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日记 | 记录者: 左石、张维森、郑志

贵州医科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战役日记 | 记录者: 左石、张维森、郑志

贵州医科大学

贵州医科大学

此期战役日的记录者有三人。左石、郑志在湖北鄂州,张维森在武汉进行医疗救援。虽然有的日记写于昨日,有的写于一周前,但能从中看到不同阶段,贵州医务工作者在湖北的见闻与感受。

贵州医科大学

2020年2月21日

天气:阴转多云

(原文戳这里)

贵州医科大学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贵州援鄂医疗队队员左石

地点:湖北鄂州雷山医院

经过医护人员的积极参与和准备,今晚,雷山医院二期新病房顺利收治了第一批64名新冠肺炎患者,这是大家团结一致、辛勤付出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医护人员令我感动。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院长曾庆繁,在2月11日凌晨接到集结号令后,带领白云医院11名医护人员来到鄂州前线。担任医疗队第二组组长的他,带领医护人员在雷山医院病区排班、值班、查房、诊疗……身先士卒,他说:“来到鄂州,我不是院长,就是一名冲锋陷阵的战士。”

贵州医科大学

曾庆繁

贵医附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沈桂权,向医院党委提交请战书,来到战疫一线,发挥了两个大作用。一是,作为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原医务处处长,担负起雷山医院医务管理重任,工作琐碎、千头万绪,但都能被他拧成一股绳;二是,作为医学影像专家,在新冠肺炎影像学诊断方面,发挥了极强的专业特长。

贵州医科大学

沈桂权(右二)

贵医附院院办副主任、健康管理学博士冉利梅,舍小家、为大家,离开正在读高二的儿子,来到鄂州,昼夜辛劳,为同事为患者操尽了心。她说:“有一份热、便发一分光。” 她们的付出和奉献,深深烙印在我心里,感动、敬佩。

贵州医科大学 冉利梅

我们安心在一线抗击疫情,主要得益于后方的大力支持,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组织的关怀、单位的关心、家人的理解,所有人都在为抗击疫情做出贡献和努力。

昨天,贵州省委组织部等七部门出台的“暖心十条”,为我们疫情防治一线的医疗队员送上关爱,大家感到很温暖,很受鼓舞。 我想,有着大后方的强大支持,我们在抗疫前线将更加心无旁骛、闯关夺隘,救治患者。

今天,我们看到一名医疗队员儿子写的一篇作文,很感人。附在文中:

贵州医科大学

我为你骄傲,爸爸!

今早,确诊新型冠状病毒的人数已经突破72500……这是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传染病蔓延的可怕,它离我们的生活竟是如此之近……说实话,在此之前,虽然你平日里也需要接触到无数病患,可是我很少担心过,因为我相信你的专业与能力。然而这一次,我却怎么也放不下心来,我担心,担心防控没做到位,担心你也会受到感染。从贵州确诊病例开始,你已经开始早出晚归,七点、八点、九点,甚至深夜才回家。在万家灯火,大家都已经在家中与家人团聚的时候,你也许才刚刚摘下口罩连一口水还没来得及喝。这即使是在抗击疫情之前,也是你作为医生的常态。回到家中,往往医院的一通电话,你又要立即动身,有时才刚刚拿起碗筷,有时已经熟睡,你都在所不辞。我知道,现在很多人都在抱怨待在家里有多么无聊,可是我多么希望你也能待在家里啊!然而我知道你身上的责任与使命。你们守护着万千百姓的生命,所以你要"逆行",而这场"逆行"不仅是在贵阳,甚至到更远的地方。我也知道,停下来好好休息,好好的过个年对你来说已不可能。你总会充满歉意的和我说,难得回来一次却没有办法好好陪我吃个饭。我非常理解你们,因为我知道那是你身为医务人员,身为人类与病毒这场战争中的一线人员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身为你的儿子,我为你骄傲。你总说,穿上白大褂就有了守护生命的责任,因此在这场疫情中,为了这千千万万的生命,为了我们,你们义无反顾地冲在最前线。我,以你为荣;国家以你们为荣,希望你们保护好自己,平安地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贵州医科大学

2020年2月16日

天气:晴

(原文戳这里)

贵州医科大学

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贵州)张维森

地点: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

昨夜的寒意早已被起床后窗外的阳光驱散,对于我自己来说,如果你要问我喜欢上什么班,我还是喜欢上夜班的。确实夜班上得多了,人的作息会打乱,激素分泌会失调,会老得快……,可我还是喜欢上夜班,因为在夜里才会有自己的影子、夜里红绿灯更加醒目、夜里身上的荧光条更加闪亮。喜欢上夜班最是喜欢它下班就可以安安稳稳地睡上一觉,不用担心接班会迟到,因为防护服里最难熬的就是在下班前的那段时间,宁愿提前十几分钟进去,也不愿晚一分钟,因为我的战友们真的呼吸已经很吃力了,我们得快一点去换他们下来休息一下。看过鱼儿搁浅张口呼吸的样子吗,在上班七八个小时后我们队员的呼吸就是这样。

都说寒从脚下起,昨夜的寒不止在脚下,他从四面八方袭来,像蛀虫啃噬肌肤一样逐层渗透。感觉最糟糕的是我们的头顶,因为早已没有了青丝,没有了斑白,但头顶的寒反而让我们更加清醒了。看着病区患友有政府准备的电热毯,有棉被,还有棉大衣,有些患友还拿出没有穿过的棉大衣给我们的医护人员,我们感觉也就没有那么冷了。

每一趟巡视的医护人员都要仔细地检查患友是否盖好棉被。我和洪林巡视了几圈,他把好几个露脚的都盖得严严实实了,我很吃惊他是如何发现那一点点的脚外露的,我们的护目镜虽然采取了很多方法避免起水雾,但因为时间过长还是要蒙着一层雾水,视野很差,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他是怎么看的这么细,也许这是一位护理人员日常训练的结果吧。

说到我们的头顶了,这应该是今年医务人员最流行的头式了,它的流行不经是因为工作需要,我想更重要的还是代表这个群体的心声吧,因为这样才不会“藏污纳垢”吧。

无论是住处还是病区,都会看到陌生的个人、组织捐赠的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医疗用品。你我从未谋面,你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熟悉而陌生,陌生是因为在我们的圈子里找不到你的名字,熟悉是因为每次百姓有难,国家有难的时候你们的背影都在那儿。我们在一线救治患者,你们在一线给我们最暖心的支持,我们一起携手,这场胜利还会远吗。

2020年2月15日

天气:雪

(原文戳这里)

贵州医科大学

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贵州)张维森

地点: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

记得还是11年前本科在武汉实习了一年,此后再没有来过武汉。没想到这次以这样的方式回来,带着任务、扛着责任、牢记着贵州人民的嘱托回来了。

刚下高铁,火车站的广场空无一人,落日余晖写过江面映入队员眼中,上千万人口的城市就在我们面前,我辈虽心中有家国,有大好河山,却也被眼前的景象震动了。街上几乎没有闲杂人员,但有人,他们是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交警、清洁工人、送餐快递人员……;路上没有太多的车辆,但有车,那是救护车、汇集各地物资的车、消毒车……。看到这些我们没有悲叹,反而增强了我们打赢这场新冠肺炎疫情狙击战的信心,因为这些景象充分说明我们的英雄城市在有条不紊的运转着,每一位观众都在自己的位置上站好岗,参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贵州医科大学

到达武汉后,在队长的统一指挥下,各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2月12日接到紧急通知准备前往武汉体育中心1号球馆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作为第一批进入放舱的医护人员之一,内心是忐忑的,可身体要欺骗内心,不能让队员看出自己的紧张,要互相打气。

我们从下午4点进去到凌晨1点出来,那一班的医护人员接诊了400余例从其它隔离点、医院转过来的确诊患者。说不累那是哄人的,我这么年轻力壮的人都有点吃力,更何况队里的女生、年长的穆医生,丽坤医生呢?短时间来这么多人,病友们没有吵闹,有秩序进去仓内找到自己的床位安心住下等着医生去询问病史、订治疗方案。感谢我们的病友,感谢你们的理解,也感谢你们为这次疫情所做出的牺牲和奉献。

今天,下雪了,队里大部分都是南方人,若是在贵阳看到这样的雪少不了会呐喊、高歌、吟诗作赋。可在这里,在武汉,队员的脸上没有这些情绪的变化,透过雪花,只有忙碌的背影、坚定的眼神,因为我们坚信,雪再狂、雪再厚,也终将融化在每个中国人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里。聚四海八方儿女,撒五湖九州华夏情,此战必胜。

晚上要去接班,我该睡一觉了,保持战斗力……

2020年2月15日

(原文戳这里)

贵州医科大学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郑志

地点:湖北鄂州

2月11日,贵州省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共337人从贵阳出发,启程赶赴湖北省鄂州市支援新冠肺炎防治工作。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郑志就是其中一员。

贵州医科大学

2月15日,今天是援鄂第五天。晚上,我们接到上级通知,病区来了31个病人,于是我们A组、B组的成员出发了。到达病区,A组2个成员穿好防护服进去。接下来,我也紧急穿上防护服,准备好一切进去了,坦白说,心砰砰跳!

幸运的是,虽然出汗但视野还算清楚,我们还是坚持把这31个病人的病史采集完。一圈下来,病人情况还好,病情不是太重,体力上略显疲惫,但也还能坚持。采集顺利的结束后,已是凌晨三点过了......

在工作中,我们的援鄂医疗队队员不怕苦与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救死扶伤,在守护生命的前方擎起灯光。用最美的手印托起生命的希望,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争分夺秒,与时间进行赛跑。

一场与病毒的生死较量,因为N95口罩的严实密闭性,队员们面部都是压痕和压疮。我想,这就是白衣天使的面孔,虽有“伤痕”,却是带着胜利者的微笑。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战“疫”,我们坚信,惟其艰难,方显勇毅,古有勇士负坚执锐,今有战士以白衣为袍,用勇气和信念坚守着医者仁心,待到战“疫”胜!

贵州医科大学

来源丨天眼新闻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

排版丨刘剑

编辑丨李菡逸

审核丨杨 毅

贵州医科大学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贵州本科院校-贵州医科大学-微高校-院校号-贵州医科大学-战役日记 | 记录者: 左石、张维森、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