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中医药大学办学纪略

贵州中医药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贵州中医药大学办学纪略

贵州中医药大学

贵州中医药大学

东山日暖沐庠黉

思雅风和扬大纛

——贵州中医药大学办学纪略

贵州中医药大学

花溪大学城校园。 贵阳中医学院创办于1965年,经教育部批准2018年更名为“贵州中医药大学”,于今五十四载。 五十年栉风沐雨,半世纪励精图治。上世纪六十年代,贵州省政协委员、名老中医程云琛和袁家玑等联名上书贵州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建议单独设立贵阳中医学院,引起贵州省、卫生部、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并获得支持,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经国务院批准创建了贵阳中医学院。在东山脚下、南明河畔,开启了贵州中医药高等教育之山林。建校以来,学校秉承“厚德明志,笃学力行”的校训,始终不忘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的初心,牢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使命,从一系一专业(中医系中医学专业)发展壮大为一所多科性现代化中医药大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创造了一项又一项辉煌业绩,正朝着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目标阔步前行。

贵州中医药大学

东山日暖 洒和煦而沐庠黉

建校初期的校园

贵州中医药大学

1965年9月4日,这是一个贵中医人铭刻在心的日子,贵阳中医学院成立庆祝会暨开学典礼隆重举行,同时贵阳市中医院正式划入成为学校的附属医院。建校之初,10多万元办学经费,60亩校园,两幢楼房,两个实验室,一个显微镜室、一个标本室,食堂兼作教室……条件极其简陋。但贵中医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老师们自编教材,油印讲义,人人身兼多门课程……数百名学生如饥似渴,学而不厌,教育教学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基础甫奠,风雨骤来。十年“文革”席卷全国,学校正常工作遭遇干扰和破坏,贵中医人没有放弃谋求发展、服务社会,积极开展中药资源调查、巡回医疗、农村办学、办西学中班、培养工农兵学员……坚持培育人才不断、教学科研不辍,取得大量来之不易的办学成果。一批专家医疗援非,仁心仁术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曲妙手回春之歌。 值得称道的是,1972年学校在“马列主义教研组”的基础上成立了“马列主义教研室”,1987年升格为“马列主义教研部”,随后改名为“社会科学部”,2016年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自成立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一条红线。此外,1975年贵州省科技教育办公室批准成立中药系,开办中药学专业,当年即招生工农兵学员30人。 春风化雨,万物复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各项工作回到正常轨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教学科研工作迅速恢复。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招生,趋于岑寂的校园,又现弦歌一堂的景象。但此时中医教学科研医疗人才严重匮乏,为此,1978年学校开办中医研究班,从报名的700多人中录取56名,两年后从中遴选30余名留校工作,充实了师资力量;随后开办第二届中医研究班,教师队伍日渐壮大。广大教师潜心治学,教学科研医疗水平迈上新台阶,当时贵阳中医学院的办学在全国高等中医药界具有较大影响力。 随着各项改革的层层推进,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学校迎来一个全新发展时期。1981年学校被批准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同年贵州省商业医院划入成为学校第二附属医院;2001年贵州省中医研究院整体并入,科研工作显著加强;2002年滇黔桂石油勘探局技工学校整体划入,校园狭小的状况得以缓解;2004年学校被批准为贵州省重点支持建设高校,加快发展注入了更大活力。此间成立了针灸系、骨伤系、护理系、医学人文系,开办了针灸、护理等一批新专业;一批名中医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贵州中医药大学

学校优秀毕业生、“国医大师”刘尚义坐诊。

贵州中医药大学

贵州中医药大学

贵州中医药大学

南明水长 流清韵以传岐黄

回首来径,弥目翠微。2005年以来,学校进入了历史上发展速度快、发展质量高的新时期,由最初的一个系,发展成现有基础医学院、药学院等15个学院,有中医、中药、民族医药等10个研究所;还有两所均为三级甲等中医院的直属附属医院,5所非直属附属医院。贵州中医药大学已成为以中医药为主、多学科支撑、办学层次较为齐全,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的高等学堂。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学科专业协调发展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学校深化双一流建设,优化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和优势,搭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现有23个本科专业,覆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6个学科门类。有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其中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个、专业硕士学位点4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32个,其中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8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1个、区域一流建设学科1个。 学校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平台、一流团队建设,全面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从贵州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紧扣产业扶贫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培养中草药栽培、中药资源开发、中医养生、健康管理、生物制药、医学信息工程等大扶贫、大健康、大数据专业人才,获贵州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4个;围绕人才核心要素,打造一流课程,建设中医学专业、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校本慕课40余门,获得省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11门;加强教学平台建设,获中药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中医学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获省级一流平台建设项目3个。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明显,近年获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7个、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31个;近2届教学成果奖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近年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55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96项;本科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省高校平均水平,年终就业率总体保持在90%以上,毕业研究生就业率超过95%。 办学54年来,学校培养出了以国医大师刘尚义、全国名中医廖润泉、戴永生、吴光炯、何成瑶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医疗卫生高级人才,大多数已成为各自岗位上的领军人物与骨干力量。涌现了百灵制药董事长姜伟、全国民族医药重点建设专科学科带头人文明昌等众多杰出校友。此外,还有数以千计的校友在全省县级以上医院、中医院和医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担任各级领导职务,他们长期扎根基层,勤奋工作,为促进我省医疗卫生事业和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社会经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充分体现了学校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 学校以开放的视野,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学校具备外国留学生招生培养资格,开展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和互换生项目,与英、法、澳、韩、泰及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开展广泛交流合作。中韩联合义诊服务、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海外实践基地、中德心脏康复基地等项目顺利开展,连续举办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及民族医药学术论坛,学校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助力岐黄之术名播海外!

贵州中医药大学坚持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魏升华教授指导药农栽培。

贵州中医药大学

贵州中医药大学

贵州中医药大学

贵州中医药大学

思雅风和 扬大纛以指方向

思雅风和,春诵夏弦。2014年规划占地面积1500亩的新校区在思雅河畔建成,学校实现主体搬迁,困扰学校发展的用地瓶颈问题得到解决。2016年学校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同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和中医学专业认证,2017年通过中药学专业认证,学校进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坚持党的领导是贵州中医药大学不断发展和取得新成绩的根本保证,2014年底学校召开了第四次党代会,全面规划部署了学校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各项目标任务。学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党的建设扎实推进。学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学校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突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是全国高校首批青年志愿者协会之一,被评为“全国第二届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十大杰出团体”;“防艾志愿者协会”被卫生部、团中央等单位评为“红丝带健康包‘百校进千企’活动先进集体”。1982年成立的“大学生医学科学协会”是全国高校中最早的大学生科协之一。在历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0项,获奖数量及层次均居贵州高校和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在“全国中医药社杯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大赛”中获团体一等奖;在“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团体二等奖;在贵州省医药类院校“临床医学技能竞赛”中获一等奖。涌现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志愿服务金奖”“全国百佳志愿者”以及“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青年才俊和创新创业团队。 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薪火传承,名师辈出。袁家玑、许玉鸣、王祖雄、石玉书等国手如列宿高悬,星光璀璨;杨济中、林修灏、陈德媛、冉懋雄等名家致力贵州民族医药发掘整理研究著作等身,成就卓显;石恩权、彭显光、沈冯君、时光达等杏林妙手引西济中,推陈出新;国医大师刘尚义更成为当代贵州名医的杰出代表。大师亲炙,名家承训,君子怀德,温润如玉,成为校园一道耀眼的风景。历代师长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精湛的医疗技术、深厚的国学底蕴、仁德的济世情怀,为后辈学人树立了榜样。 新时期,贵州中医药大学师资队伍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不断优化。学校现有专任教师千余人,高级职称者过半,硕士及其以上学位教师占比逾八成,拥有“国医大师”1名,“全国名中医”4名,拥有博士生导师数十人。有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以及国贴专家、省贴专家、省管专家、省名中医以及“百”“千”层次人才等知名专家百余名,为学校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学校深入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成效显著,硕果累累。近五年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2项;承担科研项目166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32项,2017、2018年立项数连续两年进入全国中医药高校和科研机构前十名;获得专利授权135项;出版专著218部;发表论文3961篇,其中核心期刊931篇,SCI收录166篇。学校不断加大科研平台建设,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31个,其中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共建)、国家药物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1个。 学校突出办学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了贵州省最完整的中医药民族医药科学研究体系,成为全国苗医药科学研究中心。目前贵州上市的154个地标升部标的苗药品种,70%由学校人员和毕业生开发或参与开发。学校坚持把科研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以种质资源收集、研究和保护为起点,构建了种源收集、保存、筛选、引种驯化、良种繁育、标准化栽培、采收加工、产品研发等全产业链服务的贵州省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科技支持体系。学校主持和参与开发的中药民族药产品有43个,其中的“仙灵骨葆胶囊”“理气活血滴丸”“咳速停胶囊”“银丹心脑通”等是贵州省的名牌产品、明星产品、效益产品。 早在2009年“贵州中草药资源研究”就获得了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苗药理气活血滴丸国家新药的研究开发”又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还有数以百计的科研成果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励,贵州中医药大学为助推我省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的迅猛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半百载济世心,凭寄豪情圆绮梦;十余年更名梦,为酬壮志报初心。”展望未来,豪情满怀。贵州中医药大学紧紧抓住贵州医疗卫生事业、高等教育事业加速发展和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迅猛发展的宝贵机遇,积极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贵州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需要,主动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集中精力抓建设,凝聚人心谋发展,在服务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学校发展良性互动。 “根自岐黄蕴厚,黔地枝繁叶秀,民族色,杏林风,漫看山花香透。”半个世纪艰苦奋斗,五十四载春华秋实。贵州中医药大学站在新时代新起点,远绍岐黄,后启万端,立足贵州,面向全国,正在朝着多学科协调发展、民族医药特色鲜明、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的目标迈进。

贵州中医药大学

贵州中医药大学

2017年,主办“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及民族医药创新与发展论坛”。

贵州中医药大学

来源|贵州日报

编辑|胡馨月

审核|张文锦

贵州中医药大学

我们在路上

路过的风景,总有些值得我们怀念

贵州中医药大学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贵州本科院校-贵州中医药大学-微高校-院校号-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办学纪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