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初心厚德明志 笃学力行筑梦岐黄 ——访贵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兴德

贵州中医药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秉承初心厚德明志 笃学力行筑梦岐黄 ——访贵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兴德

贵州中医药大学

记者:贵州中医药大学作为中医药管理局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优秀和顺利通过中医学、中药学专业认证的学校,学校在学科建设上有哪些特色?

刘兴德:按照《贵州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实施纲要(2018—2027)》的要求,学校学科发展紧扣我省“学科专业突进行动计划”,以中医学、中药学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区域特点,突出民族医药尤其是苗医药特色,强化学科基础研究与应用结合,推动基础研究的转化和技术产业化,助力我省民族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学科服务社会的贡献度。如,今年我校张丽艳老师刚获得的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就是我校学科建设服务民族医药产业,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助推我省决胜脱贫攻坚的典型。

贵州中医药大学

贵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兴德

记者:高校与地方同步发展,融合共生是当前贵州省加快推进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贵校如何推动建立“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科创基地”等平台,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努力打造支撑贵州跨越发展的“人才高地”?刘兴德:贵州中医药大学作为我省唯一的中医药本科院校,始终坚持扎根贵州大地办中医药大学,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近年来,我校结合地方产业特色与贵阳市、贵安新区、小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清镇市、惠水县人民政府、贵州科学院等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打造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产学研平台,共同探索欠发达地区后发赶超途径。贵州是我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全省有中药材品种4802种,其中太子参、半夏等品种在全国居于主导地位,我校依托我省中医药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学校中医药人才蓄水池作用,通过“学校+企业+平台”模式,为我省中药材种植提供技术支撑,助力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例如我校专家对安龙县石斛谷的石斛种植进行了技术支持和现场指导,与贵州华夏本草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对以半夏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以及“年产十万吨中药饮片加工项目”进行技术支持等等。学校不断整合资源优势,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优势,积极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近年来,共建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民族医药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贵州省现代民族药(苗药)协同创新中心、贵州省苗族医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一大批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科研平台,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扎根贵州医疗卫生事业和中医药产业的专家和人才,进一步提升了我校在药物研发、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成果应用和科技扶贫等方面的科研创新和转化能力。

作为贵州省唯一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将始终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而砥砺前行。目前,我校围绕贵州省12个农业重点产业,重点实施“三个一百”工程,即“筹建一百个研究中心”“组织一百名博士进企业”“组织一百名博士进农村”。成立一百个研究中心,在现有“石斛研究中心”“太子参研究中心”等基础上成立一百个研究中心,帮助企业做强做大,带动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社会。推选100名博士进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在研发、生产、销售等全产业链过程中遇见的难点和关键技术,通过企业的快速发展增添工作岗位,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组织一百名博士进农村,把博士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为农村产业革命提供智力支持。采用“政府-企业-高校”的模式,进一步加强与各级政府、企业的合作,围绕市场、企业和产业发展需求,深入研究与开发,争取在产学研项目,平台项目和横向项目中取得更大的突破。

贵州中医药大学

贵州中医药大学

记者:“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工作。人才强校的战略思维也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做到把人才引进来,让人才留下来?

刘兴德: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在学校“人才强校”的战略指导下,近三年来,我校通过“以媒引才、以网引才、以才引才”等方式,积极参加贵州人才博览会、省内外各种高层次人才交流大会、高校专场招聘会等,不断加大人才招聘宣传力度,近三年共引进了383名各类人才充实到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一线,共投入引才专项经费9800万。二是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学科特色、人才特点,不断完善和调整人才队伍结构,在岗位结构、类别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不断向优势学科倾斜,向优秀人才倾斜,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另外还要着重建立人才保障机制,在外来人才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开绿灯”,切实解决后顾之忧,让人才留下来,把人才用起来。我校2018年引进的周英博士,入选了2019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18年引进的徐君博士、2015年引进的罗国勇博士,分别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Nature》子刊)、《Angewandte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以我校第一单位和第一作者发表文章。

贵州中医药大学

贵州中医药大学

记者: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医学的学科特点就是学用结合,贵州中医药大学作为贵州省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基地,是如何搭建更多的教育创新平台来助推科研与教学发展的?并且如何使高校的科研成果能更好的服务于地方医疗发展?刘兴德:首先,从思想上,中医药人才培养要注意加强中医药思维的培养。中医与西医的文化背景与治疗法则不同,中医有几千年的文化背景,重整体、重平衡,强调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故必须遵从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化,注重中医思维的培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次,确实如您所说,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人才培养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要注重临床实践。学校历来倡导医学教育要早实习,早临床、多临床、多跟师、反复实践,使理论与实践、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才能提高中医药学人才的职业素养、临床执业能力和水平的培养,不断加强医教协同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加强临床实习基地和平台的建设,充分利用学校两所三甲直属附属医院和六所非直属附属医院的优势,依托我校现有国家首批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医类别国家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基地等平台,实现医学院校与医院深度融合,提高学校与医院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作为拥有两所三甲直属附属医院的省内唯一的中医类高等院校,一直致力于以中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推动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各领域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中医药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能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一是着力强化医学科技创新,以一流人才、一流团队、一流学科、一流科研、一流产业为支柱,为提高科技成果质量打下坚实基础。现有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6个、省教学团队5个、省部级人才培养基地3个。二是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把基础研究实力转化为攻克临床难题的能力,使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临床,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省部级平台5个;三是认真贯彻国家、省有关扶持和促进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助力大健康大扶贫的意见精神,积极发挥科研优势,紧扣地方特点,深入挖掘中医药民族医药宝藏,积极开发疗效显著、特色鲜明的药物和疗法,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推进贵州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记者:举旗帜、育新人,就是要求高校坚持立根铸魂,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把党的全面领导有效融入到办学治校各环节和全过程,贵州中医药大学是如何通过加强党建工作,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证的?

刘兴德: 学校党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党委在谋划努力建成多学科协调发展、民族医药特色鲜明、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的核心作用,结合我校实际从以下几方面重点着力推进:一是通过加强政治建设,要求全体党员干部旗帜鲜明讲政治,为学校内涵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二是通过加强思想建设,倡导党员干部奋发有为勇担当,为学校内涵式发展提供坚定思想保障。三是通过加强组织建设,选贤任能强队伍,为学校内涵式发展提供有力组织保障。四是加强作风建设,改进作风明责任,为学校内涵式发展提供严明纪律保障。五是加强巡察补短板,为学校内涵式发展提供有力政治威慑。

来源 | 天眼新闻

贵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

贵州中医药大学

贵州中医药大学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贵州本科院校-贵州中医药大学-微高校-院校号-贵州中医药大学-秉承初心厚德明志 笃学力行筑梦岐黄 ——访贵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