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信息与通信学院宣传片▲
01
学院简介
学院是卫星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要支撑单位,拥有认知无线电与信息处理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无线宽带通信与信号处理、精密导航技术与应用广西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及2个自治区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设有通信研究所、宽带与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所等10个研究基地。与华为、中兴、美国国家仪器NI、美国德州仪器TI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合作,建有一批校企合作实验室,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学研究基础平台和教学实验室体系。学院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工作流动站;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2个工程硕士领域;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导航专业5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分别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息与通信学院为学校的王牌学院,学生能够享受到最优质的学习资源,在就业市场上极具竞争力。
02
师资力量
信息与通信学院是学校最早成立的院系之一,198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得博士招生权。现有在校本科学生3100多人,博士硕士研究生670多人。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精湛的专业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40多人,其中有博士生导师30人、教授50人、副高80人,超过50%专任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学院拥有国家级通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电子电路实验教学中心;电子电路实验国家级精品资源课程1门;电子电路实验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通信电子电路、通信原理广西自治区级金课2门。学院聘请孙家栋院士为院士顾问,聘任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廖桂生教授,国家杰青张首刚教授为八桂学者。拥有全国模范教师1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资助专家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人选2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2人,广西优秀教师1名;广西八桂学者3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5人,广西优秀专家3人、广西八桂青年学者2人。拥有广西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1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1个,设有2个院士工作站。
03
学院展示
学院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注重基础研究瞄准国际前沿,国防科研满足部队需求,社会服务对接国家战略,近五年科研总经费接近2亿元。在无线通信技术、智能信息处理、卫星导航、微波与天线技术、集成电路设计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国家、国防、省部级奖励20余项,其中广西自治区区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科技发明一等奖3项;在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其中SCI收录400余篇,EI收录5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20部,专利100多项。学院坚持“规范要求,严格管理”,高度重视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近五年,学生各类学科竞赛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50项,尤其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屡获佳绩,曾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唯一最高奖“索尼杯”,在近三届共获得15个国家级一等奖,连续四年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铜奖。学院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且就业质量高,毕业生集中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在电子信息行业内有较强的影响力,深受社会广泛好评。
04
人才培养目标
(1) 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
(2) 能够评估通信工程活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工程方案的可持续性。
(3) 能够融入或带领团队进行项目的实施,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在多学科团队和跨文化环境下工作。
(4) 能够与时俱进,通过不断自主学习来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能够跟踪国内外技术前沿和发展趋势
(5)具有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端正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解并坚守职业道德规范,能够在电子信息工程活动中,综合考虑工程技术和项目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6)具有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拥有团队精神、有效沟通和表达能力、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7)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积极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拥有自主的、终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05
专业介绍
通信工程专业
一、专业发展
专业始建于1980年(原无线电通讯专业),2000年被列为国家管理专业,2003年评为广西首批精品专业,2007年成为国家特色专业,是国家级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重点专业(2010年)、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专业、广西优势特色专业(2012年)、广西创新创业教育示范专业(2015年)、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2018年),2018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获得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认知无线电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具备雄厚的学科支撑。
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ECCEQ)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推出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8-2019)》中,桂电通信工程专业水平评估为5★,在开设本专业的429所高校中排名第14位。
1993年招收硕士生
2006年国家管理专业、国家高校特色专业
2010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2013年 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专业
2018 广西一流专业、2019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
二、培养目标
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专业及相关知识,解决通信相关领域生产实际中的复杂工程技术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三、核心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通信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分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随机信号处理、通信原理A、电磁场、微波技术与天线、移动通信系统、现代通信网络技术、锁相技术、扩频技术、信道编码、信息论。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一、专业发展
本专业源于1980年建校之初,1998年设立,是国内首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之一。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本专业是国家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2017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获批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时本专业是广西首批精品专业、广西特色专业。专业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认知无线电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具备厚实的学科支撑。
二、培养目标
学生具有适应电子信息发展的能力,能够融合工程数理知识和信号与系统分析、数字信号处理、智能信息处理等专业知识,为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项目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具有跟踪电子信息领域前沿技术的能力,结合新技术、新方法,系统运用现代工具从事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维护和管理,并具备较强的工程创新能力。
三、核心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通信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分析、数字信号处理(外文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随机信号处理、通信原理A、电磁场、微波技术与天线、数字图像处理等。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一、专业发展
本专业依托“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广西重点学科,秉承“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教育理念,以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和光电子技术为主要发展方向,重视电磁场、光电子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电子信息实验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微波、射频、天线、光电子和光通信等方面的设计、研究、开发和应用能力。2001年设立至今18年,每届招收140名学生。2016年,广西区电子通信类协同育人实验区。2019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批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近三年,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全国、片区、自治区级比赛中,获得了全国奖6项;赛区奖项3项;自治区级12项;承担国家级、自治区级创新创业项目15项;参加科教协同项目28项。
二、培养目标
学生具有适应电子科学技术发展的能力,能够融合工程数理知识和电磁场与微波、光电子技术等专业知识,为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项目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具有跟踪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前沿技术的能力,结合新技术、新方法,系统运用现代工具从事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维护和管理,并具备较强的工程创新能力。
三、核心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通信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分析、数字信号处理(外文教材)、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电磁场与电磁波、光学工程、微波技术、光电子学(双语教学)、光通信技术、电波传播与天线、微波电路及CAD 技术等。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一、专业发展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前身是微电子学专业,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并正式招生,是国内高校中率先设置的本科特色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二级学科于2003年获批硕士点,2004开始招收本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13年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更名为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013 年依托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成为“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本专业立足于产学研融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基础理论扎实、掌握集成电路与器件设计、应用系统开发的基本技术与方法,能从事关键核心器件产品和电路系统研发的工程创新型人才。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注重从电子系统到芯片设计一系列流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建设,围绕电子信息系统设计、集成电路设计与器件设计岗位需求设置课程体系。除了相关的电子信息系统实验,更专门建立了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实验教学平台、电子设计自动化实验教学平台、集成电路开放实验室及集成电路工艺实验平台,侧重于工程能力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与多家公司合作建立了生产实习基地,为学生的毕业实践提供全工业化的实习环境。
二、培养目标
学生具有适应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技术发展的能力,能够融合工程数理知识、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专业知识,对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项目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具有跟踪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前沿技术的能力,结合新技术、新方法,系统运用现代工具从事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维护和管理,并具备较强的工程创新能力。
三、核心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分析、数字逻辑、通信电子电路、数字信号处理(外文教材)、微电子器件工艺(双语教学)、半导体物理、微电子器件基础、现代模拟集成电路原理及应用、VLSI设计、射频集成电路设计。
导航工程专业
一、专业发展
卫星导航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和国际重大科技前沿热点。围绕卫星导航定位产业需求设置导航工程专业,依托孙家栋院士工作站、“卫星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广西“精密导航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广西位置感知与位置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东盟北斗/GNSS中心”等国家级及省部级平台,秉承“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教育理念,重视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培养,突出导航与定位终端软硬件设计、高精度定位方法及应用、惯性导航、导航与位置服务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二、培养目标
学生具有适应导航工程技术发展的能力,能够融合工程数理知识、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导航应用与位置服务等专业知识,为导航工程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具有跟踪导航工程领域前沿技术的能力,结合新技术、新方法,系统运用现代工具从事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维护和管理,并具备较强的工程创新能力。
三、核心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通信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分析、数字信号处理(外文教材)、电磁场、微波技术与天线、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A、微波技术与天线B、卫星导航原理、GNSS 接收机与高精度定位、惯性导航原理及应用等。
06
教学条件及环节
教学环节: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逻辑实验、通信电子电路实验、通信原理实验、硬件描述语言设计实验、信号与系统分析及处理实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电子认识实习、IC设计实验、通信原理实验、导航定位信息处理设计、电磁波仿真实验、电子电路设计软件实验、硬件描述语言设计实验、机械工程训练基础工程设计、电子工程训练、生产实习、专业工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
07
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具备专业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综合应用这些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获取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提出解决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方法,通过可行性分析,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思路,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在分析问题基础上,正确理解设计需求,考虑所需系统、单元、器件、加工工艺,运用工程设计方法,设计解决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方案。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采用科学方法,对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实验方案设计、研究与性能评估,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及解释,同时利用信息综合的手段,得出所研究复杂工程问题的正确、有效及合理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具备对现代技术、资源和工具的选择、使用和开发能力,对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模拟、分析、处理及性能评估,充分认识和理解各种技术、资源和工具在解决问题中存在的局限性。
(6)工程和社会:在解决专业复杂工程问题过程中,能够基于专业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能够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了解相关领域有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理解和评价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理解并遵守与专业领域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过程中的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对专业发展规律有明确的认识,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图文:信息与通信学院
美编:颜奕桐
审校:邹娟
(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