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5日
(原文戳这里)
莫非:贵州援鄂医疗队队员 贵州医科大学医学检验学院教师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检验科主任
坐标:湖北鄂州
昨晚在群里看到雷山医院的夜景照,如果里面不是病人,不是可怕的病毒浓集,那还是一副令人遐想的风景大片呢。
想到2月12号下午来的时候,雷山医院一期100张床位的病房都还没有完全交付,周围到处都还是黄土泥巴,二期还在挖地,那时还是严寒,看着工人们冒着大雪在忙碌着,我心里很是感动,我们医务人员在一线,得到了国家和社会很多的关怀,还有一群人,不,不止一群人,还有很多人,各行各业都在为疫情奔忙着,牺牲着,这些人都是值得我们去尊重和致敬的。
那时我心里还在嘀咕,等二期修好我们可能都回家了,现在的二期600多张床的病房均早已派上了用场,已在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不得不感叹中国速度,只有中国这样的国家这样的人民有这样的党领导才能有我们今天的众志成城!
机器人做饭,我第一次看到,惊呆了我,科技的发展超出了人的想象。
贵州人民送到鄂州雷山医院的“自动煲仔饭机器人”,让医护人员能够24小时吃到香喷喷热呼呼的煲仔饭。从我们实验室的窗子正好能看到这个机器人,上班空余,我们都爱在窗口眺望,我还土帽兮兮的想,会不会收钱才能吃呢。科室的小朋友们也是惊喜好奇,中午标本处理告一段落,三院检验科的邵媛就兴高采烈一蹦一跳的要去吃煲仔饭,平时看她戴着口罩,穿着防护服,还怪严肃的,今天一看到稀奇的东西,马上露出孩子般的顽皮,其实她和我女儿葡萄一样大的呢,小小年纪已能在一线参加抗疫了,嗯,又一个中国好青年!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明天要举行我们医技临时党支部的第一次大会,检验、影像、药剂、院感还有心理团队,我们来自贵州不同的医院,上班时间、上班地点也不一样,有的被抽到鄂州中心医院去工作去了,怎样才能把大家聚在一起开一次支部大会,让我伤脑筋,早上去三院借会议室,很是顺利,党旗、党徽都有,等我明天早上理一下,第一次支部大会要怎样才更隆重而有意义。
2020年3月2日
(原文戳这里)
一想到明天可以休息,我心无比飞扬!
日子几乎每天一模一样,今天和昨天一样,还和明天一样,纹丝不动。我从来没有这么能安静过,以后回想起这段日子,一定是难忘的。除了上班时能与同事交流外,回到酒店就要按照要求一个人呆在房间,可能内心有一种信念吧,都没有感觉到孤独,经常是看完疫情报告都不关电视,只为有声音在房间响起。一晃这么多天过去了,都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想家。
来鄂州这么久了,不敢与父母打电话,我妈眼泪浅,一打电话一定是哭兮兮的要影响我情绪,昨天晚上第一次和我视频,我妈哭得稀里哗啦,爸爸没说什么,只说我长胖了,我很不好意思。其实,无论我已多大年纪,任凭我在外面怎样的风风火火,装得怎样的强悍,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他们肯定在屏幕上看到的我不像原来了,我在这里每天灰头土脸的,不施任何粉黛,当然没有在贵阳那么鲜亮了,没关系,哪有上战场还打扮的,又不是演电视剧,只有这样安慰自己了。
晚上八点,贵州援鄂医疗队举行了第一次视频多学科会诊及读书会,各医疗组对自己所管的病例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会诊的,特别是对有基础疾病需要多学科会诊的病例。第一个病例就是一个有高血压的新冠病人,心血管专业的几个有点年资的医生发表完观点后,我旁边的一个年轻小伙走到镜头前,举手发言,自信的阐述不同意前面老师的观点,从高血压用药机制说起,侃侃而谈,原来小伙子是我们附院心血管科的周伟医生。我喜欢这样的学术争论,都是为病人得到最好的治疗,听着几个年轻老师唇枪舌剑的讨论,感叹现在的年轻人真不错啊,知识储备好,勇于质疑,勇敢表达不怯场。我记得有一次参加贵阳市科技局的项目评审会时就领略过我院肾内科年轻的严瑞主任的风采,这些年轻人就是我们贵医的未来!
2020年3月1日
(原文戳这里)
今天是星期天,一上班,鄂州三院的老师们惊讶的看着我,还以为我们会休息,王兰老师说,莫老师,你不要和我们说话了。这话吓我一大跳,还好她接着说,你再这样对我们好,你们走的时候我们会受不了,也不习惯的,我心里暖暖的,才一月不到,我们都已习惯是一家人了。昨晚我们开会时,李昆副院长和左石副院长还对我们说,让我们一定要和三院的老师融洽相处,要感谢他们支持我们的工作,我们要多干多承担,让他们能缓口气休整一下。从进入三院检验科以来,我们大家从开始的客气到现在的亲切,我们互相尊重,互相学习,还一起分享好的工作经验,我们聊各自的家乡,相约疫情过后,要我们轻轻松松的再来美丽的鄂州,当然,多彩贵州也在等着他们的到来!
我年纪大,小朋友们不会让我穿着防护服去收标本,今天国川他们休息,我也想再检查一下各个病区及处理标本的环节,院感防控是否还存在问题,于是,今天穿上防护服、护目镜、面屏、N95口罩、双层手套等装备,穿好后马上感觉憋闷,出气都困难,小强说,你老人家就不去了吧,我怎会退缩,等我摆好pose,留下这酷酷的帅帅的样子,出发。
才两个病区走下来,护目镜里全是雾气,看不清楚路,等高一脚低一脚回到实验室已是满身汗,看到小强还提着一个大的标本箱精精神神的走在前面,不得不感叹,年纪确实不饶人,不得不认账,想想,很心烦。
经过不断的磨合,今天下午,凝血仪终于定标、调校接通网络,已能检测标本了,大家看到新武器的诞生,心里都乐滋滋的。尽管对鄂州,对三院,我们是短暂的过客,但我们留下的一定是重彩一笔!
2020年2月29日
(原文戳这里)
2月的最后一天了,要是在原来岁月静好的日子,这个时候我在准备开学的教学任务,在帮孩子们准备上学的行囊,在唠唠叨叨叮嘱她们在学校要怎样怎样,永远在判断哪一种是樱花哪一株是桃花,在和几个爱疯爱闹爱旅游的闺蜜密谋什么时候来一个说走就走的出行。
今年不同了,尽管玉兰花如期绽放,尽管樱花桃花在争奇斗艳,但鄂州看不到樱花也见不到桃花,唯有在医院病区小花园里有两株玉兰,在孤零零的开放,我们都没有欣赏它们的心情了。好朋友在群里说:贵阳的樱花都开了,却怎么感觉不像往年的烂漫,反而觉得有点惨淡。新冠、疫情影响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
昨晚下过雨,今天果然雨过天晴,鄂州的天空开始能看到亮光,我心里想,是不是疫情也快要看到光亮了。应该是的,黎明快来了。
武汉到鄂州很不容易,到中午工程师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了,全副武装,比我们实验室工作人员还穿得密实,听声音才知道是两个女孩,我们也是帽子、口罩、护目镜、隔离衣的穿着,互相都没有认出什么。中午吃饭时,脱下这些装备,个子高高的小工程师喊我莫老师,才知道是我们学校我们检验专业去年毕业的学生刘鑫怡,大家都很惊喜,原来抗疫不分地区不分工种不分老少,大家都在为战胜疫情而干好自己能做的事情!
2020年2月28日
(原文戳这里)
今天一早还下起了大雨,天阴沉沉的,和贵阳的气候一样,下雨即冷。七点发车的三个交通车都是满满的援鄂贵州医疗队员,我们的酒店是起点站,看着在沿路各个酒店上车的队员,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有的脸上还在挂着稚气,我想到了疫情开始时最热搜的一句话,这群逆行出征的勇士,他们是父母的孩子,也可能是孩子的父母。我感叹中国人民的这种力量,这样的民族精神,在每一代人身上都在发光。
原本明天安排我们四个休息的,但晚上接到武汉工程师的电话,他们已获得了明天出武汉的通行证了,明天仪器校准和培训,还有网络连接。于是,我就像飞机延误时候机厅响起的那句话:特别抱歉的通知小伙伴们,明天休息取消,按时上班,下午参加培训。心里满歉疚的,当然,我明天的休息也泡汤了,快快入睡吧,明天的雨继续下,我们的战斗继续着!
2020年2月27日
(原文戳这里)
今天的工作与往常一样,忙碌而充实。
我今天特别想介绍一下我眼中的贵医后勤人。本次以贵州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为主的贵州医疗队成建制支援鄂州市雷山医院和鄂州第三人民医院,鄂州雷山医院是一个类似小汤山版的医院,但不同的是只有病区,没有辅助的检验、影像和药房,当然也没有独立的护理部、院感、信息和后勤保障,这些都要依托于雷山医院一旁的鄂州第三人民医院。经过指挥部紧急部署,以贵州医科大学为主要力量的这只贵州援鄂队以整建制支援的方式,与鄂州三院深度融合,我们医技各学科与三院的相应对接。
检验是我的专业,与检验科对接虽然也存在很多困难,但是我看到我们医院的后勤处姚辉处长他们对接三院的后勤,更是繁琐又细碎的工作。看着他们一天奔忙的背影,我都很心疼他们。
如果说我们检验人是抗疫一线背后的星光,那么后勤人就是我们取得胜利的关键和必要条件。都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团队也是接到命令后一起同行的。我们只是在准备自己的行李,但他们不行啊,他们还要为我们这群人准备各种物资,包括防护物资、生活物资,还有我们这些战士的备用药物。在贵阳机场出发时,我就看到姚辉处长及张毅他们推着几大箱物资在办托运,一路上的转车转运我们都只管自己的箱子,但都是他们在照顾这些物资。
贵医后勤和三院后勤,一下子两个团队合作来管两个医院的物资,其实也需要各个方面的磨合和配合。小到一颗钉子,大到一张病床一个空调,最严重的是防护物资,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随着雷山医院病区开始接收病人,新病房所需要的生活物资,医护需要的防护物资,在这特殊的疫情期间,都显得那么的困难,三院的后勤老师也很给力,在鄂州市的大小超市五金店都去收,据说他们到了哪一家店,就给人家说,这些我们全要了。防护物资怎么分配,既要保证我们医护人员上战场有装备但又不能浪费,怎么管才是最高效的,是不是要按照三院原来的管理模式,这些都是问题。姚辉处长大学专业本是检验的,也是我教过的一名优秀学生。我看他每天兢兢业业忙碌着,对内他要和三院后勤沟通,对外,还要去找渠道能够把防护物资购进,也要参与管理医生护士们使用防护物资的情况。
除了物资供应,还有医院任何地方的维修维护,仪器搬动,信息管理,有时候还要到病区去修一把门锁。我每次看到医院的院子里几乎是小跑走路的杨士平科长,看到信息“大神”温宏宇科长,都要叮嘱他们注意防护,带好口罩,注意区分污染和清洁。
我们援鄂医疗队到来时,检验科防护级别不够,我请院感来帮助评估我们的感控风险,经过院感评估后请示姚处长,他说,莫老师,你们的安全是第一位的,我必须要保证。说真的,那一刻我内心很感动很温暖,因为他把我们医务人员的安全放在了第一位。我们需要安装五台新仪器,需要搬运工,需要叉车,我不停的打姚辉电话,每一次他都及时帮助我,杨科长还去守着叉车协助我们搬那又重又大的生化仪。还有小伙子张毅,基本上是当搬运工在用了,我看到有人发了一张他们在货堆里睡着了的照片,内心更是感慨,这也是一群值得记住的抗疫战士,也是抗疫背后的一道亮光!
来源丨医学检验学院
排版丨刘剑
编辑丨李菡逸
审核丨杨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