果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专业特色
本专业是集仪器、电子信息、计算机、控制于一体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专业,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信息化进程,以测量控制和电子仪器为方向,以信息获取、处理和传输为主线,不断跟踪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坚持“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仪器科学和电子信息领域培养基础厚、知识面广的宽口径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科学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岗位胜任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任职单位的较高赞誉。
既重视“第一课堂”专业基础知识教授和专业技能训练,又重视“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活动的开展,对各个教学环节实行高标准、严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基础知识扎实,而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科技竞赛获奖率及获奖等级在全校各专业中名列前茅。
鼓励学生深造,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考入的国内高校主要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出国留学的高校主要有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英国桑德兰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加拿大主教大学等。
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2%以上,主要在珠三角、长三角和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类高新技术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国家机关从事软硬件设计、技术研发、生产测试、项目管理等工作,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科学素养、团队合作能力、岗位胜任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任职单位的较高赞誉。
测控技术与仪器典型应用案例从日常生活中的电子产品、智能家居系统、公共场所安检系统等,直到工业领域的智能制造自动检测系统、汽车电子、电子测量仪器等以及国家重点工程高铁测控系统、物联网系统、探月工程等。近几年,随着我国科技进步及高端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测控技术与仪器领域人才需求逐年递增,薪资水平不断提高,本专业的毕业生常常成为众多知名企业人才引进的宠儿。
测控技术与仪器代表应用案例“中国探月工程系统”和“智能家居系统”如下图所示。
培养目标
培养面向电子测量与仪器行业,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扎实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测控技术与电子仪器的专业知识和工程知识,具备自主学习意识、良好的创新精神、跨文化的沟通和交流能力以及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电子测量与仪器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产品制造、维护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毕业五年左右预期具有如下能力:
1
能够应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电子测量与仪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适应独立和团队工作环境;
2
能够组织实施和协调管理中小型电子测量与仪器领域相关的工程项目;或能够在与专业相关的管理、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等岗位上胜任主管工作;
3
能与国内外同行、专业客户和公众有效沟通;
4
能够及时跟踪国内外电子测量与仪器领域科技发展动态和趋势,通过终身学习适应工程技术发展需要。
培养要求
本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应达到以下十二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与技能的要求:
1、工程知识:
能够将数学、物理、电子仪器与测控技术的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电子测量与仪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
能够用测控技术与电子仪器等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能够用测量理论与数据处理、各种电量、非电量的检测原理与方法、仪器与测控系统的原理方法,设计测控单元、测控系统与仪器方案,并能够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综合考虑社会、健康、法律、安全、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
能够基于测量与控制理论,对电子测量与仪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
能够选择运用电子、计算机、机械、测量与控制相关技术和工具预测、模拟复杂工程问题,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
能够基于测控技术与仪器相关职业和行业背景知识,评价生产、设计、研究、开发等对社会、健康、法律、安全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能够理解和评价测控系统和仪器的生产、设计、研究、开发等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8、职业规范: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
能够在测控系统和仪器的生产、研究和开发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10、沟通:
能够就本专业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复杂工程设计中的问题与业界和同行进行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
理解工程相关的管理和经济知识,并能够在实践中应用。
12、终身学习:
对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与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1、主干学科:
控制科学与工程
2、核心课程:
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信号与系统分析、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电机与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系统、机器人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等。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电子认知实习、专业认识实习、机械工程训练、程序设计训练、电子工程训练、数模电综合工程设计、自动化复杂系统工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要求实践教学一般不少于课内教学总学时的25%。
4、主要专业实验:
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逻辑实验、电子电路CAD技术实验、EDA技术实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自动控制系统实验、过程控制实验、机器人综合实验、PLC工程应用综合实验等。
一、毕业合格标准
1、学生修满所规定的毕业学分≥165;
2、完成第二课堂 8 学分。
二、标准修业期限和授予学位
1、标准修业期限:四年;
2、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二、智能感知工程专业
专业概况
本专业建于2021年,是伴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应运而生的一门新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第二批“智能感知工程”本科专业。
本专业所属一级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是原信息产业部重点学科、广西一流学科,拥有“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工作站、博士点、硕士点,“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精密仪器及机械”及“仪器仪表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测控技术与仪器”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西重点实验室——自动检测技术与仪器,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全国排名B-。
师资力量
现有专业教师31人,其中博导7人,正高级职称教师1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4人。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广西八桂学者、广西特聘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广西教学名师各1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第二层次人选3人。
80%以上的教师具有企业工程实践经历。主要开展智慧测量、智慧医疗、传感器等领域的科学研究,近年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7项,多项科研成果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专业特色
本专业是集传感、仪器、电子信息、人工智能于一体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专业,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信息化进程,以“人工智能+传感”为方向,以信息感知、处理和传输为主线,不断跟踪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坚持“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智能感知领域培养基础厚、知识面广的宽口径工程技术人才。
智能感知工程专业毕业生能够胜任智慧测量与计量、智能制造、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多领域的工作,就业地区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北部湾经济开发区。
智能感知工程无处不在,从日常生活中的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系统、公共场所安检系统等,直到工业领域的智能分拣、无人驾驶汽车、设备健康管理,再到国家战略工程北斗系统、空间站、探月工程等。
智能感知工程代表应用案例“智慧医疗”和“智能分拣”如下图所示。
智慧医疗是指在诊断、治疗、康复、支付、卫生管理等各环节术,建设医疗信息完整、跨服务部门、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信息管理和服务体系互联、共享协作、临床创新、诊断科学等功能互联、共享协作、临床创新、诊断科学等功能。涵盖医疗器械设备、医疗信息化、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移动医疗APP。涉及的课程传感器原理与器件、无线传感网络、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等。
“智能分拣”一般由控制装置、分类装置、输送装置及分拣道口构成,四类装置通过计算机网络联结,配合人工控制和处理环节构成一个完整的自动智能的分拣系统。智能分拣系统具备高分拣效率、高可用度、高准确率和基本无人化的优势。能帮助企业提升分拣效率、实现降本增速的发展目标。主要应用于快递、电商、机场、医药配送、汽车等诸多行业的货物分拣环节。涉及的课程传感器原理与器件、无线传感网络、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自动控制原理基础等。
培养目标
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求,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扎实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智能感知、处理、通信的专业知识和工程知识,具备自主学习意识、良好的创新精神、跨文化的沟通和交流能力以及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本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产品制造、维护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具有获得相当于中级技术职称的能力。
学生毕业五年左右预期具有如下能力:
1
能够熟练地掌握传感和测量信息的获取和智能处理、智能感知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相关的软硬件开发技能,能够设计智能感知系统和智能感知系统,能够根据工程需要提出智能感知与智能感知系统的解决方案及应用系统;
2
能够组织实施和协调管理中小型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的工程项目;或能够在与专业相关的管理、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等岗位上胜任主管工作;
3
能与国内外同行、专业客户和公众有效沟通;
4
能够及时跟踪国内外智能感知领域科技发展动态和趋势,通过终身学习适应工程技术发展需要。
培养要求
本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应达到以下十二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与技能的要求:
1、工程知识:
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相关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智能感知和智能测控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
能够将传感技术、测控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电子仪器等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相结合,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能够用测量理论与数据处理、各种电量、非电量的检测原理与方法、电子测量与仪器的原理方法,设计智能传感单元、智能测控系统与电子仪器等复杂问题的方案,并能够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综合考虑社会、健康、法律、安全、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
能够基于人工智能和非电量检测理论,对相关领域中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
能够选择运用电子、计算机、测量与控制相关技术和工具预测、模拟复杂工程问题,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
能够基于相关职业和行业背景知识,评价生产、设计、研究、开发等对社会、健康、法律、安全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能够理解和评价智能感知产品的生产、设计、研究、开发等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8、职业规范: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
能够在智能感知系统的生产、研究和开发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10、沟通:
能够就本专业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复杂工程设计中的问题与业界和同行进行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
理解工程相关的管理和经济知识,并能够在实践中应用。
12、终身学习:
对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与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1、主干学科:
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
2、核心课程:
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半导体物理与器件、数字逻辑、信号与系统分析、光电子学及器件、传感器原理与器件、生物医学传感器、多系统融合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生物医学电子仪器、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计算机视觉、光电检测技术、人工智能及其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感知与人机交互。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电子认知实习、程序设计训练、模数电综合工程设计、电子工程训练、智能感知综合工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4、主要专业实验: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逻辑实验、单片机接口技术实验、传感器原理与器件实验、智能机器人综合设计、生物医学电子仪器实验等。
一、毕业合格标准
1、学生修满所规定的毕业学分;
2、完成第二课堂学分;
3、满足本专业毕业要求。
二、修业期限与授予学位
1、学制4年,修业期限3~6年;
2、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往期回顾
版权声明
来源 | 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美编 |肖欣雨
编审| 张 娅
审核| 徐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