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对于广西大学农牧产业发展研究院的范稚莲教授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从教二十多年来,她的学生大多是20岁出头的青年,站在学校教室的讲台上,一眼望下去都是青涩的脸庞和带着稚气的笑容。而现在,她的课堂从学校搬到了乡村里,与离土地最近的人们在一起。
总是在路上
“一年365天,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做技术培训,可以说不是在村里,就是在去村里的路上,我的微信步数在这一年里总是朋友圈的第一名。”范稚莲说。打开范稚莲的全年工作记录表,整整8页的文字记录着过去的这一年里她对工作转型做出的努力:全年外出工作74次,总服务天数135天。
这一年里,范稚莲的脚步点亮了广西的大部分市县,她对乡村一线的农业生产者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总计56场,其中室内培训38场,参与其主要专题《健康土壤与农产品品质提升》《三产融合,振兴乡村经济》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防控措施》课程的培训多达5000多人次;实地培训28场,主要内容是土壤改良和地力提升,参加培训人数有800多人次。
不一样的学生
教学的课堂如何从学校搬到乡村里,事情的契机要从2019年5月说起。当时广西大学成立了农牧业发展研究院,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牧草工作站”“广西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实行一个机构三块牌子,农发院从广西大学各个涉农专业里抽调教职工组成,专门面向广西乡村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虽然早在加入新农院之前,范稚莲就经常在各个农业基地与各地农业、科技部门做农业技术的培训,但在新农院成立后,她和其他的老师组成了不同专业农业技术推广团队,开展培训更为规范与顺利了,做起技术推广来也更得心应手了。
参加这些培训的对象有当地的致富带头人、贫困户、县乡农技推广技术员、现代青年农场主和种植大户,但绝大部分的参与人还是一线普通的农民。“很多场培训都在晚上开展,因为白天村民都要干农活。他们白天砍甘蔗,晚上还要来学习,他们的辛苦我们培训的老师都看在眼里。”范稚莲说,“在广西很多乡村地区,青壮年男子大都出去打工了,留在家里做农活的基本都是妇女老人,她们要做饭洗衣带孩子,还要侍弄农田和参加培训学习,但是我每次去到一个新的村子里,走到那个简陋的讲台上,她们总是充满了学习的热情,对地里的情况总能有新的提问。面对着这样一群不同的学生,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为她们拼搏,我们只有不停地做科研,研发出新的农业技术,将这些成果带给农民们,让农民的地里种出更多更好的作物。”
除了在农村进行一线的培训与现场指导,范稚莲的课堂这一年里还去到了很多中小学里。她参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科普大篷车和区里的“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希望行”,将农业的科普带到贫困地区的小学里,也将植物的神秘送到市重点中学的课堂上。她说:“少年是中国的未来,为中小学生做农业的科普,也是为国家未来的农业做贡献。”
更直观的收获
广西从2015年开始开展现代青年农场主的培养,范稚莲2019年也参加了不少农场主的培训班,给培训班上课,就不像去村里开展技术推广一样那么简单了。带队农场主培训班外出学习,不仅要上课,还要组织学员们外出参观交流,还要在生活上对学员们进行监督。
一年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让范稚莲的工作更加的忙碌与充实,收获也更加多了。将课堂搬到乡村,收获农民的笑容;用技术回馈土地,得到田地的赠礼。
往期精彩回顾
“织牢防控网、阻断传播链”|广西发布学校等重点场所疫情防控工作“十严格”
校纪委监督检查疫情防控责任落实情况
全国教育收费治理办1号预警:谨防有人利用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名义进行网上收费诈骗
广西大学
文章转载自人民网
编辑:王雨仪
责编:马亚兵
审核:贾琦艳
主编:李伟红
小西在等你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