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花蓼是贵州土生土长的苗药材,在治疗尿道感染、肾盂肾炎等方面疗效显著。由头花蓼制成的“热淋清颗粒”是我省第一个出口创汇的苗药制剂,而产品成果转化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基础研究。今天,我们专访了2018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奖代表——贵州中医药大学派驻贵州威门药业的科技特派员张丽艳教授,谈谈传统苗药如何才能有新发展。
张丽艳,贵州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师,三级教授,主要从事中药质量控制与新药研究。
让苗药成分说得清 作用说得明
记者见到张丽艳时,她非常兴奋地向我们介绍了此次获奖项目,“苗药头花蓼深入系统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张丽艳说,“这个项目获得一等奖对我们是很大的鼓励,也将会是我们头花蓼产业发展一个很好的起点。”
一直以来,张丽艳专注于挖掘贵州苗药的价值,她的苗药头花蓼科研成果在“热淋清颗粒”产业链中的推广应用,获得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产业创新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等荣誉。张丽艳坦言,目前头花蓼及热淋清颗粒的深度研究虽然取得重大突破,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苗药要发展,关键是不断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控性进行进一步的科学论证,不断有新发现,不断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
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张丽艳带领团队构建起头花蓼及“热淋清颗粒”有效性及整体化学表征评价的关键技术,阐明热淋清颗粒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开辟了基于临床评价的多学科技术聚焦的创新研发模式。
“同时我们还在种植的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建立了头花蓼优质高产核心技术体系。” 张丽艳说,这对头花蓼产业实现种植技术无壁垒,带动农户发展头花蓼种植产业有重大意义。
研究一个资源 造福一方百姓
“我们苗药的发展,不仅仅是临床上运用更合理、老百姓多了一个特效药,我们通过研究一个资源,解决一个资源,造福一方百姓。”张丽艳说,这是她的愿望,也是目标。
通过20多年的研究探索,热淋清颗粒进入了国家医保目录、贵州省基药目录,成为了贵州省的知名苗药,目前张丽艳教授领衔的头花蓼及热淋清颗粒研究团队,在热淋清颗粒临床治疗尿路感染安全、有效性及药物经济学评价方面,特别是单用或联合抗生素应用,对抗抗生素耐药方面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张丽艳对记者说:“希望这个项目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有更高的知名度。临床的扩大化使用,必将带来更高的税收、更多的就业。同时市场上药材需求量的增大,将更好地带动农民通过种植头花蓼来增收脱贫。这是一个很好的产业循环。”
2017年以来,通过这个项目,在贵州推广种植头花蓼近4万亩,产量1.14万吨,销售收入近1.4亿元,培训农户1400余人次,带动种植户5000余户,带动4万余人脱贫;同时,热淋清颗粒近三年销售收入9.40亿元,实现利税2.83亿元。
说起产业带来的扶贫效益,张丽艳十分自豪和期待的说:“构建了头花蓼-热淋清颗粒大品种、大产业、大市场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我们感觉到肩上的责任更大了,要力争把头花蓼产业品牌打造成贵州苗药桂冠上那朵最艳丽的头花,通过这个项目作为示范带动把贵州的苗药做大做强,然后服务于经济社会,服务于脱贫攻坚。
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台
编辑|张文锦
审核|张文锦
我们在路上
路过的风景,总有些值得我们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