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日
如
歌
黔地无闲草,处处皆灵药。3月24日,贵州向法国捐赠价值10余万元本土研发生产的中医药,支持防范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自疫情暴发以来,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的作用,受到全球关注。贵州,从携10吨中药材驰援湖北鄂州到推广中成药救治新冠肺炎病人,再到特色苗药援法抗疫,“黔药”备受瞩目。贵州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素有“天然药物宝库”之称。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贵州药用植物资源种类达5304种,全国排名第四。我国六大民族药之一的“苗药”,90%以上的药材集中在贵州。
医疾又减贫,药草黔程广。
聚焦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歼灭战,贵州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聚焦重点品种和优势区域,纵深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着力把我省建成全国道地中药材重要产区。预计到2020年底,中药材种植面积可达655万亩,产值200亿元,一条生态富民扶贫新路正在眼前徐徐铺开。抢抓春种时节 做大优势单品规模四月芬芳。安龙县三道墙坝区万亩白及种植基地,紫色的小花缀满枝头,竞相开放。
安龙县钱相街道三道墙坝区的白及花。
白及花开出的不仅是怡人春色,更承载着村民增收脱贫的希望。基地里,忙着除草的三道墙村村民郭大芬说,在基地务工每天挣80元,她家还种了两亩白及,去年共收入6万多元,“种白及比种水稻、玉米收入高得多。”基地负责人、安龙县欣蔓生物科技公司总经理夏与说,今年,三道墙坝区计划新增白及种植面积2000亩,可采挖500亩,按每亩8万元产值将有4000万元收入。施秉县,被誉为“中国太子参之乡”,是我国三大太子参重点产区之一。走进牛大场镇金坑村百亩太子参种植基地,这里的太子参已抽芽散叶。“20多年前,我们就开始试着引种太子参,带动村民既增收又脱贫。”金坑村驻**宋永宏说,现在不少村民都主动改种。目前,全县太子参种植面积达7.27万亩。紧盯春种关键时节,做大做强优势单品。今春以来,立足生态气候和道地性优势,按照《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中药材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19—2020年)》,我省提早谋划,重点抓好天麻、石斛、太子参、白及、半夏、黄精、钩藤、薏苡仁8个优势单品产业,加强良种繁育推广,从源头抓好药材质量,在重点产区建设优良种源保存与繁育中心、种子种苗培育基地,提升良种覆盖率和商品产出率。抗疫生产两不误。及时印发了《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药材有关工作的通知》,加强春耕备耕种子等农资储备调度,采取分时段分区域、错峰方式,加快播种与育苗、栽种及移植等春耕生产,指导企业加快复工复产。成立“9+3”县(区)服务组,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帮助选好主导品种,发展“短平快”中药材,建设规模化基地。8个单品中,金钗石斛和铁皮石斛仿野生种植已达14.7万亩,规模全国第一;太子参种植35.47万亩,居全国第一,产量占全国需求量的40%,已初具全国定价权;黄精种植8.85万亩,以印江为核心的梵净山多花黄精产业带基本形成;56个县(区)种植天麻16.2万亩,七星关、大方等种植面积占全省70%以上,已成为当地重要扶贫产业之一;69个县(区)种植白及9.37万亩,约占全国七成。创建“定制药园”构建稳定产销关系眼下,正是中药材种植的大忙时节。“今年还要扩种十几亩薏苡仁!”兴仁市巴铃镇大普村种植户王元仁忙着栽苗,“去年每亩收六七百斤,20多亩收入4万多元,基本上都是卖给公司,比种其他农作物要好得多。”兴仁市是“中国薏仁米之乡”。今年1月份,贵州兴仁薏仁米电商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大普村通过土地流转集中连片土地,打造以销订产的“定制药园”,确保精准化、个性化订制薏仁米的产销。
兴仁推广薏仁米标准化种植
“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种植什么。‘定制药园’产品能达到中药饮片标准,加上套种模式,每亩薏仁米产值可翻一倍。”公司负责人夏召和说,今年预计在兴仁市发展薏仁米“定制药园”2.7万余亩的。目前,已在巴铃镇签订了8000多亩订单,可带动2384户农户,584户贫困户增收。
为充分发挥贵州中药材资源优势,去年底我省印发了《全面推进“定制药园”推进工作方案》,明确到今年底“定制药园”种植面积20万亩的目标,并逐年扩大“定制药园”认定规模。到2025年,力争把贵州建设成为国内外排名前列的中药材原料供应基地。同时,省中药材专班将收集省内150多家企业的原料采购年度需求量,将省内582个200亩以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109个单品向药企、医院推荐,建立稳定的定制关系。并制定了“定制药园”奖补政策,通过“以销定产、以销促产、以销增产”的方式,推进中药材规范种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目前,贵州已建立太子参、钩藤、黄精、天麻等中药材“定制药园”11.6万亩。2020年,力争省内药企和医院采购本省药材比例从目前的40%提高到60%以上,推动中药材产销对接更加紧密。 强化技术培训延伸产业链条当前,我省中药材产业已步入提质增效新阶段,强化技术培训是关键。“厢面宽度要在90厘米左右,不要过宽也不要太窄,播种的量在12到13颗……”3月27日,赫章县平山镇长冲社区坝子里,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武亲为药农现场进行中药材种植技术指导。
赫章县德卓镇沙泥村1000亩半夏基地
赫章是我省药材主产区之一。朝着“中国半夏、赫章定价”的目标,赫章用技术力量为中药材发展赋能。目前,全县已建成12.78万亩中药材基地,打造“赫章半夏”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标杆的龙头品牌。线上线下齐发力。疫情期间,贵州制定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药材春季生产指导意见》,发布22个中药材品种生产技术,组织30余位专家到全省各地培训药农。并建立贵州省“12316”三农服务热线电话平台,开设“农技培训空中课堂”专区专栏,开展线上培训。在强化技术培训的同时,贵州积极推动中药材产业与医药制造业、流通服务业,健康融合业等有效衔接,打通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仓储物流、销售全环节,延长产业链。在纳雍县,组建了专班及中药材工作组,引进威门药业、江苏苏中制药等龙头企业订单收购、带动发展,组织专家帮助遴选头花蓼、天麻、黄蜀葵等“短平快”品种,明确种植区域、技术服务和产销模式。贵州百灵新增建设7.5亿颗粒扩能项目开始投入产出,安龙普坪镇千亩中药材基地发展大健康旅游已初具雏形,天麻、铁皮石斛、党参、灵芝、杜仲叶等“药食同源”物质生产经营试点工作有序推进……产业链条正不断延伸。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级干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班长向青云表示,发展中药材产业是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决胜脱贫攻坚的必然要求。下一步,聚焦按时打赢脱贫攻战的时间节点,聚焦“9+3”县(区),聚焦“短平快”、“道地”、“药食同源”优势单品,全产业链谋篇布局、全方位精准推进、全要素强化保障,推动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带动更多贫困户增收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歼灭战。
来源|天眼新闻
编辑|张文锦
审核|王 羿
贵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