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之道,志在百姓安康
中医战疫、中药战贫,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中,贵州中医药大学用最真的情、最诚的心、最实在的行动诠释了—— 回来了!他们回来了! 一个多月前,他们告别家人,奔赴疫区; 一个多月后,他们挥别湖北,奏凯而归。 在春光融融的筑城三月,他们自豪地对家乡人民说—— 幸不辱使命! 他们共同的名字,叫作贵州省援鄂中医医疗队。 他们之中,有不少人来自贵州中医药大学及其第一、第二附属医院。 在湖北,疫情防控战场,他们和他们带去的贵州中药,让许多病患痊愈,更让贵州中医与贵州中药,成为希望与温暖的代名词。 在贵州,脱贫攻坚战场,他们和他们带去的中药材种植技术,同样给贫困乡村予以建设美好家园、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与梦想…… “中医药讲究以人为本,所以我们的医药之道首先是温度,关注生命、关注民生,造福黎民百姓,这才是医药存在的意义。”贵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兴德如是说。 这样的医药之道,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中,被他们书写成一次次精彩表现,演绎成一个个动人故事—— 他们研究的3个新冠肺炎中药制剂获贵州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备案,派出9批次共计108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和本省抗疫前线; 他们通过现场指导、网络咨询、电话咨询等形式,指导中药材种植、采摘、鉴定、加工、质控,在全省开展技术培训,助力脱贫攻坚…… 中医战疫、中药战贫,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中,他们用最真的情、最诚的心、最实在的行动,对学校秉承的医药之道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 医药之道,志在百姓安康。
医药有义:阻击疫情,大仁大爱是我义
“不计报酬,无论生死!” 一位纤弱女子的抗疫请战书,誓言铮铮不输男子。 几天后,作为贵州省首批援鄂中医医疗队队员,她如愿出征湖北鄂州。 她在重症监护病区,她是医者,比一般人都清楚,在这里,生与死之间,近得只能用最小的长度单位来计算。 40多个日夜,防护罩压伤了脸,她不在乎,完全忘记了往常爱美的自己,粗糙得像个汉子。 这样的她,却会微笑着,对那位拒绝治疗的老大爷说,“您只要好好听话,过几天我就陪您去看樱花……” 大爷流泪,她眼眶红了,忍着泪,依然微笑以对。 她是苏娟,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管护师,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疫情暴发后,贵州中医药大学数百名教职员工、两所附属医院1600多名医护人员主动请缨,要求支援抗疫一线。 一封封盖满“红手印”的请战书,不矫情不啰嗦,只有承诺重如山、刚如铁—— 小伙子说,没对象没结婚,请优先考虑; 年轻妈妈说,报名!女儿可以马上断奶; 老教授说,若有战,召必至…… 一个个紧张激烈的战疫时刻,记录了他们奋力拼搏、主动作为的过程与轨迹—— 1月28日至29日,学校第二附属医院专家葛正行、许滔赴铜仁和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大水沟病区(后改为将军山医院)展开中医会诊并调研,成果获省中医药管理局认可和采用; 1月31日,学校第一、第二附属医院6名中医医护人员进驻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大水沟病区(后改为将军山医院)参与救治工作; 2月11日,学校第二附属医院8名医护人员随我省首批赴鄂中医团队驰援湖北; 3月5日,学校中医专家团队携带10余吨200味中药抵达鄂州,将移动中医院和移动中药房搬到疫区…… 在他们的感召下,两所附属医院97名医护人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一项项科学合理的战疫“攻略”,发挥了他们中西结合、民族医药的优势与特色—— 组织编制贵州省病毒感染性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研究的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用方“养阴解毒合剂”“柴葛畅原合剂”及“达原消毒合剂”获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备案; 面向社会提供防控心理援助,开通网上免费“发热咨询门诊”,积极推动形成了中西医协同防控机制; 通过“一人一方 精准施治”,优质的“贵州汤药”,加上“专属定制”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不仅疗效显著,更有效缩短了鄂州患者的住院时间…… 截至目前,贵州省援鄂中医专家团队医治了418名患者,为414名患者提供中药汤剂,覆盖率达99.04%。 如此“战绩”,令他们感慨万千。 “经过33天的奋战,我们不辱使命,奋勇当先,顺利完成零感染打胜仗的阶段性任务。”贵州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领队、第二批中医医疗队领队、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张敬杰露出欣慰的笑容。 “我们会延续冲锋在前的抗疫精神,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战场交出满意答卷!”贵州省援助鄂州中医专家队领队、贵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刘维琴动情地说。
医药有情:脱贫攻坚,热血澎湃是我情
药农:“中药材的病从哪里来?”
专家:“从土壤来!要想治病,就要注意土壤的肥力、微生物群落等因素,让土壤保持健康,这是生态农业的核心。”
在黄平县举行的太子参生产技术培训会上,这段对话引发了“太子参产业高品质发展,路在何方”的热烈讨论。
“大家关注的并非话题本身,而是中药材产业的提质升级。”培训会主讲专家贵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江维克敏锐地意识到,农民的技术服务诉求已经从自家一亩三分地的需要,扩大到整个产业的思考上来了。
学校很多专家都发现了这一变化,并随之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学校驻村第一书记刘森林、张文龙从种植技术员的老套路中跳出来,把自己定位为“产业规划师”。
他们利用参加贵州省森林生态产业资源大普查的机会,与专家组多次讨论,最终把册亨县道地药材黄精和天门冬纳入林药经济普查中,由此推动了所驻村子中药材规模种植。
在他们的努力下,铁皮石斛项目已在册亨县双江镇进行低热河谷地带研究,蟾蜍养殖学校研究中心也已成立,一个产学研一条龙的中药材基地正在形成。
学校在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优势,主动对接引进药企助力中药材产业发展、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扶贫体系的同时,亦拿出了“对症下药”之策——
围绕我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实施“三个一百”工程,“筹建一百个研究中心”“组织一百名博士进企业”“组织一百名专家教授进农村”,打造“扶贫先扶智”的技术扶贫新机制,帮助企业做强做大,解决企业和农民在研发、生产、销售等全产业链过程中遇见的难点和关键技术,为农村产业革命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学校还从现有的助推脱贫攻坚和农村产业革命的100个研究中心中,精心挑选了50个中药材研究中心及其专家团队,搭建了中药材生产技术咨询服务网络平台,以药学院院长周英教授等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在种植、采摘、鉴定、加工、质量控制、产业发展等方面,免费为广大农户和企业提供在线技术咨询服务。
学校率先在我省高校中建成校农直销窗口,每年采购册亨、望谟、开阳等贫困县的水果、蔬菜、大米、生猪等农产品价值约275万元,帮助贫困户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问题。
医药有道:国粹传承,守护本心是我道
唐东昕,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博士生导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郭蕾,在读博士,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刘志伟,博士,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如此强大的阵容驰援湖北,学校的“依仗”是什么? “不忘初心培养人才!”对此,全体“贵中医人”响亮回答。 这份初心,是坚持:以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为己任,无论何时何地,从未懈怠。 在参加抗击疫情、助力脱贫攻坚的同时,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号召,2月24日就全面启动了春季学期本科在线教学; 学校推出《中医药抗疫专题》线上系列讲座,校党委书记杨柱教授作为开篇主讲者,以“众志成城抗疫疠,一腔热血荐岐黄”为题,勉励学校广大学子奋发图强、勇于担当,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截至目前,该校共开放在线开放课程(包含必修课、限选课等)422门、1271门次,覆盖全校所有年级及专业,在线开课教师790人,每天上线学习学生达30多万人次。 这份初心,是担当:优化专业布局,彰显民族特色,服务地方经济。 根据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坚持中医药为主导,吸纳民族医药,开设民族医药课程、创立民族医师承机制,独创贵州特色中医药教育之路,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基础扎实、学有专长,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近9年连续招收农村中医订单班,培养扎根基层的万余名中医人才,毕业生涵盖全省90%以上基层中医师。 这份初心,是专注:传承创新并重,强化执业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夯实经典、培养学生治学能力”等教学模式研究获省级重大课题,建成了“四大经典”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并打造省级精品课程,形成了“诵读、研疑、运用”学习模式,“读经典·诵岐黄”活动入选教育部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 依托国医大师、名中医工作室实施“双导师制”,锤炼学生科学精神,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高,近3年来在国家级竞赛中获奖50余项,省级竞赛中获奖80余项。 这份初心,是眼界:“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引进来。积极拓宽引才渠道,搭建构筑网络引才平台,通过“以媒引才、以网引才、以才引才”等方式,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全面优化和提升了师资队伍结构和水平; 走出去。深入开展在职教职工学历提升和教师进修培训,通过“薪火工程”“青蓝工程”以及名师名医培养计划等形式,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整体素质,涌现了一大批以国医大师刘尚义,国家名中医吴光炯、戴永生、何成瑶,教学名师彭玉、冯泳为代表的名师名医。 这份初心,是胸怀:传承优秀中医文化,锻造笃学力行精诚大医。 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大医精诚、医德医风、仁心仁术等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利用课堂主渠道大力加强中医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 成立中医经典学习社团,开展“道德讲堂”“读经典·诵岐黄”“中医技能大赛”“技能之星评选”“中医经典阅读之星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杏林学子岐黄之路”第二课堂体系,传承国医仁术、弘扬中医文化,积极营造厚德明志、笃学力行的育人氛围。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贵州日报
编辑|张文锦
审核|王 羿
贵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