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贵州民族大学系列报道:学科交叉融合 引领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与创新

贵州民族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贵州民族大学系列报道:学科交叉融合 引领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与创新

贵州民族大学

全文如下:

【编者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近年来,贵州教育事业大踏步前进,极大推动了贵州全面小康历史进程。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必须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有力服务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贵州民族大学推出系列报道,生动展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内涵发展,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举措和成效,推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在贵州民族大学落地见效,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紧扣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着力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培养学科交叉、专业融合,适应民族地区发展所需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近年来,贵州民族大学立足贵州“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战略,围绕“四新”抓“四化”,积极推动“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在遵循学科发展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探索出了“数字社会科学”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孵育理学工学成长计划

推动学校“新工科”建设

近年来,贵州民族大学在“创新创业”“新工科”等新的培养环境下,以全校整体战略目标为始点,结合学校姓“贵”姓“民”的特色和优势,着重培养符合贵州乃至西南地区社会发展的创新型技术人才,推进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建设。

贵州民族大学教务处处长张乾介绍,学校土木工程专业于2018年获首批教育部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并于2018年9月启动多方联合育人教育模式改革。

“通过邀请行业专家论证培养方案、毕业生座谈、回访等方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达到社会对新型工科人才的知识能力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供需相适应。”张乾说,在改革过程中,采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开展案例式授课、双向考核机制,毕业设计选题**采用实际工程案例或综合性强的各类赛事题目,并将BIM技术、建筑结构正向设计、创新创业等新知识、新体系合理融入教学,培养具有创新性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通过不断完善培养机制及培养路径,贵州民族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已形成基于新工科的多方协同育人模式,专业发展得到长足进步,2019年在国家民委民族院校教学成果评估评选中获B+级,2019年获国家民委教学成果三等奖,2021年土木工程专业入选国家双万计划省级一流专业。

贵州民族大学

“金工实习”课程现场

此外,贵州民族大学工程技术人才实践训练中心负责人梁毅介绍,从2016年工程技术人才实践训练中心首次开始的“金工实习”课程,到2020年工程技术人才实践训练中心开展的“工程训练”课程第一次大规模的对理工类学生实现了多项目一体化实训工作,形成一种新型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模式。“2020年的‘工程训练项目’涉及了数控加工技术、虚拟技术、增材制造技术、高能束加工技术及电加工、焊接技术等7门课程,融入了艺术学、民族学、美育教育、安全教育、物理学等学科知识,开启了民大‘新工科’领跑式工程教育的新起点”。

如今,贵州民族大学工程技术人才实践训练中心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贵州省科普教育基地、贵州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培训示范基地,在2015年评为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2020年成为贵阳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2021年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贵州民族大学工程技术人才实践训练中心“贵州省第七届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贵州民族大学

民族医药实验室现场

打造新型学科培育,强调“新文科”交叉融合

除了理学工学的成长计划,贵州民族大学还着力培育新型交叉学科,并突出强调建设特色鲜明的“新文科”,彰显民大特色,构筑黔学理论高地。

贵州民族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学科办主任龚德全介绍,“我校的新文科建设,力图打通传统文科内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壁垒,建立人文社科融通机制,着力培养一流大文科人才,形成学校、贵州省乃至西南地区引领性、创新性的大文科群。”

近年来,贵州民族大学不断探寻、丰富“新文科”的建设理念。此前学校依托“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以问题为导向,将民族学、社会学和法学三个优势学科进行整合,力求打通学科间壁垒,全面回应西南民族地区的社会问题以及破解基层社会治理当中的困境。

龚德全介绍,贵州民族大学正进一步拓展人文社科与理工科的跨界融合,如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课程融入到社会学的教育培养体系当中。未来还将建构数字化时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体系,关注新的研究问题、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理论视角,深入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着力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助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贵州民族大学

助力乡村振兴 建设民族化“新农科”

“弘扬民族高校师生大地论文精神,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已成为贵州民族大学推进新农科建设的方向指引。“民族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西江苗寨工作坊”就是个很好的示范。

贵州民族大学

“民族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西江苗寨工作坊”

活动留影

张乾介绍,9月29日,由贵州民族大学教务处、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育部新农科民族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扎根平台建设研究项目组主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位西江基地承办的“民族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西江苗寨工作坊”在西江苗寨圆满举行。来自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贵阳人文科技学院、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雷山县西江苗族博物馆等单位的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活动。

活动中,专家们就西江苗寨的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和社会治理等内容进行实地考察,全面了解了西江苗寨在乡村振兴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疫情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并举办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交流座谈会,就西江苗寨在文化传承发展创新、旅游转换升级、乡村社会治理以及校地联动等议题进行建言献策。

贵州民族大学

“民族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西江苗寨工作坊”

活动现场

座谈会最后,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周杰为教育部新农科民族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扎根平台建设研究西江基地授牌。周杰表示,这次工作坊活动的举办十分有意义。西江苗寨在十多年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所积累的经济开发、文化认同和乡愁开发等方面的经验,是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今后,贵州民族大学将加大对西江苗寨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引导更多的师生参与到地方的各种实践,更好地促进民族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据了解,近年来,西江苗寨以文化赋能,让整个苗寨实现了产业旺、文化兴、百姓富、生态美、品牌亮的局面,由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社会学、旅游管理、经济学、行政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一流学科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所深化、提炼的“西江模式”也引起了学界、业界、政界的高度关注。此次工作坊活动的举办,旨在继续推动新农科建设、促进校地联动,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动静新闻

编辑:周星源

责编:成 璐

审校:潘小露

转载需私信后台 并注明来源「贵州民族大学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至邮箱:gzmuwx@163.com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贵州本科院校-贵州民族大学-微高校-院校号-贵州民族大学-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贵州民族大学系列报道:学科交叉融合 引领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