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一次全体党员重温初心使命的精神洗礼。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贵州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学校中心工作,精心制定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广泛动员全校师生参与,凝练“学党史、感党恩、听党话、爱祖国、强贵大”学习教育主题,组织党员干部在“学”上用真功、在“做”上出实效,持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落地生根、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一
溪山铸魂——广播“红色种子”,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落地生根
学校坚持常规动作一丝不苟,自选动作推陈出新,实施“红映溪山·七个一百”特色行动,引导广大师生学深悟透、学懂弄通,学出动力、学出责任、学出干劲,高质量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一)学党史悟思想有“原味”
一是上下齐联动,原原本本学党史。头雁引领,领导班子示范学。学校党委成立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部署开展个人自学、专题学习、专题研讨、专题培训等;召开动员部署会议、领导小组会、工作推进会等,第一时间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委和省委教育工委部署要求,把握目标要求、方法步骤,研究谋划各项落实举措;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认真开展专题学习研讨,并安排各基层党委书记列席旁听。对标看齐,同频共振全员学。采取“抓书记、书记抓”的办法,紧盯“关键少数”,成立校内督导组,对各基层党委的党史学习教育情况进行指导;集中采购并发放7种指定学习书籍万余册,引导党员师生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各基层党委书记走好 “第一方阵”,示范学、带头讲,推动实现党史学习教育在全校师生党员中全覆盖、无遗漏;全校各党支部均专题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广泛深入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学习教育活动,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学校对全校党员党史学习教育情况进行抽测,其中90分以上占比超过90%。
二是师生同上阵,原汁原味讲党史。校领导率先讲。书记校长开讲“开学第一课”,校领导分赴分管联系单位带头开展宣讲。师生党员组团讲。组织校级层面4支宣讲队伍,通过“红映溪山·百场主题宣讲振精神”行动,深入推进专题宣讲进校园、进网络、进课堂、进支部、进社团、进师生头脑,营造浓厚宣讲氛围。书记宣讲团组织百余名基层党组织书记,辅导员传习社组织百余名师生组建14支宣讲分队,青年讲师团、大学生宣讲团开展“百家社团迎宣讲”“百场宣讲进支部”,共计开展百余场宣讲。校内校外联动讲。邀请四渡赤水纪念馆讲解员为师生们讲述四渡赤水战役历史;结合“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开展主题宣讲进社区、进车间、进田间地头,目前已开展宣讲441场次,覆盖师生2.6万余人次,间接覆盖受众3.4万余人次。
(二)创新形式载体有“鲜味”
不断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形式,拓展学习载体,结合青年学生特点,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切实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让党员在耳目一新、寓教于乐、“鲜味”十足的体验中受到教育和熏陶,不断提高参与感。
一是线上线下融合学。线下各级党组织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专题学习会、“三会一课”、主题党团日活动等形式,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各党支部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到重走长征路、缅怀英烈等主题实践活动中,组织师生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体验式学习教育。扎实推进网上宣传阵地建设,线上依托学习强国、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贵州教育大讲堂等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培训;参与教育部组织的“网上重走长征路”党史故事百所高校接力讲述活动;参与新华社主办的“悦读新华,我当主播”青年讲党史故事线上展示活动;与九所高校云端“同上一堂党史课”;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与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机融合,开发网上百年党史学习长廊。组织“红映溪山·百家校媒联动齐发声”活动,讲好贵大党史学习教育故事,开设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网,校园广播站“建党百年·党史学习”栏目每日播报党史学习教育指定学习书目,官方微信、官方微博、易班等新媒体平台开设党史学习教育专栏,营造沉浸式浓厚学习氛围。
二是有声有色立体学。通过党史知识竞赛、主题征文、诗词比赛、快闪、主题观影、微视频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大党史学习教育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提升有效性。推出师生同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MV、《溪山悦读·诵读红色家书》《向党说句祝福话》等短视频、《你跟着党,我跟着你》《永远的风帆》等原创歌曲在校内外媒体广泛传播,《党史故事百校讲述·贵大校友冷少农的深情家书》点击量达到64.3万,《我和党旗合个影》H5互动参与突破10万,礼赞建党百年微视频《在灿烂阳光下》视频播放量达30余万,在广大师生中引起强烈共鸣,激发师生爱党爱国爱校之情。在校园里设置多处红色景观,举办党史学习教育图片展,正在建设学校党建思政文化中心,打造靓丽红色风景线。
(三)严肃组织生活有“辣味”
按照“一必学三必谈四检视”的要求,学校各基层党支部认真组织召开了充满“辣味”的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
一是提高站位找差距。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切实把专题组织生活会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各基层党支部提高站位、对标对表,认真制定本支部组织生活会方案,校党委班子成员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的专题组织生活会,与支部党员一起深入学习研讨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主题,交流学习体会,查找差距不足,明确**措施,确保专题组织生活会开出成效、取得实效。
二是红脸出汗促提升。学校各基层党支部把专题组织生活会作为严格党内政治生活的一次生动实践,作为守初心、担使命的一次政治体检。大家把自己摆进去、把思想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认真检视剖析,深刻分析原因。自我批评直奔主题,见人见事见思想;相互批评坦诚相见、开门见山,达到了红脸出汗、督促提升的效果。
三是制定措施抓**。各基层党支部和党员严格按照专题组织生活会要求,把抓好**措施与下半年党史学习教育的有关部署结合起来,列出问题清单,制定**措施并以适当方式公布,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各党支部和党员切实履行承诺,逐项销号、狠抓落实,在党员大会上及时报告进展情况。校内指导联络组强化督导,高标准严要求对全校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召开情况进行检查,要求个别未达到要求的党支部重新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
(四)融入艺术元素有“韵味”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学校师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将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与百年贵大的奋斗精神紧密结合,开展“红映溪山·百件艺术作品展辉煌”行动,以丰富的艺术形式展现党的光辉历程,使党史学习教育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更能引起共鸣。
一是绘百年党史,深入人心。组织师生通过书法、绘画、摄影、模型等形式描绘建党100年来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建设成果,举办专题作品展展现建党百年波澜壮阔的历程和辉煌成就。通过主题美术作品展、红色版画展、主题海报展、红色遗产(会址)模型展、“伟大转折”演艺综合体建筑方案展、中国传统古建筑模型展、百件主题艺术作品展览、主题书法和摄影比赛等形式,在艺术作品中为党史学习教育增添“韵味”。
二是颂红色精神,声声入耳。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贯穿红色主题,举办“百年风华 千秋伟业”贵州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汇演;举办红歌大赛,41支基层党委合唱队齐唱红歌;面向入党积极分子开展“英模再现”比赛,2000多名同学组成145支参赛队伍,以诗歌、歌舞剧、音乐剧等形式讲述了各个时期涌现的英雄人物、先进楷模;创作歌曲《永远的风帆》《你跟着党,我跟着你》,创作红色剧目《征程》《跨越百年的对话》《一生交给党》,热情讴歌贵州革命先烈林青、邓恩铭、周逸群,以及黄大发、南仁东等时代楷模。
(五)加强理论阐释有“回味”
学校把党史学习教育和立德树人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注重党史学习教育重点,突出传承弘扬好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不断拓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度广度。
一是开展理论研讨。召开党史学习专题座谈会、报告会,举办“百年共产党与中国发展”博士后学术论坛。举办“红映溪山·百校青年共话新征程”思想论坛,邀请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140余所高校的研究生代表同聚贵州大学,围绕“当代青年如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跟党走”等四个主题共话青春使命,共论青年担当。论坛征集论文766篇,接近25万人在线观看论坛,学习强国、共青团中央官网、中国青年网、贵州日报、多彩贵州网等数十家媒体相继报道。马克思主义青年学习社连续举办以“梦与初心”“星火燎原的历史启示”“长征的贵州记忆”“延安精神永相传”为主题的青马“论·谈”分享会。
二是加强理论研究。学校深入实施“红映溪山·百项理论成果谱新篇”行动。截至目前,贵州大学2021年党史教育相关研究项目立项共计70项;学校在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中以22项立项数位居部省合建中西部14所高校第三;2021年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立项的省社科基金中也以34项高居前列;学校专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贵州日报》等媒体发表理论文章38篇,其中《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被人民网“党史学习教育”专网刊载;学校呈送的咨询报告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9件;完成党史专题精品课程8项;依托长征文化研究院等理论研究阵地,与四渡赤水纪念馆签署“红色文化与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基地”合作协议,深入开展长征文化、红色文化、中共党史等方面的理论研究。
二
溪山春雨——播洒“为民甘霖”,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枝繁叶茂
学史力行,实干为民。学校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党史学习教育全程,坚持问题导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师生群众的困难事、烦心事,以“学党史”促“办实事”,真正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民办实事的实际行动。
(一)面对面听民意,倾听师生需求期盼
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学校党委行政进一步聚焦作风转变、聚焦服务师生,重点围绕改善民生问题“面对面”听民意,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一是领题调研访民情。走出屋子、俯下身子。在校党委班子成员的示范引领下,全校300余名处级以上干部结合职能职责和工作实际,均开展了领题调研,大家带着思考深入基层单位,积极走访师生,上门问计、问需,收集关于学校改革发展各方面工作的意见、建议,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精准查找到10类堵点问题176项,每一项都明确了责任人、制定了完成时间表。
二是广开渠道问民生。学校持续推进“七进”工作,校领导率先走进课堂、班级、宿舍、食堂、社团、讲座、网络,带头一对一联系党支部、班级和师生,带头到学生宿舍值班,深入基层一线,了解师生思想动态。举办 “书记校长与我面对面”座谈会,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现场听取师生代表提出的学习、生活困难,收到问题200余件。用好“书记校长信箱”,每月平均回复邮件30余封,为师生释疑解惑、提供帮助。各学院设立“书记、院长接待日”,广泛听取师生员工对学院工作的意见、建议和批评,接受师生咨询,受理师生诉求,切实帮助师生解决实际问题。
(二)点对点暖民心,为师生办实事解难题
解决师生的“急难愁盼”问题,是学校党委行政最为关切的头等大事。学校把“学党史”同“解民忧”结合起来,聚焦民生重点难点,点对点帮扶。学校围绕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善育人环境、破解学校发展难题、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改善民生等方面办实事10项176件,办结实事103件,总办结率58%。
一是切实解决教职工“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提高教职工收入待遇。截止2021年9月,全校教职工人均绩效收入较2020年同期增长约12.8%。出实招关心关爱特殊群体。关注青年教师、新生,离退休教职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教师等重点群体,开展慰问军烈属、困难职工等帮扶活动,增强教职工获得感。开展“送冬衣送温暖”、发放“爱心大礼包”等活动,为家庭困难新生发放困难补助金及慰问品,让入学新生学无所忧。今年入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新生杨×,因身患疾病生活无法自理,其父暂停工作来校陪读,学校帮助解决了其父陪读期间的工作问题,并为杨×的宿舍专门设立了无障碍通道,配置厨具、洗衣机、坐便器等便利设施,解决了他日常住宿、上课及康复治疗等问题。把残疾学生和脱贫攻坚中的建档立卡户作为重要群体,了解他们的就业愿望和愿景,帮助他们联系工作单位,用一个个细节帮助他们在就业路上努力向前。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加大解决教职工房产证办理历史遗留问题的力度,学校领导多次到资产处开展调研,指导打通房产证办理“绿色通道”,截至9月19日,已完成167户教职工办证审核工作。
二是提质增效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注重教师职业发展。以教师需求为导向,成立训练营,通过开展全英文授课教师教学发展项目,国际学术论文写作与沟通技能教师发展项目等,全方位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发展技能。在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省级选拔赛中,贵州大学的教师代表获正高组一等奖、副高组一等奖、中级及以下组二等奖。改造提升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完成东校区学生公寓走廊文化墙建设项目,对南校区第三教学楼、报告厅、校园便道等进行改造,对东校区学生寝室等进行了修缮,新建现代化多功能智慧教室近百间。在东校区寝室安装热水供应系统,结束了东校区学生寝室无热水供应的历史。积极做好师生便民服务。增设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和网上办事大厅服务项目,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水平,打通服务师生最后一公里。
(三)链对链助民富,无缝对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
一是交出脱贫攻坚“贵大答卷”。学校科研团队扎根贵州大地,按照“带着农民干、围着农民转、做给农民看、帮着农民赚”扶贫扶智理念,用学科链对接产业链,用人才链对接创新链、知识链对接服务链,探索出具有贵大特色的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校农结合三套“组合拳”,书写“大地论文工程”,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出积极贡献。发挥科技优势,组建12个特色优势产业工作专班,在服务农户中涌现出“干净茶”“潘核桃”“人民小酒”“张蔬菜”“龙猕猴桃”“博士村长”等一系列“贵大品牌”,带动农户致富奔小康。
二是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人才、教育优势,坚定把科研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持续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博士村长”计划。2021年1月至今,“博士村长”十二产业队先后2000多人次参加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工作,参与开展特色产业病虫害绿色防控,中耕培土,科学育苗移栽、施肥、打药等培训3000多人;暑假期间,组织“博士村长”社会实践团队30余支队伍400余人开展主题宣讲、技术指导、支教服务等,先后被人民日报、光明网、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选派驻村第一书记。2021年,我校共遴选了政治素质好、工作作风实、综合能力强、具备相关专业特长的15名干部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驻**,积极开展乡村振兴政策宣传、走访调研、生产技术咨询指导服务、产业发展规划、特色田园乡村申报和建设、帮扶村支部党建等工作,助力贞丰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我省乡村振兴开新局。学校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关于“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工作部署要求,主动承担湄潭县沿江村等五市(州)共十六个村寨的《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庄规划和产业规划》编制工作,高质量完成了规划工作。此外,打造“校农结合”2.0升级版、开展“111博士工程”等,发挥人才、科技、平台优势,继续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服务贵州发展。
三
红映溪山——全面“嫁接融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开花结果
贵州大学坚持党史学习教育与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同频共振,同声共气,引导学校广大师生发自内心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党史学习教育+师生成长,打造领航示范“聚才谷”
当好推动全省高等教育发展的“领头雁”,建设贵州“聚才谷”,打造人才高地。把人才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以“做强贵州大学”为目标任务,最大限度广聚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
一是持续实施人才引培工程。深入实施“2114”高层次人才引培工程,截至2021年9月,引培国家级人才6人;同意引进高层次人才157人(一流学科人才66人),已报到92人(一流学科人才28人)。目前,学校培养引进了院士、长江学者、“万人计划”等国家级人才24人次(占全省高校80%)。2021年共推荐校内外高层次人才45人次申请国家级人才项目,副校长周少奇教授入选欧亚科学院院士,郝格非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实现了全省该项目零的突破,5人进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二轮评审。
二是持续优化学生培养。学校深入推进“博学计划”和“纯风行动”,2021年本科生继续深造率达26%、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达60%;2021年本科招生超出各省一本线20分以上人数为7191人,占全校一本录取总数的86.69%,其中浙江省生源超一本线116分。当前,贵州大学本科生人数占全省18%,硕士生占全省43%,博士生占全省57%。截至目前,贵州大学已累计向全社会输出55万名优秀毕业生。其中,大约70%的贵大学子活跃在贵州省内的各行业各领域,为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优质人才资源。
(二)党史学习教育+产业发展,练就担当作为的“铁肩膀”
“铁肩膀”才能扛起“硬担子”。学校紧扣贵州省“十四五”规划明确的各项目标任务,围绕服务“四新”“四化”,引领全校党员干部和广大职工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准定位、强化担当、作出贡献。
一是聚焦十二大农业特色产业科技需求,依托教育部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开展贵州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和技术瓶颈攻关,为我省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培养全产业链人才、提供产业链技术支撑。
二是聚焦十大工业产业,尤其是磷、锰、钛、铝等区域优势矿产资源,依托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与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平台,开展基础材料、装备制造等关键技术瓶颈攻关。
三是聚焦贵州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需求,依托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充分利用FAST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装置,开展多源数据融合与集成、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块数据与区域治理等产业的融合,为贵州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四是聚焦贵州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建设,依托贵州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高端智库、长征文化研究院等平台,深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十大创新团队建设和理论创新课题研究,开展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三线精神”等研究阐释,为贵州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资政服务。
(三)党史学习教育+“双一流”建设,磨练求真务实的“真本领”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贵州大学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凝聚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力量,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向史而新,砥砺前行,奋力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步伐。
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持续上升。共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46个,入选“双万计划”专业总数75个,排名全国居第12位;学校在“艾瑞森”校友会2021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居87名;化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农业科学4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学科;2021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7项,实现历史性突破,位居西南地区前列;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3项,位居全省第一。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贵州大学将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加快推进学校部省合建和“双一流”建设,为谱写贵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源:贵州大学党委宣传部
编辑:任盈盈
责任编辑:游筱
审校:张蝉
编审:张亚军
关于贵大,你可能还想看
为贵大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