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杨成兰,女,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国家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课题评审专家,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贵州省高等学校文史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贵州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贵州省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黔青英才”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导师,贵州省哲学学会理事,贵州省自然辩证法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技术哲学。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从事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今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如何加强新时代马院建设,推动马院内涵式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1
坚持实践教学 促进知行合一
问
在践行“两个结合”方面,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有怎样的探索和实践?
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贯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学生通过亲眼看、亲耳听、亲口说、亲身悟,既能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又能了解国情民情,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接地气,更具有说服力。一方面,坚持带领学生到息烽、遵义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深入农村、企业、社区实地调研。通过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实地调研和对“新乡贤”的采访,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的感悟,增强文化自信,进而在实践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方向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为学校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社成员和学校暑期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宣讲团成员开展培训。每当新的方针政策出台,宣讲团队就会到各个班级进行宣讲,充分激活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辨力,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学院在实践教学中这些行之有效的思路和做法,今后会继续坚持、不断探索与完善。
推进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
问
《意见》指出,要扎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对此,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有何思考和规划?
贵州医科大学高度重视思政课的教学,学校领导率先垂范、坚持定学时定任务教学,学习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我们以思政课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为基础,从四个方面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
人才培养:这是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方面,不断培养一支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扎实、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做到在马学马、在马懂马、在马信马、在马讲马、在马研马、在马用马,因为他们是国家政策方针、策略的践行者和传播者,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要培养具备崇高责任担当、敏锐学术意识和核心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生,帮助学生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真信笃行,在践行初心使命的过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
科学研究:按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提出的“强化科研支撑教学”,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相应二级学科开展科学研究,凝练形成与所教课程紧密相关的科研方向,深入研究课程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身,能够科学指导各类实践活动,在不断指导实践活动中又发展自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理论体系。因此,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研究,并不断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展开积极讨论,不断推动新理论、新观点、新思想的形成,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科学研究、理论交流的学术高地。我院坚持目标管理与结果导向相结合,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创新,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通过增强科研意识,提升科研自觉,做好科研服务,在现有科研团队的基础上形成高层次人才为主的科研团队,打造有一定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共同体”。
学科建设:优化学科队伍,对标建设,查漏补缺,早日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加强学科交流,争取全国重点马院、知名专家对学科建设的指导与支持。力争在“十四五”收官之年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主、相关学科为辅的跨学科、多学科建设格局。
社会服务: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维护的中坚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力,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乃至国家形象的建构都有着重要作用。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品格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应当关注社会现实,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要,并科学回答时代所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因此,新时代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必须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活实践,找准切入点、聚焦点、结合点,通过科学、及时地解读党和国家的新政策,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为国家贡献新思想,旗帜鲜明地唱响马克思主义主旋律。我院鼓励师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有效针对现实问题,积极开展社会实践、课题调研,并提交相应调研报告;鼓励教师围绕重大的理论问题、现实际遇,在主流媒体上刊发有说服力的理论文章,并敢于亮剑,积极抵制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潮;鼓励师生参与新时代新思想的宣讲活动,从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同时也要“进网络、进社区”,面向社会旗帜鲜明地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经验,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精神。
3
创新话语体系和传播方式
问
互联网时代,如何让枯燥的理论活起来,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新传播,让马克思越过思政课本符号化的鸿沟与年轻读者相遇?
杨成兰
群众能不能接受理论,既要看理论本身是否科学,还要看其话语表达是否悦耳悦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从话语体系建构、表达方式创新、传播渠道拓展等方面为做好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众所周知,理论创新一是指基本原理创新,二是指话语表达创新,三是指传播方式的创新。作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应该注重话语表达和传播方式的创新,要通过主动吸纳、巧妙融合、交相呼应的方式,达到既表达党的政策主张,又说出青年学生想听、听得懂的话,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的有机统一。
话语因思想而拥有灵魂,因传播而获得持久生命力。尤其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创新传播手段显得无比重要。要让广大的青年学生接受党的创新理论,必须注重通过话语表达创新和传播方式创新,着力打通党的创新理论系统工程的“最后一公里”。我院高度重视网络信息技术在理论创新传播中的开发运用,如,作业形式通过学生制作鲜活视频完成,组织学生在他们亲眼看、亲耳听、亲口说、亲身悟的感悟下拍摄微电影等。
着力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性作用
问
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医学专业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医学的本质不仅在于治疗,还在于人文关怀。在思政课堂上,教师会结合医学专业,用马克思基本原理去帮助学生思考、解决医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帮助专业课教师在医学专业课的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深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效应,比如在解剖学中的生命伦理教育、临床医学中的临终关怀教育等。2021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多人参与学校各学院申报贵州省“医学教学改革项目”,获立项7项。2018年以来我院教师多次组织医学专业学生参加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领航计划系列主题活动(“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大赛、“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大赛),在全省、全国比赛中获全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
来源:贵州日报理论周刊
文字:杨春凌 杨桂林
编辑:李牧 李菡逸
审核:陈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