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了别人的喜好,或者追求世界普遍认可的东西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出海打捞乌贼的船到了晚上会把灯打开,吸引乌贼。深海中的乌贼分不清是自然光还是人工光,自投罗网被抓上渔船。其实有时候人跟乌贼一样,分不清是拯救自己的还是杀害自己的,只顾着奔向那个心里认定的事物,那可能是流行的衣服和鞋、最新的电子产品、高档汽车,抑或是别人羡慕的职位、经济能力。
人一旦被迷惑,就会为了得到而奋不顾身。况且社会风气也在强化个人欲望,宣扬的不是让人们买自己没有的、需要的东西,而是炮制出欲望让人们消费。比如放着好好的手机不用,换成最新款;户外用品已经堆满了储物间,还要花高价钱去买新装备;人们宁可借钱也要买名牌。
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加尔布雷斯在自己的著作《富裕社会》(The AffluentSociety)一书中,将资本主义制造的欲望描述为“系统完美地教人们如何消费更显档次,而这鲜见于任何宗教、政治、道德活动中”。外界强加给我们的欲望太过深刻,就好像是我们自己原本就希望如此。雅各·拉冈曾说:“现在你想得到的真的是你自己想要的吗?”我们大部分的欲望不是自己真正的欲望,而是外界强加给我们的。
回头想想,我们一直被训练成为“看上去的我”,而不是真正的“我”。我们更在意别人的认可和掌声,而不是自己内心的声音。小的时候为了妈妈的表扬努力学习,后来为了得到朋友的认可,答应他们的请求。就连我们希望进入知名学校、大型企业的驱动力中,也少不了借此得到别人的羡慕眼光的贪心。
实际上确实没有什么比获得表扬和认可更让人感觉幸福的了。甚至有人说称赞都可以让海豚跳舞。所以人们自然会追求获得更多的认可和称赞。但问题是人们往往不去思考自己到底喜欢什么、真正想得到的是什么、擅长什么,而是按社会的期待,努力让自己符合赞词的表述,把自己塑造成别人羡慕的“我”,却不知不觉中迷失了自己真实的样子。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女主角玛蒂尔德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还有几分姿色。因为嫁给了一个小公务员,无法摆脱贫困的窘境,她对自己的处境很不满意。一天,她丈夫收到长官的请柬,去参加一个派对。虽然玛蒂尔德对能够接触上层社会感到兴奋,但是她很发愁自己没有像样的衣服和首饰。后来她去找嫁给富商的同学福蕾斯太太,借了一条昂贵的钻石项链。派对上所有人的视线都集中到玛蒂尔德身上,她感到极大的满足。但是回家的路上她不小心弄丢了项链。她不敢向朋友说明真相,就借钱买了一条一样的项链。之后为了还债,整整辛苦工作了10 年。在日复一日的辛苦劳动中她不再那么美丽了。
某个周日的午后,玛蒂尔德在街上遇到了老朋友福蕾斯太太,对方依然年轻漂亮,聊天时玛蒂尔德向对方说了项链的细节,到现在刚刚把债务还清。福蕾斯太太的话让玛蒂尔德大吃一惊:“啊!太不幸了玛蒂尔德,我借给你的项链不是钻石的,也就值400法郎。”
谁该补偿玛蒂尔德失去的10 年?为了一条假的项链玛蒂尔德耗费了10年的大好时光,玛蒂尔德让我想到那些为了满足别人的欲望牺牲真实的自己的人。这不是说按照父母或周围的人认可的标准来生活就一定是坏事,只是如果不是自己真心想要的生活,以后后悔了,又有谁能补偿自己失去的日子呢?就像玛蒂尔德为了赔偿一条假项链辛苦劳作的10 年没有人能补偿一样。
想让自己没有遗憾、不后悔,就要了解自己是怎样的人,想得到什么。如果熟悉了别人的欲望并将其投射到自己身上,就要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精神分析专家温尼考特将一个人的面貌分为真实的自己和虚假的自己两种。幼儿时从妈妈那里获得过共鸣的爱,孩子就会肯定自己,发展真实的自己。如果没有这样,孩子就感受不到自己的情感,只是顺从妈妈的情感,并且形成习惯。这时孩子形成的是虚假的自我。如果人生的中心是真实的自我,就会朝着自己真心希望的方向设计人生。如果人生的中心是虚假的自我,别人的期待、义务就会占据人生的中心。
真实的自己包含了固有的感情、个性、创作性等。说起把真实的自己发挥到极致的人,乔布斯就是很好的例子。他跟随自己的想法,中途退学,失败了几次,但始终专注于自己的真心想做的事情。他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中说道:“不要为过别人那样的生活耗费自己的时间。不要试图实现别人设定的目标,那是陷阱,不要让别人的见解淹没自己的心声。最重要的是有足够的勇气跟着自己的心和直觉走。”
老人们常说:在这个世界上生活需要闭上眼睛捂住鼻子。这句话是告诉我们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守护自己的那一部分。但现在是一个要打开所有感官去生活的社会,因此很容易将世界的期望当成自己的期望。所以不要放弃对“我”的思考,世界上再没有什么比对自己的心、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想法更值得倾注心血的了。无论风怎么吹,都坚定地跟随自己的内心走自己的道路。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吴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