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九十年来,广西大学栉风沐雨、筚路蓝缕,弦歌不辍,薪火相传,西大今日的办学成就建立在无数先贤呕心沥血砌就的基业之上。在我校建校90周年之际,特推出“历史名人在西大”系列推送,介绍不同时期对西大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人物,展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者为西大发展进步所作的艰难探索。
第
20
篇
王力:中国杰出的语言学家
高小毕业做了乡村教师
1900年8月10日,王力出生在广西博白县一个叫岐山坡的小村庄。王力的家庭由于祖辈在科举中有功名,在地方上享有一些声望,算得上是个书香门第,但是家中的经济状况并不好。王力自小资质聪颖,书香寒门的家境让他酷爱读书。他七岁进私塾,《三字经》《神童诗》等都熟读能背。1911年,王力到博白县高小就读。正规的学校生活,使王力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环境,扩大了他的视野。王力十四岁时从县高小毕业,可是,等着他的却是失学的痛苦。由于家中经济困难,实在无力负担他读中学的学费,他只好放弃读中学在家边务农边自学。十六岁那年,王力的小弟弟该入私塾读书了,但王力家中缺钱少粮送不起,作为长兄,王力只好承担教责,给小弟弟启蒙,做小弟弟的私塾小先生。慢慢的,因为王力教得好,村中好几户穷人家便将自家子弟送来,央求王力一并收下做学生。王力初次执教,因为功底厚、肯创新,教学质量比其他私塾的要好,而他自己边教边学,学问也大有长进,文章也越写越好。
由于王力书教得好,两年后名声初显,被县里一位名士聘到家乡任私塾先生。一天,轮到王力到学生李子初家吃饭,当他离开李家时,发现屋内杂乱地堆着十多箱书。爱书如命的王力立即被吸引了。他随手打开书箱浏览起来,书箱中的书经史子集齐全,天文地理医卜星相并陈,还有大量极好的注疏本和这些书籍主人的读书笔记,这十几箱书有许多是他没见过也没听过的。他恋恋不舍地带着几分腼腆去问李子初的父亲,能否逐本借阅?李子初的父亲说,这些书共十四箱,是他的父亲留下来的,他父亲原是清朝的贡生,是个饱学之士,但后来李家子侄中没有做学问的人,这些书就一直闲搁着。李子初父亲见王力是个勤学之人,便爽快地答应了王力的借书要求,并允许他全部搬回家细看。
饱尝失学之苦的王力借得这十四箱书,如获至宝,每天就埋到书堆里精读博览,夜以继日,手不释卷。他也因此辞去了私塾教师的工作。
1921年夏天,王力邀了七八个乡里的识字青年,办起了“民十”书社 ( 民十,即民国十年 )。书社的书以那十四箱书为基础,后来又凑了点钱买了些新书,如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和胡适等新派人物的著作。书社成立在当时是全县的新鲜事,受其影响,岐山坡村大兴读书之风。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全国各地都兴办新学,博白县也开设了两所新学制的完全小学,其中一所设在县城,一所设在大平坡。大平坡学校的校长是开明士绅李慎西,他听说王力私塾教得好,就特地请王力到大平坡任教。王力不畏自己年轻学历低,边学边教,教学结合,进步很快,教学效果甚佳,执教三年,工作认真负责,成绩显著。同校的一些同事对具有才华和努力进取的王力未能升学深造感到十分惋惜。1924年的一天,同事李春馨对王力说:“了一,以你的才力,当个小学教师太屈才了。你年轻有才,要是能到大埠头的大学去深造,前途无可限量!”一石激起千层浪,曾在王力胸中熄灭的升学之火又复燃了。但是经济上的困难差点让王力再次无法求学,在关键时刻,校长李慎西和同事李春馨伸出了援助之手,共借给他一百二十元盘缠。1924年夏,王力告别了他的同事和亲人,辗转到了上海。
师从四大名导,影响至大至深
到上海后,王力考上了上海私立南方大学的国学专修班,这对于一个仅是高小毕业的乡村教师来说可谓一步登天了。之后,王力转到由章太炎任校长的国民大学中文本科。王力在上海的两所大学里读了两年书。这两年,他是在生活极其艰苦、学问上不断探索并进步中度过的。
1926年夏,北京清华国学研究院要在全国招收三十二名研究生。王力对国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决定报名应考,只是招生简单上规定考生须具备三个条件:一、大学毕业生;二、曾在中学任教满五年的教员;三、从名师研究有心得者。
王力对照这三个条件,严格地说,三个条件他没一个达到。还好,第三条还有活动余地。他想,在国民大学读书时,章太炎任校长,若以师从章太炎研究去报名,或许获准报考也未可知。他以这条理由去报名,竟然应允了。
报考关虽过了,但入学考试的试题出得很艰深,也很奇特,被人称为“一次特别的入学考试”。全部试题是要回答“四个一百”,即
一百个古人名,要写出每人所处的朝代和主要著述;
一百个古地名,要答出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一百部书名,要答出各部书的作者是谁;
一百句诗词,要答出各出自哪首诗词。
要答出这些试题是很不容易的,报考的人必须要博览许多古籍。王力学历虽然很浅,国学的根底却不浅。他读了那十四箱书,在大学的两年中又博览群书,脑子里装了丰富的知识。他交出了一份好答卷,面对众多竞争者,王力成了胜利者,以第二十六名的成绩被录取。仅三年时间,王力从高小学历完成了三级跳,考取了研究生。
清华国学研究院,以“研究高深学术,造就专门人才”为宗旨,这个研究院共招收了四届学生,王力属第二届。当时,在研究院执教的,多是国内著名的学者,特别是给王力这一届教课的有四大教授: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他们都是国内赫赫有名的通儒大师。他们不但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而且研究成果丰硕。在课程安排上,梁启超主讲中国通史,王国维主讲《诗经》《尚书》和训诂学,赵元任主讲音韵学,陈寅恪主讲佛教文学。王力对这“四大教授”慕名已久,如今果真能从名师研究了,心里自有说不出的高兴,他决心在名师指导下,实现自己在治学上的志向。
而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中,要以赵元任对王力影响至大至深。当时赵元任讲音韵学,他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善于用现代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汉语,这就比清朝的音韵家高出一筹。他的这些专长,使王力敬佩之至,本来王力对语言学早有兴趣,现在有名师指导,兴趣更浓。在赵元任和王国维的影响下,王力选定了语言学作为自己研究的专业,终于确定了自己的学术道路,在他班里的三十多名学生中,王力是第一个跟赵元任学语言学的。
研究生即将毕业,王力写出了毕业论文《中国古文法》,由梁启超、赵元任指导。梁启超对王力论文曾写下这样的总评:“精思妙语,可为斯学辟一新途径。”他还写了“卓识”“开拓斗志,推侧一时”等眉批。赵元任正好相反,对王力的论文没有一句褒语,专门挑论文的毛病。王力的论文中有一处附言,说到“反照句、纲目句在西文罕见”。赵元任就此做了严厉批评。他在眉批上写道:“未熟通某文,断不可定其无某文法。言有易,言无难!”两位导师的一褒一贬,表面上看,似乎两位导师态度截然不同,其实,他们的用心是相同的,都是出于对王力的爱护和培养。梁启超的评语旨在鼓励王力求新,赵元任的评语旨在要求王力务实。梁启超的评语给王力很大的鼓舞,赵元任的评语给王力很大的鞭策。
王力在清华国学研究院学习只有短短的一年,却对他一生的事业影响至大。他曾经说过:“如果说发现十四箱书是我治学的转折点,使我懂得了什么是学问,那么研究院的一年,就是我的第二个转折点。有了名师的指点,我懂得了到底应该怎样做学问。”从这里可以看出“四大教授”对王力影响之深。当然,当年同时接受“四大教授”指导的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后来大多数人都成了我国文史方面的著名学者。
留学巴黎,学成回国
到巴黎留学,是王力走上语言学研究道路最关键的一步。中国语言学源远流长。前人在研究文字训诂和音韵学的传统语言学上虽有了许多成果,却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王力知道,要改变这种现状,建立自己的汉语研究大厦,发展中国的语言学,就必须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汉语。当时,法国的语言学比较先进,巴黎有十分著名的语言学家,可以在那里学到系统的语言学的理论,可以用来指导汉语的研究,发展我国的语言学事业。王力正是抱着这样的目的去巴黎的。留法期间,王力在巴黎大学攻读语言学。巴黎大学是欧洲一所历史悠久的著名大学。王力在这所大学学习实验语音学和普通语言学,系统学习了西方语言学的理论,广泛接触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掌握了现代语言学的理论。王力在巴黎的学习,不仅扩大了他的研究领域,也掌握了研究语言的方法。他攻读的实验语言学,属当时语言学中的尖端科学,在巴黎大学的第三年,王力开始构思博士论文,并于1931 年用法文写出了十万字的博士论文《博白方音实验录》。这篇论文,为用科学方法研究汉语语音提供了范例,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很快获通过,并为法国语言学界所推崇。1932年,他获得了巴黎大学的博士学位,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语言学研究者,据说,几十年间东方学者在巴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只有九人,王力是其中之一。
王力完成了学业,便决心回到祖国,准备施展自己的抱负,建立中国现代语言学体系。1932年,王力返回北平到清华大学的中国文学系做专任讲师 ( 相当于副教授 )。1935年,王力先后写出了《中国音韵学》一书和《中国文法学初探》《中国文法中的系词》等学术论著,这是他从事语言学研究中富有创见的开山之作。同年,王力被聘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任教广西大学的黄金半年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北平沦陷。王力所在的清华大学停课了,并通知教职员工,清华大学已决定南迁长沙。然而不到两个月,南京沦陷,长沙告急,临时大学决定迁往昆明。
此时,王力在长沙任教的消息传到了广西。在广西主持教育工作的李任仁 ( 时任广西省临时参议会第一届议长,曾任广西省教育厅长 )、白鹏飞 ( 时任广西大学校长 )专门派人到长沙找到王力,请他回广西大学任教。他经过一番考虑,便决定接受广西大学的聘请。王力向清华大学请了半年假,回到广西桂林,担任广西大学文史专修班的主任。
在桂林的广西大学,除了教学、上课,王力把他几乎所有的课余精力放在《中国现代语法》的写作中。这部专著的酝酿在于从北平南迁到长沙之初。当时,生活条件的艰苦、讲课条件的简陋这些都可以忍受,但对于读书人来说,无书可读,做不了学问才是最苦恼的。于是一有空闲王力就跑书店和书摊。一天,他偶然在书摊上看到了一部古本《红楼梦》,他也喜欢红学,看到是古本,便顺手翻看起来。这一翻,《红楼梦》中的语言事实触及了他正在从事的汉语语法研究中的构想,让他产生极大的兴趣,王力立即买下这部《红楼梦》。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是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的是《易》,道学家看到的是淫,才子看到的是缠绵,革命家看到的是排满,而王力看到的是语言事实,恰好是研究汉语语法规范的理想对象。
他在想:《红楼梦》写于清代,用的是纯粹的北京口语,用它来作为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对象是最好不过了。买了《红楼梦》,他又想到那部也是用北京口语写的《儿女英雄传》,于是又跑了几个书摊,把这部小说也买了下来。他决定从这两部小说入手,去探索、总结现代汉语语法规律,揭示汉语语法特点,写出一部现代汉语语法讲义和专著。
目标明确,方法既定,王力投入了对这两部小说中的语言事实的分析、选择和整理工作。在桂林广西大学任教的半年,是王力南迁后生活相对稳定时期,他把父母接到桂林,在战乱之年能骨肉团聚,欢乐之情自不待说。这段日子更成为他做学问、搞研究的“黄金半年”。在这半年里,他最大的收获是完成了《中国现代语法》的初稿。1938年暑假,王力请假期满,便离开桂林前往昆明,返回西南联合大学。王力在广西大学任教的“黄金半年”结束了,但是,他所做的学问结下了累累硕果。
中国的大师,广西的骄傲
王力是广西籍的知名学者,又曾经在广西大学任过教,广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和大中专莘莘学子都期待王力何时能再登上广西大学的讲台。当王力从1938年暑假辞别了广西大学的讲台,到他再次登上广西大学的讲台,整整过了四十年!那是197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自治区举行了一系列隆重的庆祝活动,同时邀请了一批广西籍的各界著名人士回桂参加庆典活动,王力也荣幸受邀回到广西南宁。在庆典活动之余,王力应邀到他家乡的最高学府广西大学讲课。
1949 年时任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的王力(右)与陈寅恪合影
1978年12月21日,王力在广西大学大礼堂讲了一堂“怎样学习古代汉语”的公开课。虽然这堂课的名称十分普通,但由于王力在中国汉语言学界泰斗级地位的号召力,再加上粉碎“四人帮”后,举国上下涌现的一股空前的求知热,能容纳一千五百人的广西大学大礼堂座无虚席,窗台上、过道上、礼堂外的草地上也都坐满了自带小板凳的师生,真可谓盛况空前。王力讲课讲得好,无论他在哪个大学授课,都深受欢迎,被公认为讲课讲得最好的教授之一。王力在这堂普普通通的教学课中讲到了治学的态度、学习的方法以及对于具体的句、词、字的解释。他的课没有大道理,也没有学究味,大学问自平淡出。王力的这堂课讲得很精彩,受到了热烈欢迎,以致很多当时有幸聆听过王力那次公开课的听课者,在跨过近四十年漫长的岁月后,犹然对那堂课留下深刻印象,认为受益匪浅。
1980年8月,是王力的八十寿辰和从事学术活动五十周年,为了表彰王力五十年来对中国语言学和文字改革做出的卓越贡献,由叶圣陶、胡愈之、吕叔湘、季羡林、周祖谟等学术界前辈发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部、北京大学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等单位的支持下,“庆祝王力先生学术活动五十周年座谈会”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
来自国内外参加这一场学术界盛事的学者、专家、教授共二百多人。与会者们充满感情,高度评价了王力对语言学的贡献,认为王力先生是中国近百年来最伟大的语言学家,是我国高等教育界一个杰出的代表人物。在国内举行庆祝王力学术活动五十周年座谈会的前后,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也举行了庆祝王力八十寿辰的活动。
1986年5月3日上午9时,一颗博大而诚实的心停止了跳动,王力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1986年5月14日,王力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礼堂举行,李鹏总理出席告别仪式,并向王力夫人表示亲切慰问。经历了二十世纪的风风雨雨,王力走完了自己八十六年漫长坎坷而又霞光缭绕的人生道路。他说过,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他奋斗的足迹将给后代以巨大的鼓舞和力量。
往期精彩回顾
历史名人在西大 | 陈望道:学者丰姿,斗士风采
历史名人在西大 | 李达:著名哲学社会学家
历史名人在西大 | 陈寅恪:百年一遇的国学大师
广西大学
本篇节选于《广西大学九十周年校庆丛书——历史名人在西大》,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社人
编辑:杨洋
审核:周丽静
主编:李伟红
小西在等你点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