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医科大学脱贫攻坚工作侧记上学习强国啦,快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点击阅读原文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曾默默耕耘在教室的三尺讲台、坚守在治病救人的手术台,如今却从教师、医生变成村级组织的“准班长”。从校园、医院到生活气息浓郁的田间地头,他们克服了生活艰苦、语言不通、难以兼顾家庭等重重困难,扎根基层,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帮助任职村兴产业、建制度、解难题,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用实际行动奏响了农村脱贫攻坚的最强音。
孟立科:与深度贫困的较量
2018年3月,作为贵州医科大学扶贫工作队的队长,孟立科在完成了省委党校的扶贫专项学习后,与父母妻子儿女匆匆告别,便马不停蹄赶赴三穗县马鞍村开展工作。
马鞍村是深度贫困村,位于三穗县八弓镇西北部,全村有16个村民小组,贫困发生率达56%。因地处两县交界处,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恶劣,信息闭塞,村民们大多观念落后,科学文化素质较低。
为尽快进入角色,孟立科认真学习了中央、省、州、县关于扶贫和“三农”方面的政策法规,强化自己对新的工作身份的认识。他走家串户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细致了解村情民意,为扶贫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推进精准扶贫,在村两委的配合下,孟立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村减贫摘帽实施方案。他逐一走访在村农户,制定未脱贫户的脱贫计划。
为推动经济发展,他协同村两委和驻**积极推广“党社联建”发展模式,聚焦“五个一批”促进脱贫。建成投产年出栏4千头的生猪养殖场1个,以“三权”分离的模式(财政扶贫资金所有权归村集体,经营权归村级公司,收益权归贫困户)发展经营,建成投产年出栏6万羽的生态鸭养殖基地1个,顺利完成50余亩土地流转工作,兑付土地租金14万余元,带动全村养殖业发展,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筹建库容为7.75万立方米、总投资为373万元的山塘水利工程1项,现已顺利完成前期航拍勘探并形成建设设计报告,正待黔东南州水利部门审批。
为改善村民的人居坏境,他完成房屋修缮“透风漏雨”治理项目3户,人居环境“三改一化”提升项目26户;维修整村人饮工程,8个村民小组实施集中安全饮水工程惠及126户,5个村民小组实施散户安全饮水工程惠及71户;升级改造全村变电系统,并新建村寨照明路灯219盏;修建完成组组通公路6500米,硬化联户路2100米;稳步推进宽带网络向村组延伸,光纤宽带速度也由原来的20M提高至100M。
截止2018年年底,该村已脱贫163户689人,贫困发生率从56%降至1.03%。
陈秋:真抓实干,提高满意实脱贫
“20平方公里,17个村民组,收集各项意见1000余条。争取中西部合作项目200万元,建成羊肚菌种植产业项目基地一个。发动群众流转土地146亩,发放务工工资20余万元。发展特色中药材种植100亩,发展特色中药材种植100亩,向省水利厅申报水灌溉设施2处,饮水设施1处,金额60万元……”
这一串串数字,串联起了贵州医科大学医学检验学院学生管理科科长陈秋与黔东南州款场乡龙脚村的情谊,也给当地村民的生活带来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过去的龙脚村党支部曾被确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担任第一书记后,陈秋深感责任重大。从驻村第一天起,他就放弃了节假日休息时间,走东家、串西家,与农民膝促谈心,虚心请教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干部、老党员,掌握村情民意,加班加点扎实学习与农**息息相关的工作制度、工作职责、党员管理等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驾驭工作的能力。
在各项工作中,他始终坚持以身作则,带头维护班子团结,带头执行工作纪律,带头抓好工作落实,带头接受群众监督评议。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惠民政策,召开政策大宣讲及院坝会30余次,处置应急突发事件、化解矛盾19次,撰写简报22篇,其他方案20余篇,公示各类信息120余次。
在他的带动下,龙脚村彻底扭转了以前那种软弱涣散的局面。2019年,龙脚村初摘除了后进支部的“帽子”。不仅如此,他还积极邀请贵州医科大学产业处、生物工程学院教授,汇集村里共商产业发展。依托贵州医科大学创客空间逐步打开村级产业销售平台。2018年至2019年,龙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0.98万元。贫困户分红8.7万元,村集体收入实现8万元
李龙宽:建立合作社良性机制,推动产业发展
“我到新美村以后,就不断的思考着如何做好做大刚刚成立的合作社,这是所有农户的心血啊,大家可都指望着他呢!”
如今,新美村实现了1200余亩的精品水果种植,看着成熟的黄桃、玉红桃、脆红李,村民的荷包也渐渐鼓起来,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贵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的李龙宽老师从2018年起担任了三穗县八弓镇新美村的第一书记。为了搞好合作社,他多次带领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外出学习,多次召开了产业发展的推进会,完善利益链接机制。他邀请县委县政府、县人大政协、扶贫办、农业局、林业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新美村产业发展大会,为新美村的水果进行了很好的宣传,打开了产业销售渠道。
2018年底,该村实现了148户贫困户每户分红563元。争取到了350万元的东西部协作资金,建设的三个生猪养殖基地目前也有两个已经投产。除了建立合作社,他还遍访农户了解村民难题,为村里位于半山腰的上下贵组将泥泞的小路修建成了硬化的水泥路。为了解决村里的看病难,他协调学校附属医院多次赴专八弓镇开展“送医、送药、送教育”的“三送”活动,今年七月份还联系研究生学院的老师到村上开展了为期一天的义诊,并免费发放了价值三千余元的药品。
“我出生在农村,父母均是农民,听到学校组织去农村扶贫,我就毅然的报名了,我想去帮助更多像我以前一样需要帮助的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了回报社会,李龙宽再次扎根农村,为了户户脱贫而奋斗着。
崔望川: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崔望川是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派驻款场村的第一书记,两年来,他**“两委”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硬化连户路2400米;新安装路灯546盏,垃圾设施20个;文体广场1个,公厕2个。推动4个村产业扶贫项目由合作社集中实施,涉及资金230万元,分红9.96万元,覆盖332户贫困户。
由于款场村地理环境的原因,崔望川要**“两委”和“款场村脱贫攻坚指挥所”与网格员一起做好款场村易地移民搬迁工作。两年来,他遍访农户做工作,完成当地2017年县城易地移民搬迁26户125人,入住率**。2017年跨区域搬迁6户25人,入住率**。;2018年搬迁35户139人,入住率**。在这个过程中,他从一个孩子的父亲变成了二个孩子的父亲,家里需要他,但他在家人的支持下,克服家庭各种困难,毅然完成了艰巨的任务。
他说,他将把扶贫路上的这些“苦”与“乐”记录下来,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为伟大的时代、为建设同步小康贡献自己微薄之力。
贵医人:青春无悔砥砺前行
贵州医科大学一直以来立足贵州,积极投身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学校党委行政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工作,2014年以来选派了27名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干部、教师到一线参与“同步小康”驻村帮扶工作,选派了8名优秀教师分赴遵义、毕节、黔东南等地开展“万民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
带着感情,带着责任,真蹲实驻,真抓实干,真帮实促确保帮扶出成果见实效。五年来,学校共划拨专项经费60万元用于保障各项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向定点扶贫县捐赠了价值40万元的医疗器械、救护车、药品等物资。投入资金20万元,在定点扶贫县设立“扶贫专岗”保障脱贫群众稳定就业。大力推进“校农合作”,实施“助推农村产业革命”计划,近年来已在定点扶贫县采购了30万元的大米、干货等农产品6.3万公斤。接收帮扶县基层医生到学校各附属医院进修,大力实施“农村专项”招生计划,加大对贫困地区学生招生力度。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资助政策,保障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通过多样化扶贫模式和扶贫举措的精准实施,各个扶贫领域捷报频传。五年来共有5名同志受到省委表彰,10名同志受到省委教育工委表彰,3名同志受到所在市县表彰,今年公共卫生学院党委被授予“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
今年9月27日,在黔东南州2019年脱贫攻坚先进典型评选表扬大会上。贵州医科大学驻三穗县工作队作为学校党建扶贫工作的骨干力量,荣获“黔东南州2019年脱贫攻坚先进帮扶单位”之称。该校医学检验学院陈秋、第二附属医院崔望川、第三附属医院李龙宽三名同志荣获“黔东南州2019年脱贫攻坚优秀援黔东南干部”称号。
这些荣誉,是对该校驻**牢记初心使命,坚定投身贵州省脱贫攻坚工作的肯定,也必将激励着更多的贵医人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 | 贵州医科大学
作者 | 李 牧
排版 | 阳 颖
编辑 | 李菡逸
审核 | 杨 毅 吴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