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医记忆 | 难忘师长培育情

贵州医科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贵医记忆 | 难忘师长培育情

艺考

编者语:

艺考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悠悠岁月,弦歌绵长。历代先贤辛勤耕耘,传华夏之文脉,承岐黄之精髓,跋涉求索,虔诚奉献,铸就今日之辉煌。回望来路,历史脚步清晰凝重,文化传承绵延不绝。展思将来,贵医人不忘来路、不改初心,秉承“诚於己,忠于群,敬往思来”之校训,精勤不倦、博极医源,扎根沃土、服务民众。

贵阳医学院在抗日战争烽火中诞生,接收全国失学的医学生、护士和助产士学生。1937年,我在北京师大女附中毕业,考入了北京燕京大学医预科班。“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侵占京津,我随母亲和四个弟弟乘火车到武汉父亲工作处,又报考在江西南昌创办的中正医学院(现在的江西医学院)。在南昌的空袭报警声中度过了三个月。日军侵占南京,中正医学院南迁。我与武汉的学生一同回到湖北,正值贵阳医学院在武汉招生,我就随贵阳医学院招收的首批学生和老师从武汉乘船到重庆,转乘卡车到贵阳。

李宗恩院长

李宗恩院长早年留学英国,在热带病学研究方面享誉海内外,曾在北京协和医院任教多年,很有成就。对学生和蔼可亲,在晚会上和我们一起做游戏,是我们的好院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北京担任协和医学院院长。后来与他断了关系,对他无限怀念!

医前期老师

贵医开设的医本科,六年制,前期三年,医后期三年。与我们乘同一辆卡车来贵阳的有教生物学的李贵真老师,她是齐鲁大学生物系毕业的。当年我们乘卡车由重庆来贵阳,路过一个村庄时,房檐上伸出来的竹条刺伤了她的脸,留下了疤,极像酒窝。学生物学时,她是我的启蒙教师,暑假跟着她做实验,用试管养臭虫,我一不小心,把装臭虫的一个盘子全部打翻在地,盘中小试管中的臭虫全都混在一起, 我急得不知所措,她反而耐心地安慰我。后来,她又研究跳蚤,成为国际上知名的跳蚤专家。生物教授林绍文做蛇的标本,骨骼紫色、身体透明、很是漂亮,他后来到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渔业,成为美国渔业之父。

艺考

李贵真教授做实验。

金大雄是李贵真的丈夫,教寄生虫,非常严格。学生做错事,都要诚实地报告老师,使我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解剖学教师尹觉民,在抗日战争时,日军已经打到距贵州80里的黔南时,贵阳城的中青年已经开始徒步北上,他告诉我,他家已买了北上重庆的汽车票,他家有五个孩子,让我和他们挤在一起去重庆。令人惋惜的是,尹觉民老师在重庆不幸病逝,老师的情谊我永远不能忘记。

生理教师柳安昌教授要求严格,考试出题:“一碗蛋炒饭怎样消化?”全班20多人,只给我划了60分,其他同学均不及格,但后来,最终全班同学都给及格了。生物化学老师杨葆昌是我的导师,对我们非常亲切,曾请我们学生到家吃饭,我记得吃的鲜嫩蚕豆炒的菜,至今还有余香呢!多年前,他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授,至今已失去联系。药理老师周金黄教授,也是我的导师,也请过我们到他家,我依然清楚地记得,他家房子的地面铺着席子,是为了遮盖房子地面的泥土,可见他们的生活状况和他们想尽克服的办法。几年前,我们到贵阳,见到卫生厅长,他告诉我,宁夏请周金黄教授指导他们研究枸杞子,他本人作为受试者,口服枸杞子后,血色素竟上升很多,证明宁夏的枸杞子真是个宝。

医后期老师

医后期,我上的第一堂课,是杨济时教授的内科学,他先在黑板上写了:“病人≠病+人”。然后他讲到:“人在生病以后,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有很多变化。”让我们体贴病人,关心病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年,贵阳医学院创建时,是在贵阳南面城墙内的两广会馆和三圣宫改建的。实习地点曾用过逐渐修缮的贵州省立医院。在贵阳医学院初建时,李宗恩院长请杨济时教授负责在两广会馆与三圣宫之间的花园水榭旁建立门诊部,后来建立病房,只有十几张床,但这已经是当时规范的实习基地之一。另外,实习医师还可到南京迁来的贵阳中央医院实习。

杨济时教授讲内科特别引人入胜,查房教学极其严格,上课时有位学生向窗外看,立即令这学生出去。见到男学生不刮胡须,他问学生:“是你老,还是我老!?”但是对病人,非常体贴,查起房来滔滔不不绝地讲,我们都有很大的收获。

艺考

杨济时全家合影照。左一杨济时教授;右一郭奎云,贵医护校1941届护士专业毕业,1943年3月在贵医附院护理部工作,后在天津市护士学校从事护理教育工作,系天津市第十届人大代表

后来,学校的“训导主任”来的是国民党特务,杨济时老师的言行引起了特务的注意,特别是史沫特莱从延安采访回来,途经贵阳,应邀给学生做了一场讲座,杨济时老师任口译,传神的翻译给自己带来了麻烦。他不得不辞去贵医的工作,到广西桂林省立医院担任院长。我们的眼科教授郭秉宽也愤然辞职,与杨济时老师去了桂林。那时有部分学生已去桂林,在杨、郭教授指导下实习。但是学校已不再同意学生去。当我们申请去时,只允许我一个人。临行时,“训导主任”请我到他们家吃晚饭,告诉我:“到桂林后,要监视杨老师,把情况及时向他们禀报。”但是我默默地说:“去你的吧”,我就一去不复返了。

艺考

1943年,杨德旺(后排中)、袁佳琴(后排左一)到郭秉宽教授(前排右一)家里(桂林)作客合影。(照片来源:《郭秉宽教授论文选》)

我在四年级上眼科学时,就被郭秉宽教授的讲课、绘图的才能和他爱国的热情所吸引住了,我就向他提出学习眼科的请求。在桂林做实习医生时,他和师母待我如亲生女儿。在郭老师和师兄杨德旺的教导下,我在桂林省立医院做了3个月眼科实习医生,也一直和他的学生们保持密切的联系,直到现在,和上海眼耳喉科医院的孙兴怀和王文吉教授等经常联系。最遗憾的是,郭老师在重病辞世之前,我在美国探亲时买不到机票,不能回国亲自侍奉,是我终生的憾事。杨济时老师在天津生病时,我虽在宁夏,但在他病中,我曾去津探望,去世后,但未能亲自送行,也是我的憾事。最近,我在读名誉主编吴阶平教授的《协和育才之路》一书中,看到当年杨济时教授在协和医学院的情况,使我更是由衷的敬佩。

王季午教授在我读五年级最后一个学期时,来给我们授课,言简意赅,内容丰富。他曾希望我从师于他学内科,但我婉言告诉他,我已经在四年级时就向郭老师提出请求学眼科的愿望,不便更改。但是我对他一直极为敬仰。1998年,回贵阳母校校庆时,恰逢王教授和师母也在贵阳参加校庆,当日情景历历在目,谁知这竟是最后一次拜见老师!今年几个月前,曾与学友韩坤光商量同去杭州拜见王老师,并与杭州校友相聚一事,谁知,不久传来了王教授辞世的消息,使我们万分悲痛!即使我们再去杭州,也不能和他老人家相见了!让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艺考

1946年10月,内科同仁欢迎主任王季午教授返筑合影留念。第一排左四王季午教授,右三为王季午教授夫人张简青,左二钱允中,右二李耕田;第二排左三李希唐;第三排左三赵昜。照片来源:李希唐之子李士璈提供。

回忆往昔,感恩母校及各位师长,是他们培育我成长,学到了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每当有母校及各位师长的讯息,都不由兴奋不已。

作者介绍:袁佳琴(1919-2014 ),辽宁铁岭人,著名眼科专家。贵医1943届医本科毕业。曾任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人工晶体中国天津培训中心创建人。曾获国际眼科大会“对世界眼科杰出贡献水晶奖”,“对亚洲太平洋地区国家白内障致盲眼病突山贡献奖”,西班牙对世界眼科杰出贡献银质奖杯,国家科委“国际科技合作奖,中美眼科学会金苹果奖,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特别荣誉奖,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荣誉称号等。

(本文选自《贵医浙江校友通讯》第36期,2006年6月)

作者:袁佳琴(1919-2014 ),辽宁铁岭人,著名眼科专家

编辑:夏天

审核:陈颖 吴祥文 毕波

艺考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贵州本科院校-贵州医科大学-微高校-院校号-贵州医科大学-贵医记忆 | 难忘师长培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