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春风”吹满山 黔地林农笑开颜

贵州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科技“春风”吹满山 黔地林农笑开颜

贵州大学

“习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贵州绿水青山自古以来都有,那怎么样才能变为金山银山?只有利用贵州山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经济林才会有经济收益,绿水青山才会变成金山银山。”通过人才引进,我校首位从事油茶育种栽培的博士,同时也是油茶产业团队骨干之一的贵州省森林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林学院)高超副教授恳切地说道。

油茶是我国重要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茶油中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和亚油酸等具有软化血管、降低血脂和血压的作用,是目前国内外最优质的食用油之一。在产业扶贫的大背景下,基于油茶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贵州适宜的生长环境,贵州省委省政府将油茶作为贵州省12个农村特色产业之一,重点发展,成立了由省领导牵头、高校辅助的工作专班,推动贵州省油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贵州大学

大果油茶良种

在油茶产业团队中,贵州大学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以贵州省森林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林学院)为主导,聚合管理学院和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的专业人才,服务于油茶产业的关键技术攻克、产品研发推广和品牌建设全流程,弥补油茶产业中的“短板”。

优势区位 规模产业欠东风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对贵州地形地貌的真实写照,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使得贵州发展农业受水源限制。与湖南、江西、广西等油茶产业比较成熟的地区相比,贵州油茶产业体量小、起步晚,缺乏规模种植,但是贵州的油茶产业发展有其特有的优势。

“贵州山地资源丰富,油茶适生区域广,高海拔导致的地理差别使得贵州油茶种植地域性特征明显,茶油品质极佳,不同区域适宜发展不同品种的油茶,而这一特有的发展模式是别的地方复制不了的。”油茶产业团队领衔人,我校贵州省森林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周运超教授非常看好贵州油茶的发展前景。

贵州大学

贵大油茶团队成员指导苗木繁育

虽然贵州拥有发展油茶产业良好的生态环境,但由于前期缺乏相应的科技投入,缺乏对油茶各方面的深入研究,导致贵州油茶种植一直沿用粗放型模式,加上后期缺乏科学管理和维护,油茶种植的低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就像诸葛亮草船借箭欠东风,要发挥好贵州油茶产业的地理优势,就一定要先有科技的支撑,然后再在空间上扩展,才能够让老百姓干一片成一片。”吸取过去油茶产业发展的教训,周教授感慨道。

在明确了油茶低产的症结所在后,周教授带领团队骨干成员在贵州不同区域和立地条件下建立油茶低产林产量提升改造示范林,从成果转化、科学管理、实地培训等方面对油茶低产林进行综合改造,重点进行“上改树、下改土和保花保果提高座果率”技术改造,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油茶低产林产量提升关键技术。

科技助力 黔地油茶遇新机

围绕“优质、丰产、高抗”的育种目标,油茶产业团队在全省不同区域展开了良种选育的工作。一方面积极在省内发掘本地优异种质资源并进行试种推广,另一方面从油茶产业比较成熟地区引进优良品种,在贵州自然条件相近的区域进行试种。经过这几年的研究,团队选育了多个适宜贵州不同区域的优良品种(品系),其中包括贵州本土的高产品种(品系)贵威系列、贵册系列、贵望系列等以及经过国家良种审定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选育的大果高产油茶品种“华硕”“华鑫”和“华金”。

贵州大学

大果高产油茶品种“华硕”“华鑫”和“华金”

根据贵州不同区域的土壤类型和气候特征,团队将贵州油茶种植划分为三个区域,在毕节高海拔地区以种植贵威系列的威宁短柱油茶为主,该种于1977年由贵州农学院林学系(现贵州大学林学院)教师率先发现。与秋冬季开花的普通油茶不同,威宁短柱油茶春季开花,夏秋季果实成熟,这就避免了因低温天气影响油茶产量,但其有一定的适生区域。在黔西南干热河谷区域以种植贵册系列、贵望系列油茶品种为主,而铜仁和黔东南这两个地区位于湖南和贵州交界处武陵山脉的过渡带,气候条件接近湖南,在品种选择上团队一方面继续选择当地优质的品种,一方面利用现有的已经选育出来的“三华”优良品种进行试种。

贵州大学

调查油茶优株

“自交败育”是高超副教授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导师袁德义教授带领下在国际上率先发现的油茶生殖特性。油茶座果率低的原因是其存在自交败育,自交败育的主要症因是油茶存在自交不亲和性,经鉴定油茶与其它绝大多数自交不亲和植物不同的是其为后期自交不亲和植物,阐明了油茶自交败育的生物学基础,在国际上首次构建了油茶胚囊受精的三维结构模型,探明了油茶授粉受精期子房营养代谢规律,明确了调控油茶坐果途径和方法,研发出能大幅提高油茶座果率的国家发明专利产品“油茶保果素”,在油茶主产区广泛推广应用多年,增产效果显著且稳定,研究成果突破了长期困扰我国油茶自交不亲和性的重大科学技术瓶颈,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油茶座果率低、产量低的科学难题,同时在油茶增产增效方面的相关科学研究和实践运用仍在继续进行并不断完善。

贵州大学

油茶保果素

关于油茶研究的这一系列成果得到国内外相关科学领域的广泛认可和引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学术价值,特别是对油茶产业高效发展及助力广大山区精准脱贫都具有重大意义。成果荣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湖南省专利奖二等奖,高超副教授的博士论文《油茶后期自交不亲和性的细胞学研究》荣获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贵州大学

油茶保果素荣获湖南省专利奖二等奖

贵州大学

油茶保果素荣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贵州大学

高超的博士论文《油茶后期自交不亲和性的细胞学研究》

荣获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传统的油茶种植习惯用除草剂或清耕除草将油茶种植区内的杂草处理得干干净净,而在贵大油茶产业团队看来,地里的杂草是油茶林实现高产的“催化剂”,他们提倡“以草养林”的新型种植方式。在油茶林中种植矮牧草,一方面可以起到增加土壤肥力、涵养水分、稳定油茶林生态系统、促进油茶生长的作用,同时在油茶还没有产生效益之前,利用牧草养殖牛羊先产生一部分效益,牛羊粪回归林地培肥土壤,如此就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

贵州大学

调查苗木生长

“此外,草对于油茶树体并没有过多的竞争,油茶的根系分布在地下20公分以下,草在地表20公分以内,所以它们互相不会有竞争,反而有促进作用。在油茶苗期,我们把草割了是为了不争光,那么到树成林以后草自然就起不来,因为没有光了。草把土壤覆盖,形成一个很好的一个微环境,达到土壤保肥保水的目的。” 从事土壤学研究的周教授绘声绘色地介绍到。目前在贵州大学油茶产学研基地、贵州大学油茶科研工作站(榕江、玉屏、威宁)2000多亩的林地上已经实现了林草合种,其它试点也在逐步推进。

贵州大学

调查树体生长

“昨天晚上我才带领团队的学生从村里指导和培训回来。”高超副教授言语间难隐长途跋涉的疲惫。据了解,根据贵州油茶种植的实际情况,油茶团队划分了三大培训片区:毕节市、黔西南地区和铜仁、黔东南地区,团队需要根据油茶生长时节适时在不同片区开展不同主题的技术培训,比如春季病虫害的防治,春末夏初的嫁接,冬季果实采收、整形修剪等。其中嫁接培训涉及的是“高接换种”低产林产量提升技术。

贵州大学

油茶生产现场培训

贵州的油茶林有大约150万亩低产林需要进行改造,团队将“高接换种”的技术制作成“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视频和操作手册,手把手教给村民,比起从外地引进技术人员,每亩地大概节省1200元的成本。目前每个试点已经培训2-3次,涉及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民达上千人次。科技成果的推广使得培训区油茶产量增加20%-30%,农民收入年人均增加至5000元,到盛果期实现人均6000元收入。

贵州大学

指导林农嫁接技术

六七月份是嫁接的最佳时机,而学校正好在上课,团队成员常常需要两边奔走。“我们都是一种情怀在做这个事情。同为贵州人,我们都希望贵州能够发展得更好,也希望把我们的知识在贵州大地上开花结果,做农林业的科研人员都希望能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贵州大学

嫁接后的油茶老树

媲美“百里杜鹃” 油茶发展新思路

“通过现在的研究我们发现,贵州油茶产业非常有希望,而且可以很快地走在前列,但是需要科技与资金支持。”周教授语重心长地说道。“科技”是采访中被频繁提到的一个词,也是实现油茶产业长远发展的关键。然而各团队在协作过程中对产业发展认知的不足,导致没有抓住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急于求成,没有因地制宜种植油茶,将面临大面积低产林的风险。

林业不同于农作物的短期完成播种收获,油茶从种植到最终收获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低产林改造后也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见效。漫长的等待后是不如人意的结果,这将严重挫伤农民种植油茶的积极性,又会导致油茶种植陷入“种植—低产—砍除—种植”的怪圈,对此,周教授深以为忧。身为贵州省政协农业和农村专委会副主任,周运超教授今年打算拟写与油茶产业相关的提案,“我觉得虽然路很漫长,但是也是要坚持往前走,这个意义非常重大。”

贵州大学

选育威宁短柱油茶花

油茶除了收籽榨油食用外,贵大油茶团队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贵州毕节市的威宁短柱油茶这个物种还具有极高观赏价值,粉红色的花朵可媲美毕节当地有名的百里杜鹃,花期比百里杜鹃更长,团队也在积极推进赏油兼用型品种的选育。“贵州西部地区油茶产业发展起来以后,未来有望改变毕节市现在的‘三产’现状。”如果威宁短柱油茶形成规模,不仅有利于当地农业和加工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三个产业同时融合在一起,对老百姓的就业和产业扶贫的力度更强。

贵州大学

文字:凡佳佳 丁榕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唐小柳 晋斯思

责任编辑:田玲荔

审校:尹梓熹 凡佳佳

关于贵大,你可能还想看

贵州大学

贵州大学贵州大学贵州大学为棒棒的贵大点在看!↓↓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贵州本科院校-贵州大学-微高校-院校号-贵州大学-科技“春风”吹满山 黔地林农笑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