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在2020年曾寄语青年人:“我希望更多青年从事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高科技的农业,不是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都是机械化、智能化的农业。希望广大知识青年投身农业研究!”
近年来,结合贵州大学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的发展愿景,我校植物病理学科团队依托学校、学科、学会平台及智力资源,与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等合作,成立了“贵州大学植物微生态与农业信息分析国际化科技创新团队”,积极配合开展“农业生物与农业信息学交叉学科研究”,续写了贵州大学植保学科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大数据支撑“智慧农业”
贵州大学植物病理学科汇集十余名教授、海内外名校博士,在植物病原真菌分类、植物-微生物分子互作、植物微生态与生物防治等研究方向形成了稳定的研究团队。近年来,服务于贵州省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战略,“智慧农业”理念也融入了植物病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贵州大学植物微生态与农业信息分析国际化科技创新团队基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意现代山地农业生态系统中无人机生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与我校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张欣团队就基于无人机的“深度学习”技术助力农田生态系统病虫害识别,开展了系列合作研究,在取得大量贵州省农田基础图像数据的同时,初步开发出“基于深度学习网络的植物病害识别App”。该App通过农户手机拍照、上传病理照片、系统自动处理,最终在不需人额外干预的前提下以超过80%准确率识别并告之相应的农业问题及相应解决方案,为农户快速处理病害提供了极大便利。
此外,该团队还与机械工程学院唐正强团队、贵州卓豪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基于机械自动化与植物保护学科交叉共同研发生物防治专门化无人机关键技术,申请发明专利2项;与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Gabriele Berg(ESI高被引学者)、Tomislav Cernava(海外高层次人才,贵州大学特聘教授)团队、意大利国家研究员Ivan Baccelli研究员团队等合作,利用先进生物信息学技术解析农业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的演变规律,共同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等SCI一区TOP期刊发表多篇重要研究论文。
“智慧农业”服务乡村振兴
跨学科团队在从事国际化教育、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同时,深知高校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服务社会”,由此,团队依托贵州大学与中国农学会,成立了“科技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科技志愿服务与社会科普工作。2021年10月5日至7日,服务队秉承“乡村振兴,志愿有我”的宗旨,以“心系三农、服务三农”的精神,按照国家与贵州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在贵州多地开展“国庆服务日:农田测绘科技志愿与植物医学科普工作”。团队老师带领贵州大学学生先后赴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黔西南州兴仁市、六盘水市盘州市等地,利用无人机术对农田进行测绘与“人工结合”对植物病害进行数据采集和监测。此次科技志愿服务,服务队采集农田高空数据集500余亩,获得高空“鸟瞰”作物高精度照片上万张、近景植物病害图片2000余张,极大丰富了贵州省农作物高低空遥感数据,为当地农户普及作物病害识别知识与技巧,把“现代信息农业与绿色植保”的理念传递到农户“手中”。
在未来,“贵州大学植物微生态与农业信息分析国际化科技创新团队”拟以基础科学研究为抓手,人才培养为己任,科技志愿活动与科普工作为载体,把现代农业信息与可持续植保技术作为带动切入点,充分发挥贵州大学师生在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方面的骨干先锋作用。学科团队也将一如既往,继续开展具有实效的农业科技志愿与科普工作,深怀家国情怀,扩宽国际化视野,坚持“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理念,积极服务国家“科创中国”“科普中国”“乡村振兴”等重要战略。
文字: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 喻殿智农学院 贡桑央金
图片:农学院 冯泽锐 古桑卓玛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 陈洋
编辑:李生琳
责编:游筱
审校:庞爱忠
编审:张亚军
关于贵大,你可能还想看
为贵州大学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