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建校九十年,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广西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学界才俊、政界栋梁、商界精英、文化名人及各类建设人才。在我校90周年校庆之际,特推出“九秩情缘——西大校友回忆录”系列推送,记录历届西大校友对曾经校园生活点滴回忆,感受广西大学九十年来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润和精神积淀。
梦回西大
何文,广西大学物理系无线电技术专业1978级学生,现任深圳市水体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当春意已然远去,骄阳始挂天空,满池荷花又再度绽放姿色,广西大学学子又迎来了充满欢乐与收获的毕业季。
2017年6月28日上午,西大新建成不久的体育馆里人声鼎沸。这里,是举行2017届学生毕业典礼的现场。我有幸站在台上,与8000多位师弟师妹共享毕业的荣耀时刻。此情此景,似曾相识,但也陌生。35年前的毕业季,我同样在这片热土上,留下了毕业誓言,放飞了青春梦想。而今天,这种场面让我更加为母校感到自豪 — —毕业人数更多、场面更大!我在台上,再次庄重地发出了誓言,这次是对母校培育之恩的致谢:向母校捐献1300万元!
“今天你们以母校为光荣,明天母校以你们为骄傲!”这是我的发言结语,也是我对毕业生的期盼。我在发言中希望年轻的学子们,传承母校的教学之本,学有所用,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同时,也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校友以成功人士的身份回母校看看,让母校为你们的发展成就而欣慰!
西大,是我们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
一
广西大学作为广西的最高学府,是许多广西乃至全国的学子梦寐以求和梦开始的地方。儿时的我,已对西大有朦胧的印象,因为当时我的堂哥就读于广西大学,时常向我们讲述西大及首任校长马君武的故事。
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们,对当时的社会有着特殊的记忆。父辈们深刻地体会到60年代初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的艰辛,他们对子女的成长都要求严厉并寄予厚望。我祖籍广西博白,出生于南宁,父母都是医生。他们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广西人民医院前往宜州(时为宜山)的乡镇卫生院,我也跟随父母来到了宜州。我还有一个哥哥,因为父母工作太忙,还没到上学年龄的我就跟着哥哥去学校,方便哥哥照看。由于我自小就聪明好学,得到老师赏识,他们就建议我的父母让刚5岁多的我早点入学。就这样,经过10年小学与中学的学习(当时小学与中学的学制为10年),我上大学时刚满15周岁。
我在宜州度过了小学与中学时光。虽然当时的生活条件和高科技产品不可与今日相提并论,但物质贫乏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我坚韧的毅力和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对新鲜事物的兴趣追求。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收音机还是十分罕见的科技产品,特别是在乡村。父亲当时担任乡镇卫生院院长,十分关心国家大事,他花了不少积蓄买了一台收音机,算是当时的“奢侈品”了。也许就是这台收音机,让我对电子科技有了初步的认知并产生兴趣。我是一个喜欢探求事物内部奥秘的“调皮”少年,对父亲这个会播报新闻的玩意儿充满好奇,甚至曾动手拆开它,想看看里边是什么东西在发出声音,后被父亲好一顿教训。
20世纪70年代末,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转折点。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我是1978年参加高考的,因之前“文革”时期没有高考,恢复高考后的前两届,全国报考人数超过千万人,但录取率极低,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那一年,我高考分数超过了本科线几十分,达到重点线。当时,广西大学还不是重点大学,但在填报志愿时,我毅然将三个志愿都填上了广西大学,并且填报了当时要求最高,也是最热门的物理系无线电专业。这既是我对西大的钟爱,也是对自己的自信。果然,不久后我就收到了广西大学的录取通知,在广西数万的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广西大学当年不足千名新生中的一员。
何文(右三)与朋友在广西大学大礼堂前合影
二
入学当天,我独自一人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从宜州坐火车到了南宁,来到广西大学报到。迈进校门之时,我和所有初入大学的学子一样,兴奋激动。我也和所有从乡镇走进城里的孩子一样,为宽广的校园而惊叹。
当时,西大校园里的楼房都昭示着西大的悠悠岁月,少有如今现代化的建筑样式。我们班有50多名同学,由于刚刚恢复高考,报考没有太多的限制,谁都可以报,有应届高中毕业生,也有下乡插队的知青,有军人、工人,以及政府、事业单位的干部等。考生之间年龄相差悬殊,年轻的十几岁,而年长的已是而立之年,孩子都已五六岁了。这就是当时特殊时期与背景下形成的有趣现象。
入学那一年,我还不满16周岁,班上和我年龄相仿的大概只有3人。我们是幸运的,高中毕业便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大学生。因为未成年,所以我还没享有公民选举投票权。同学们经常以此来打趣我,但更多的是呵护,他们都把我当小弟弟一样关心。这些记忆,已经过去快40年了,现在依然如此清晰。
在校时期正值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外语特别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开始凸显。但那时的很多学生,从小对外语接触少,对英语几乎是一窍不通。我上大学时,也只认识26个英文字母。英语,是唯一让我觉得头疼的课程。
为了学好英语,我花费了很多精力与时间自学。其实,那时的西大也开始形成了重视英语学习的氛围。每到晚自习的时候,为了不打扰在教室学习的同学,校园路灯下常常响起学生们朗诵英语的声音。而路灯下学习英语的身影,也成为当时西大校园夜幕下的一道风景。在西大如此积极的学习氛围里,我通过自学,终于把原先缺失的英语知识补了回来。
当时西大有10个系左右,还没有设立二级学院。课程安排,大概是大一大二上公共课、基础理论课,大三才开始上专业课。上公共课时,通常会是同系几个班级,或者与其他系的班级一起上课。在这样的大课堂学习需要学生的自律性和自觉性。我们都是“百里挑一”考进来的大学生,而且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学习风气的影响,大家都一心只想学好知识。
因为父亲的收音机,我自小就对无线电产生兴趣。大学专业课就有这方面的技术知识,我对“电视技术分析”“信号与线路分析”这样的专业课程十分喜欢,甚至可称为痴迷。无线电在当时是我们非常好奇的事物,为何从遥远的地方发射的信号能在别处接收到?这个我从小就想拆开收音机来解开的谜题,大学专业课老师给了我答案。
我至今还记得老师给我们讲无线电知识的情景。如何通过无线电把声音、图像传递出去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这个传递过程需要一个更高频率的载波将它们运载出去。信号如何和这个载波融合在一起,然后每台收音机又是如何把声音解出来。这些疑惑,老师都一一给我们讲解了,让我们一点点了解到无线电技术的神奇之处。当时,无线电在国内还是一类比较高端甚至边缘的科技。由于刚恢复高考,学校的师资力量还不是很强大。加之我们这些高考生非常渴望能对知识进行深度了解,时常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在当时比较生僻的问题,这虽会让一些老师无所适从,但在相互探讨学习中,这些老师的专业水平依然让我们很佩服。
何文在教室写作业
三
大学是倡导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高地,除了专业学习,也需要有活跃的校园娱乐文化氛围。但当时,大学生的娱乐文化活动具有一定的限制,还不像今天这样开放,学生社团较少,娱乐活动也只是打打球或者唱唱歌等,男女同学之间在公开场合连牵手都不敢,更不用说公开谈恋爱了。
但是,热血青春,贪玩少年,不可能没有追求多样校园文化生活的渴望。我们物理系是比较活跃的,因为有一个思想比较开放的系副主任侯德彭老师。侯德彭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中宣部工作,后陆续担任了广西大学副校长、校长兼党委书记,以及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在北大学习及在中宣部工作时期,他得以接触到国内外的开明思想。当时苏联很流行跳交谊舞,侯德彭老师认识到通过跳交谊舞,能让同学间有更多接触交流的机会,陶冶情操,加深友谊。于是,他亲自教我们跳舞,跳舞也成了当时学校最火热的课外娱乐文化活动。
交谊舞,为我们的校园生活增添了一丝活跃气氛,使得我们可以与其他系的同学相识,并大胆地交流,甚至可以在舞会上和女生公开牵手。慢慢地,也吸引了外校的学生过来一起跳舞联谊。我原来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学生,在同学们的鼓励下,也喜欢上了跳舞,后来甚至成了舞蹈的狂热爱好者,更因舞蹈,与太太黄夏结缘。
课余娱乐活动是一把双刃剑。适度参与,会有利于你的学习成长;太过沉迷,也会让你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因为一时贪玩,让我遭遇了大学里唯一的一次“滑铁卢”。我考上大学时年龄较小,正是学习的黄金时期。相对身旁年长的哥哥姐姐,我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更有优势。所以他人靠勤奋、靠更多的学习时间来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而我却认为可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空闲时间,于是我花了较多的时间去参加舞会。随着舞技的提高,下滑的却是我一直引以为傲的成绩。终于,在大三的一次期末考试中,我挂了科。现今的大学生,或许有人觉得挂科不过就是不及格罢了,但对当时的我来说,却是一个相当大的打击。一直以来我的成绩都是相当好的,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哪怕是上了大学之后,成绩都排在前列。但这一次的不及格,让我从班上的前几名,瞬间跌到了倒数几名。成绩的跌落,让我的心情沉到了谷底。我一直在问自己,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会这样?我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进行心理调节,不断地自我鼓励。最终我收了心,找回原先学习的状态,在下一次考试中,成绩又再度攀升,甚至超越以往。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次失败,让我从中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去做。
在西大的那四年,是我最重要最难忘的岁月。那里,首先是我收获专业知识的地方。我大学毕业时被分配到广西广播电视厅工作,从事广播电视技术设备的研制开发,这是与自己的专业完全对口的工作。在学校打下的扎实基础,让我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成为技术骨干和技术科长,甚至后来被破格评为中级技术职称。技术职称,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很吃香的“招牌”。在工作实践中,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当初在学校认真学习的必要性。
其次,在大学里学习的专业知识,最锻炼我的逻辑性思维,让我在往后的工作中能触类旁通,这一点在我创业过程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我成立自己的公司后,主营的业务项目是水体艺术,乍一看是一个与艺术相关的业务,很多人都觉得我的跨界实在太大了,由一个理科生转成了半个艺术生。但对我来说,这些东西还是离不开当初学习的专业。比如排水系统,作为水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就涉及了很多关于力学的东西,因此我所学的物理知识,能让我很快理解涉及这方面的技术。我们的项目虽然看起来属于艺术类,但实际上是在用科学技术来展示艺术,本质上它还是科学技术一类的。
除了学科的学习,我在广西大学里的另一个重要收获就是学会独立。“大学就是学会如何学习的地方”,这是我对大学的定位。在大学里,没有了家长的管束,没有了老师的强制安排,除了上课之外,所有的时间都交还到自己的手中。因此学生需要懂得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如何独立处理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我当时虽然年幼,但身旁的哥哥姐姐们却已经早早进入社会。他们比我们这些应届毕业生更懂得学习机会的可贵、知识的重要。我们与他们在一起,在他们的影响下更努力地学习,并从中学习到很多他们在社会上打拼时积累的经验。而且,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不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为了今后的工作提前准备的知识与能力!
四
斗转星移,再回首已是沧海桑田。30多年过去了,我与母校随着社会潮流成长发展,都变换了模样。但不变的,是我对母校始终的情怀与关心。
我幸运地跟随时代的步伐,成功地成为一个行业的弄潮儿。我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时俱进,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 —深圳,开辟了自己的事业,成为水体艺术的开拓者。成功的背后,有当初母校的精心栽培和环境育人。我曾多次回到母校与师生交流,与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教训,让后来之人更快成长、成熟。
我认为,大学除了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关注学生未来在社会上生存所必备的工作能力。学生在学校首先要努力学好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最好与自己的专业对口,如此才能享受到这份工作带来的乐趣,创业也比较容易成功;其次要注重在大学里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该去考虑毕业那天走出校门后要走的是什么路!这两点,是我最有感触的。
泰戈尔说:“天空没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过。”白驹过隙,不忘初心,我的梦想又再度飞回母校,为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出力。此次捐助母校,只想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母校实现建成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的梦想贡献一点力量!
7月毕业季,西大荷花池里的荷花又在夏日的风中轻颤着粉色的花瓣,它们在年复一年地送走旧时光,也迎来新时代。
我衷心地祝愿母校在新的时代里能一直奋勇争先,早日梦想成真!
往期精彩回顾
专访艺术学院院长胡红一 | 水润花开,西大有“戏”
我校90周年校庆工作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
九秩拾忆丨90周年校庆宣传文化组篇
广西大学
本篇节选于《骊歌未阑——广西大学校友回忆录》,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编辑:蒙小涛
校对:周丽静
审核:贾琦艳
主编:李伟红
小西在等你点亮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