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丨投入脱贫攻坚大合唱 助力乡村振兴新作为

遵义师范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关注丨投入脱贫攻坚大合唱 助力乡村振兴新作为

今日关注

遵义师范学院

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中共遵义市委、遵义市人民政府荣誉出品的纪录电影《进城记》4月2日在全国院线上映。

《进城记》以2018年6月底遵义市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农民走出大山、进入城市开始新生活为素材,采用纪录电影的方式和纪实的表现手法,真实记录了搬迁群众出山进城后如何适应新生活、创造新生活的积极姿态以及党委政府、社区干部群策群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生动故事。

遵义师范学院不仅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发挥“第一书记”优势,努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助力乡村振兴新作为;还积极组织党员分批观看影片《进城记》,为反映脱贫攻坚的优秀文艺作品点赞。学校师生也积极关注《进城记》,通过社交平台发布相关信息,对影片给予了高度评价。

学校原副校长、教授王刚的评论文章《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的真实影像——评纪实影片<进城记>》获中国作家网发表。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的真实影像

——评纪实影片《进城记》

王刚

“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纪实影片《进城记》以覃猛、杨多晏等为代表的新蒲新区幸福社区搬迁户为视点,真实地再现各级政府部门落实中央指示,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的历史进程。

影片以网状叙事的手法,多角度、全方位、原生态地再现搬迁农民的生活、工作、学习等状况,深刻挖掘他们面对新生活、新环境、新问题的奋斗心态和复杂心理;真实再现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关爱,再现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领导、主导、保障地位和主心骨作用。

“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就是要给搬迁群众搭建新的平台,树立他们适应与挑战新环境的勇气和志气,激发他们“智”的潜能,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动力,从而达到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影片中的主人公之一覃猛是“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典型。如果没有从僻远山乡搬迁,覃猛或许还在守着贫瘠的土地,重复着老一辈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即使努力奋斗,但由于没有宽广的平台,他的人生也很难有较大的改观。搬迁到城市,拓展了覃猛生活的领域,给了他一个展示自我的人生大舞台。在遵义市电视台直播大厅“我是一代幸福的农民”演讲比赛中,他坦言出身不可以改变,但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过去的他就像石缝里的种子,很难成长。易地扶贫搬迁后党和政府提供的新环境,就像沃土和阳光,是他新的人生大舞台,可以让他去实现“由低到高”的改变。

演讲比赛使覃猛反省自我,思考人生,激发了他改变现状的志向。覃猛是敢于拼搏的青年“移民”的代表,他很快地融入城市生活,积极地探寻生存与发展之路。覃猛与妻子开起了小饭馆,但是餐馆的小本生意只能维持生计。他又组织起承办红白喜事的鼓乐队,但鼓乐队响动大,演出及排练时扰民,加之提倡新风尚,酒席少,生意少。影片结束时,他加入了一个影视团队,成为一名摄影师。根据覃猛的性格,可能摄影师也不是他的最后归宿,或许还会在政府搭建的广阔平台上,去挑战生活,挑战自我,选择更好的、更具挑战性的职业。

城市拓展了覃猛生活的空间,他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在遵义市电视台的演播大厅,他坦率陈词,侃侃而谈;在人潮涌动的张学友演唱会现场,他挥舞荧光棒,尽情高歌;在“新蒲新区首届农民丰收节”的活动现场,他喜笑颜开,积极参与;在“弘扬新家风、放歌新时代”文艺演出的舞台上,他激情澎湃,高歌一曲;在清澈的泳池中,他带着女儿覃诗洁尽情嬉戏;他骑着摩托车飞奔在城市宽敞的大道上,放飞自我……在新的生活环境中,覃猛如鱼得水,优游自如。

相对覃猛来说,杨多晏的情况复杂得多,其生存的选择艰难得多。覃猛“志”“智”皆被激发,有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而杨多晏重点是立志,确立生存、生活的志向。杨多晏的难处是因病而产生的生存困境,同时也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中的新问题和难题。

杨多晏上有年老多病的父亲,下有正在念小学的儿子,与妻子离异已经多年。因患难以治愈的眼疾——视网膜色素病变,杨多晏失去了社区安排的工作,生活难以为继。由于眼疾,不适宜在城市工作,但他又是家庭的顶梁柱,一家人面临生存的困境。返乡还是留在城里,杨多晏进行着艰难的思想斗争,最后向社区熊书记提出回乡养羊的申请。

让搬迁进城的农民重返故里,这是一个大难题。经过调研,熊书记考虑到杨多晏的具体情况,决定帮助杨多晏解决这一难题。他帮助杨多晏申请到了5万元的“特惠贷”,作为回乡养羊的启动资金。这样,以“特惠贷”的方式把扶贫与扶志相结合,鼓励杨多晏开辟新的生活道路,让杨多晏有了切实的奋斗方向。杨多晏通过养殖的方式,找到了适合于他的生存方式,有了生活的新起点。因此,进城后又返乡,杨多晏不是简单地重复过去,而是经历城市生活的熏陶后,在新的平台上开始新的生活。社区领导正视搬迁工作中的新问题,因地制宜地化解这些难题,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杨多晏并没有与城市断绝联系,父亲与儿子是他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父亲年老多病,但尚能自理并照看孙子。儿子杨子涵是杨多晏的希望,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有一片成长的广阔天地。政府解决了儿子读书的费用问题,城市的良好教育能够让孩子健康成长。意识到自己将要回乡养羊,杨多晏加强了对儿子的教育。杨子涵学习困难,还将59.5分的成绩改为95.5分。杨多晏恨铁不成钢,用传统的打骂方式进行教育。同时,他教孩子踢足球,用“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激励孩子,希望孩子勇于拼搏、积极上进、自强自立。

“恋乡”是人们永恒的情结。杨多晏担心儿子忘记家乡,忘记生他养他的那一片土地,他要坚固儿子与家乡的血脉联系。他带着儿子走在白雪皑皑的山林,要儿子永远记住生他养他的老屋基,记住奶奶住的屋子和安葬的地方,记住自己住的屋子,记住养羊的地方、养鸡的地方……他带着儿子跪在雪地里母亲的坟前,告诉母亲:我们一家现在搬到新蒲新区新中办松坡组6号还房小区,生活很好……

由于是整体搬迁,农民举家同时搬出山乡的家园。因此,不管年龄与辈分,都可以看作是“迁一代”。若要细分,也可以按年龄、辈分分为“迁一代”(祖辈),“迁二代”(儿子辈),“迁三代”(孙辈)。覃猛、杨多晏是“迁二代”的代表,他们通过政府组织的职业培训掌握生产技能,通过政府组织的招聘会寻找工作,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的孩子是“迁三代”,如覃诗洁、杨子涵,他们在学校快乐地成长,能够很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适应新的生活。

问题较大的是五六十岁及以上年龄的“迁一代”,如覃猛的父母,杨多晏的父亲。他们与家乡有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过去的生产生活方式给他们留下深刻的烙印,因此接受新的事物慢,适应能力差。也由于年龄问题,社保难度大,找正式工作困难。社区干部为了让他们融入新环境,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让他们体会到社会的温暖,找到“家”的感觉,逐渐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同时,为了让他们老有所为,有比较稳定的经济来源,社区熊书记四处奔走,多方调研,请专家论证,开“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集体经济发展讨论会”,确定将十亩土地打造为蔬菜基地,同时开办惠民超市,以部分解决“迁一代”这一群体的工作问题、收入问题。

易地搬迁,柴米油盐酱醋茶,千头万绪,繁琐复杂;群众生活无小事,事无巨细,事事具体,事事要紧。社区干部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后续扶持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牢牢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全心全意地为搬迁群众营建美好的新家园,让搬迁群众发自内心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进城记》没有演员表,演员即生活中的本我,原型与剧中人合二为一。因此,影片没有“演”的成分,完全是散点式的生活实景,本真的生活实录,以真实生活细节的演绎,再现易地扶贫搬迁的历史真实。影片同时运用网状叙事的手法,穿插于城乡之间,描叙个人、家庭、社区、乡村的生活画面,点缀演唱会、演讲比赛、丰收节、羊肉粉节、过年景象等城市生活场景,加大影片的生活容量,拓展影片的表现空间,全方位地展示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帮扶工作。

由于没有专业演员,没有精心结构的故事情节,没有刻意的渲染烘托,没有标准的、甚至是蹩脚的普通话,因此,影片在细节上下功夫,捕捉富有表现力的日常生活细节,构成易地扶贫搬迁的生活影像,让我们触摸到生活的温度,领悟到精神的力度,从而在散点叙事中表现立体的人物形象。如覃猛,有演讲比赛上的自信,文娱晚会上的潇洒,骑车奔跑时的豪放,与女儿在泳池嬉戏的柔情,也有创业时的迷茫,生活困境时的低落,对父母重男轻女的借酒浇愁。影片中有许多富于表现力的细节:因与覃猛吵架,覃猛的妻子直言不想生第二胎;杨多晏跪在母亲坟前报搬迁后的地名;杨子涵私下改分数,杨多晏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杨多晏找到熊书记,要交户口本,还钥匙,回去养羊,坦言“住不起了”;从来没有交过水费的群众为水费聚集议论;闲不住的搬迁农民利用边坡防护带种菜;搬迁居民为父亲生病办酒席被制止……这些“演”不出来的生活细节,令人思索,直叩心扉。影片坦诚地直面生活,没有掩饰生活中的困难和矛盾,没有回避搬迁户的恋乡情结,表现出影片编导深入生活、体察民情、全方位再现历史真实的宏大视角。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工程,是一项规模浩大的民生工程。在遵义,有225个扶贫搬迁点,入住45999户197904人,实现就业44417户90713人。如此浩大的搬迁工程,如此规模的人员流动,如此强有力的后续帮扶,在遵义历史上绝无仅有。

搬迁不易,安居更难。遵义的各级政府直面困难,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使这项工作真正显现出“政治效果巨大、经济效果显著、社会效果良好、生态效果突出”的巨大效应。通过《进城记》,通过覃猛、杨多晏及幸福社区搬迁户的工作与生活,通过幸福社区干部为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所作的努力,我们看到遵义近20万及全国近千万搬迁农民生活、工作、学习的缩影,看到各级干部在世纪脱贫攻坚战中的伟大建树。

编辑为1.25小时的纪实影片《进城记》,以及两年来拍摄的海量素材,将成为记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的珍贵影像资料,成为讲述世纪脱贫攻坚战重要工程故事的辉煌篇章。

学校派驻桐梓县高山村第一书记王劲始终坚守岗位,以真心诠释初心,以产业推动发展,并以《扶贫日记》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扶贫日记

3月30日 多云

王劲/口述耿召琴/整理

真是感慨。回想起去年,我按照遵义师范学院党委的安排,来到了高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这一年里,高山村春暖花开,秋至果硕,村庄有了很大改变……

今天一大早整理完资料,头昏眼花,正打算出去走走,村支书吴如仲便来敲我的门,拉着我去了一趟和平小学。孩子们正在上课,为了不打扰他们,我们和老师交谈一番便回来了。脱贫攻坚离不开的就是教育了,“义务教育一定要搞好,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这是根本的扶贫之策。”这一论述非常深刻,我们都铭记在心,有幸高山村的教育也逐步发展。

从学校出来,我想见见村民。“再开一个院坝会,跟村民们说说我刚才整理出来的情况。”吴书记笑了笑,带着我走了过去。大家纷纷从地里回来,放下挽起的袖子,静静地看着我,眼睛里闪着光。大家听得很认真,我尽量放慢语速,可一说到村里迅速发展、民生明显改善时,我这激动的心又控制不住了,越说越来劲儿。大家似乎也感受到了这种喜悦和激动,现场气氛更加热烈了……一场“院坝会”下来,像打了一场“胜仗”。大家相视一笑,这“仗”可不好打。

下午两点,我和吴书记带队去查看经果林和竹林。经果林有几棵小树苗泥土不够,我们便借了工具,重新挖坑栽种。顺手给一旁的蒜苗地除了草,所幸杂草不多,很快除完。这里土地气候适宜,对梨、苹果的生长很有利,村民栽种了大面积果树,又在果树周围种上蒜苗和蔬菜,既节约了土地,又可以多元发展经济。我们往竹林走去,路很长,走了快两个小时。那段路上都是竹林,村民把它唤做“竹海”。我们钻进“竹海”,这个季节竹荪已经看不到了,竹子生长得很好,路上堆了些叶子,打算明天来早一点清理。我们之前争取到的10万元资金采购经果林种植苗木,现在有了很大成果;竹笋产业也有了突破,去年种植竹笋800亩、竹荪50亩,试种天麻3亩。想到这里,我和吴书记满心欢喜。

临近傍晚,我们原路返回,路上遇到贫困户老杨,他正在吃饭,碗里装了好多肉。我记得几个月前,他家生活并不怎么好的——米是最便宜的,菜也是自家种的矮小青菜。老杨隔壁家的留守儿童坐在门口写作业,姐妹两个说说笑笑,我看过她们之前灰头土脸的样子,绝不像现在这般精神。老大不肯读书,说家里经济不支持,后来补贴下来,才又去上学。孩子的教育是万万丢不得的。快到家时,一个老头拿着自家做的饼朝我走来,我定睛一看,是83岁的刘爷爷。他前段时间生了一场大病,以为自己撑不住了,家里没钱,听说国家报销才去了大医院。现在精神不错,还做饼分给大家吃。

回到住处,久久难以入睡,心中颇多感慨。一年来,我调研走访,与村民拉家常、听诉求、谈发展、讲政策,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期所盼,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的困难,促进地方产业发展,改善民生生活,促进基础设施完善。记得我为了竹笋的销售,开着车一家家给订购的客户送货上门,来不及送的,就自己掏钱叫“跑跑”送。户外协会活动也不参加了,天天都在山上跑着,有一次还被野狗咬伤……一步步走来,我曾对我的工作产生过怀疑,我怕我做不好愧对大家对我的信任。但是缺乏经验我就学经验,没有技术我就学技术。高山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一想到大家的笑容,我也不禁咧开了嘴。

END

投稿渠道

①2093297275@qq.com

②微信公众号主页回复

(姓名+联系方式+作品)

2021年第15期

编审 伍景

复审 唐燕飞

终审 王春华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贵州本科院校-遵义师范学院-微高校-院校号-遵义师范学院-关注丨投入脱贫攻坚大合唱 助力乡村振兴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