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群贵州医科大学“00后”的医学生,在接到支援遵义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后,他们踊跃报名。“老师,我可以去遵义!”,“老师,人员满了吗?还能报名去遵义吗?”,“老师,去遵义别漏了我!”在师长的引领下,同学们不畏艰难,驰援遵义。
他们有的在卡点上查验健康码,测量体温;有的登记信息、采集核酸。寒风中,能看见他们奔波和忙碌的身影。在抗击疫情中,用青春热血,无私奉献,尽显担当。
袁劲松:能为家乡抗疫出份力,骄傲又荣幸
袁劲松正在采集核酸样本
“小朋友,你真勇敢,叔叔给你点个大大的赞!”10月25日上午10点,遵义市汇川区上海路长征一厂核酸采集点上,袁劲松为一名小朋友完成了核酸样本采集后,竖起了大拇指。
今年19岁的袁劲松,老家在遵义市习水县同民镇的一个农村,父母都是农民。目前,他还是贵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E班的一名大二学生。
10月22日,得知学校正在组建医疗队,要前往遵义市中心城区协助当地疫情防控人员开展核酸检测工作后,他主动报了名,并成为了贵州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驰援遵义医疗队的一员。
“之前看过抗疫题材的电影《中国医生》,也看到过很多关于武汉抗疫的新闻报道。白衣天使英勇抗击疫情的事迹让我热血沸腾。如今,疫情就在我们身边,我一定要为抗疫尽自己的一份力。”袁劲松对记者说。
核酸采集点上的袁劲松
到达遵义后,按照要求,袁劲松和其他队员们接受了严格的培训,他很快便掌握了核酸样本采集的技术要领。
苦和累,对于农村长大的他来说并不算什么。他开始期盼着,希望能早一点前往核酸样本采集点,那种感觉,就跟战斗要打响前,战士们期盼着能早点上战场一样。
10月25日上午8点30分,在贵医附院陈文娟护士的带领下,袁劲松和另外三名同学来到了位于长征一厂附近的核酸采集点上。按照分工,他和陈文娟护士负责采样,另外两名同学主要负责现场秩序维持和信息登记。
当真正面对前来采样的市民时,心里还是难免有些小紧张,既担心采集的样本不合规范,又担心弄疼对方。
最开始的时候,大约十几秒,他才能完成一例采集。慢慢地,他开始越来越熟练,加上群众的理解和配合,他的紧张情绪也渐渐消失了,不到5秒便能成功完成了一次样本采集。
到当天下午两点左右,袁劲松和同组队员们已经成功采集到了样本600余例,该轮休了。
“第一次现场参与疫情防控,有什么样的感受?”记者问。
“有点累,但更多的是骄傲!”袁劲松说,“高考录取时,我是补录来到护理学院的。男生当护士,我起初也觉得有些别扭。后来通过学习,慢慢才转变了观念。这次前来抗击疫情,民众目光中对医护人员透出的那份信任和期待,让我对护士这个职业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我为自己将来能够成为一名群众生命健康的守护者而骄傲!”
接下来的几天,袁劲松还将和队员们一道,继续坚守在遵义抗疫现场,为当地疫情防控工作出一份力。
护理学院志愿者:2019级邹海琴、2020级孙念祖同学,也用日记写下了她们在遵义的抗疫经历。
邹海琴:助力家乡 渡过难关
这一次,我的城市需要援助。
遵义是我的家乡,收到命令后,我十分激动。保护遵义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那里不光有我最亲爱的家人,也有万万同胞等着支援。2021年10月23日,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安排下,贵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学生前往遵义增援,当天下午两点左右我们抵达遵义。
医护人员连夜做核酸检测
我们集中完后,管理老师进行系统性分组,每一个小组老师带领三至四名学生,便于管理和之后工作任务的分配培训工作。之后我们一个小组40人乘坐包车抵达了酒店,安排好了住宿。吃完饭后,带领老师立即进行集中培训,演示穿脱防护服流程和强调注意事项、采集核酸流程要点,如何保护自我等。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穿脱防护服和采集核酸中,要做到“一消一脱”和“一采一消”原则,避免交叉感染。
培训一直到晚上十二点半,期间我们反复练习穿脱防护服,抓住每一个细节,不马虎也不敢马虎,最终要通过带领老师的考核过关,这不光是保护他人,更重要也是为自身安全着想。
24日,早上八点我们在酒店用完早饭,便赶往社区,主要任务是协助老师采集核酸。在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帮助下,社区居民先排队登记,一登一进,一共有四名老师,八名学生。,一名老师采集咽拭子,两名学生负责出示条形码、帮助居民扫码填写信息、装瓶和维持秩序。保持居民一米线间隔,降低感染可能风险。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三点左右,才将一大批居民采集完成,换班。保证全民采集,小孩和老人是采集咽拭子的重点群体,因为采集中难免会觉得恶心难受,人体条件反射拒抗会加大采集难度,所以针对老人和小孩,我们也会更加注重语言疏通和鼓励,保证采集的顺利完成。
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经历,一些细小极微的事情也让我非常感动。一碗盒饭四菜一汤是最好吃的饭菜,每到饭点,都会有专人送饭到酒店餐厅,社区工作人员还特别照顾我们,生怕我们顾不及吃饭,老师们为了节约我们的时间,不让我们收拾饭盒,只为了给我们更多休息和培训时间,居民的笑容和他们一句“谢谢”和“你们辛苦了”使我觉得成就感满足,也让我感受到了所有辛勤付出的他们也在努力保护这座城市。
看到网上一句话“遵义是历史的转折点,这一次也是疫情的夺胜点”我们终将战胜疫情,不负省委和学校领导老师的嘱托,更不负群众的期望,定将完成使命,助力遵义渡过难关。
孙念祖:到达遵义的第一天,格外踏实
2019年,新冠疫情蔓延,武汉成为防疫战场上的第一前线。全国各地的医护工作人员迅速集结,连夜驰援武汉,留下“最美逆行者”的身影。
在社区检测核酸的志愿者们
那时的我刚刚步入大学,虽然知道疫情严重,却没有任何能力去往前线支援;现在是2021年年末,我已经大二,在得知遵义需要紧急前线支援时,便毫不犹豫写下请战书,次日跟随学校队伍,一起驰援遵义。
来遵义的路上,望着窗外的遵义,心中思绪万千。第一次与遵义的见面,是支援遵义疫情防控;希望第二次与遵义见面,是来遵义吃遵义羊肉粉。
在经过168公里,历时两个半小时的车程后,我们终于抵达遵义。短暂休息后,我们迅速跟随自己的带队老师,反复练习穿脱防护服。再次回到房间休息,已过凌晨,虽然是身心俱疲,但面对陌生的环境,丝毫没有任何不适应,反而睡得格外的香,格外踏实。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护理学院
作者:任勇 邹海琴 孙念祖
编辑:李菡逸 李牧
审核:陈颖 杨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