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纵马挥戈的神奇土地;
这里,诞生过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突出作用的黔东革命根据地;
这里,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风起云涌;
这里,有着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
让我们踏着先辈的足迹,努力学习,奋发有为,做一个无愧于青春,无愧于生命的新时代大学生。
这里是由铜仁学院党委宣传部、人文学院党委联合出品的栏目“黔东红色印记”,欢迎您的关注。
原本普通的石拱桥,因为红军过境而有了不同的价值和意义。在万山区大坪乡,“红军桥”的故事口口相传,留下红色记忆,成为一段佳话。
大坪红军桥
眼前的这座石拱桥已经有130多年的历史了,它的原名叫做“兴隆桥”。1936年1月,贺龙率红二方面军六军团16师零六二组织宣传团经过大坪乡大坪村包面组时,红军战士们曾在桥上休整,后被称作“红军桥”。
大坪乡退休教师杨政华告诉记者,“任弼时、肖克、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第六军团,经从田坪进入瓮褓过牛场坡、张海屯,从苏湾栗子山进去大坪境内。红军从坝上过,红旗招展,群众都夹道欢迎,送茶送水。 ”
杨政华介绍红军历史
住在大坪乡大坪村包面组的黄国兴老人今年已经88岁了,据他回忆,红16师过大坪时,他才五岁。在他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除了战士们帽子上鲜艳的红色五角星,还有就是他们的“暖心”之举了。 “红军给衣服给我妈,他讲我们没有衣服穿。 ” 黄国兴说道。
黄国兴(中)述说当年的事儿
采访中,记者还听说了一个故事。红军过大坪时,一名红军战士因为脚负伤而掉了队,被当地村民吴老满“收留”了。“慢慢地扶着他(红军战士)走,走一段又背一段,慢慢的背到家里面,又给他用盐水洗伤口,把他的衣全部洗了,换上吴老满干净的衣服 ” 。杨政华说道。
吴老满夫妻把红军战士当作家人一般,尽心为他疗伤,这名战士也在吴老满夫妻的照顾下,逐渐好转和恢复。
驻扎在大坪境内期间,红16师积极发动当地群众开展打土豪、斗地主、分田地等,点燃了穷苦百姓的希望。在田坝时,红军把地主杨柏安的粮仓打开,将两千多担粮食全部分发给了穷困百姓,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拥戴。“红军是我们穷苦人民的军队,是为了推翻三座大山让人民群众过上好的生活的军队。农民群众心里非常高兴,觉得红军是自己的队伍。有的参军,有的送军粮,有的送茶,打草鞋送给红军。 ” 杨政华说道。
当年打仗的左右山头
此外,红16师还在大坪乡多地开展红色革命宣传,张贴红色标语,点燃了群众心中的“红色火苗”。
杨政华告诉记者,“光田坝就有三、四个人参加了红军,大坪人民在心中深深地留下了红军打土豪、分田地这一印象。后来为了发扬革命传统,弘扬红军精神,经政府的批准,在这里建成了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现已立碑纪念。 ”
时至今日,红16师宣传组织团写下的“均分田地”四个大字仍然赫赫在目,红16师激战大路冲、吴老满给红军战士疗伤等故事依然流传于耳,彰显着红军战士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来源:微万山 微秘苑
编辑:张朝飞
审核:叶 丹
整理:明德网络文化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