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贵师大 | 李俊: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追溯到坚实的文学基础

贵州师范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媒体看贵师大 | 李俊: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追溯到坚实的文学基础

贵州师范大学

编者按

今年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伟大之年,为重温长征精神,重忆毛泽东同志和红军战士们的丰功伟绩,由贵州省委宣传部出品的38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伟大的转折》作为首部百日展播活动献礼剧,热播于央视一套。该剧以“大遵义会议”的新思维和大格局,围绕“为什么要来遵义开会”“怎么开成功的”“开完之后怎么样”三个大问题,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红军在1934—1935年的长征中一段极其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如何实现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

《伟大的转折》不但首播当日拿下收视冠军,在各大视频网站也是热度高涨。贵州师范大学专注研究红色文化10多年的教师、贵州省电影家协会主席李俊作为编剧之一参与完成了该剧的剧本创作。为此记者对李俊进行了专访。

贵州师范大学

人物名片

李俊,贵州师范大学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兼文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省文联主席团委员、贵州省电影家协会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2006年至今主持校级科研机构“红军文化及红色旅游研究所”的工作。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省级艺术规划课题2项,出版学术专著《影视文学论纲》,与人合著《商业营销写作》,主编教材《写作范文解析》,参编教材《影视艺术导论》《现代文章写作教程》等,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出版诗集《五色石》、纪实文学专著《娄山魂》《红色神奇中的行与思》《毛泽东的神来之笔》等。主要编剧作品有:《杨虎城的最后岁月》《这方水土这方人》《夜郎王》《伟大的转折》《彩云深处》《美丽的月亮河》《娄山奇兵》《王阳明》《弄染结盟》等。获全国“飞天奖”“金鹰奖”“五个一工程奖”及“贵州省政府文艺奖”等,被评为“贵州省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贵州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闭关编剧,打造良心剧本

李俊是2017年接到剧本邀请的。

“贵州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作为该剧总制片人及编剧来找我的时候,我很高兴,也很激动,因为我知道这部剧是为了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能够参与这部剧的创作,我感到十分荣幸。”李俊白天要完成日常的教学和其它工作,利用工作之余,在与其他编剧共同完成3.8万字的大纲的前提下,半年时间内,李俊独立完成了45万字的原创剧本。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追溯到它坚实的文学基础。”李俊坚定地告诉记者。如果说,该剧用“两条腿走路”,那么这部剧的“两条腿”一定是坚实的文学基础与史学基础。

李俊致力于红色文化研究10余载,对长征史实有着深刻的认知,这对他在创作过程中,把这部剧的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各有特点,有着极大的帮助。

“剧本人物的刻画最切忌的就是千人一面,万人一腔。”这是李俊刻画剧情中人物形象时遵循的标准。为此,他在闭关写稿的那几个月里,在墙上贴满了剧中的人物,并一一标注人物的性格。这些是创作剧本最繁琐,但也是至关重要的细节。

想要驾驭好这样的大剧并不容易,毕竟,剧本的编写不同于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创作。剧本往往比小说更细致,每一个环境,每一个台词对话都得详尽周道。于是,就有了李俊背着手、像个“疯子”一样的在房间里转来转去地思考的场景。

“历史本身是很精彩、很有趣味的,看你怎样挖掘。”李俊说。

影视的创作离不开蒙太奇的创作方式,为了刻画好每个人物的形象,李俊往往置身于剧情,将自己融入到剧里的每一个人物的灵魂深处,自己也常常跟着每个人物的情绪变化而变化,很多的时候他们的喜怒哀乐不知不觉就转化为自己的喜怒哀乐。这看似“着魔”的状态恰恰是编剧的一种最佳状态。李俊细致地赋予了每个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并且这些性格特征贯穿了整部剧的始终。

这样长期的编剧过程很累、很烧脑,李俊也有遇到瓶颈的时候,但是他从未想过掺杂废话于剧本中,也不允许出现一整天的无效创作。

每天的创作思考难免会带来思想上的“短路”,李俊允许自己休息一会,但一天怎么也得写出点东西。他有一种独创的工作方式,即早中晚各工作三小时,他称为“有效工作时”。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才能在半年时间内完成45万字的原创剧本,“最快的一天写了11000字,最少的一天也写了3000字”。

作为主要编剧之一,李俊对待创作一丝不苟,严抓人物形象进行刻画。而作为后期导演之一,他在剧组待了一个多月,参与审片、剪片子、检查人物介绍的字幕,一点也不含糊,严做“把关人”。

李俊告诉记者,剧中要上字幕的人物大大小小加起来就有五六十位,这些人物的主要头衔与职位都不能出错,于是李俊全程参与,反复地仔细检查了字幕好几遍。

而在后期审片的过程中,更是精益求精,严格把控。后期剪辑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个镜头:在红军与川军的青杠坡战役中,出现了服饰上的错误,川军非中央军,是没有头盔的,而剧中川军却带上了头盔。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可能观众都发现不了的细节,但李俊却严格指出必须剪掉这样的错误镜头。

用心挖掘,抓住观众眼球

“该剧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时代背景下,贵州省委宣传部高度重视,省主要领导亲自定下了这部剧的名字——<伟大的转折>。”说起最初接到剧本创作邀请时,李俊面带微笑地说。

面对这个严肃的政治性任务,李俊遵循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这一原则,在不改变历史的大前提下,还给该剧创造了极大的艺术价值。“电视剧是现代文化的商品,每一个剧本都是一场商业、政治、艺术的博弈。”一部具有真正价值的影视作品,往往可以称之为一件成功的文化商品。但作为成功的文化商品,艺术性必不可少,艺术性的成功打造所创造的传播力不可小觑。

以往的红军长征类影视剧,往往给观众正面说教的感觉。李俊在创作《伟大的转折》时,心想一定不能把场景刻画得太刻板,要成功吸引观众的眼球,就要避免过多的“说教”,要让观众在看完电视剧之后,自己有所思考。

“给我一个看下去的理由”,这是李俊创作剧本时坚持的准则。

李俊说,剧本创作就好像写文章一样——凤头猪肚豹尾,开篇美好,内容充实,结尾响亮,这才能给人看下去的理由。

他告诉记者,剧情“打点”是十分讲究的,要做到每一集结尾要留下一个悬念,观众才会期待下一集。

在审片时,李俊发现原本第一和第二集的剧情有些拖沓,“打点”的位置不是最理想,于是他果断将两集合并起来变成了节奏紧凑的一集。

“正如阴阳交替,这样的戏也需要文武交替,一张一弛来吸引观众。”据他回忆,38集电视剧里大约有40场战斗,平均每集有一场,并且每一集里文戏和武戏各占一半,每集结尾要留下一个悬念,“这是编剧的艺术”,李俊笑着说。

“用事实的真情流露感染观众。”在《伟大的转折》中,有这样的一幕,在红军要转移时,后有敌军追赶,情势危急,但是一名红军女战士已到了临产的时刻。上级指示,要战士们拼死也要打出给这个女战士临产的时间,这引起了很多战士的不解:用这么多人的性命换取一个新生婴儿的性命,值得吗?这时候团长说,我们革命的意义,不就是为了下一代过上好日子吗?很多观众看到这里,都为之动容。李俊用一句话恰如其分地抓住了人性的柔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红军的温情,用不添辞藻的客观事实打动观众,让人直观地感受到了红军精神。

机会来的时候,我已准备好了

“机会来的时候,我已准备好了。”这是采访快结束的时候,李俊送给广大年轻学子的话。

李俊反复强调,无论是自己还是生活中那些小有成就的人,或多或少都与他们自己多年长期的坚持有关,甚少例外。他称,正是因为自己从事红色文化研究多年,才能对红军长征的史实有这样清晰深刻的理解,再加上平时的积累形成了深厚的文学底子,才能有如今的成绩。

在机会来临之前,先做好自己,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有了机会却遗憾没有能力利用好机会的人数不胜数。“要时刻准备着,不断充实完善自己,这样才不会因错失机会而懊恼。”李俊强调,“樱桃好吃,树难栽。”

他反复强调,大学是人生黄金时期,是提高自身能力和世界观形成的最佳时期。大学生至少得有一个兴趣,一个梦想,并长期坚持下去,等待着机会的到来。当机会来临时,我们要想攥住机会,不留遗憾,就必须提升自己,拓展视野,涉猎才华。

我们该明确自己想要拥有的东西是什么,自己又想要过上什么样的生活,自己是想碌碌无为,还是愿意给自己创造更多靠近梦想的机会,答案当然是后者,这也是李俊希望在当代大学生、当代青年身上看到的。

记者手记

直到这个采访结束,我们还沉浸在李俊爽朗的笑声中。采访过程中,李俊的真情流露,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编剧的热情与严谨,让我们看到了他对当代青年的希冀与期许。李俊的创作很精彩,我们已经开始期待他下一部剧本的诞生了。

贵州师范大学

来源:天眼新闻

编辑:周 彬

责编:张 皓

贵州师范大学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贵州本科院校-贵州师范大学-微高校-院校号-贵州师范大学-媒体看贵师大 | 李俊: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追溯到坚实的文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