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这些牺牲和贡献永远镌刻在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我们要永远珍惜、永远铭记老区和老区人民的这些牺牲和贡献,继承和发扬老区和老区人民的光荣传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青山巍巍,红旗猎猎。
从太行山到沂蒙山,从于都河到延河……广袤的神州大地上,革命老区仿佛一处处殷红的坐标,见证着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见证着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跟党走的伟大历程。
河北阜平、福建古田、陕西延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革命老区考察调研,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看望老区群众。总书记指出:“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
福建省长汀县城关东后巷,福音医院旧址静静矗立。77岁的傅剑平,常在这栋灰白色的土木平房里讲傅连暲将军的故事。他是将军的后辈,管傅连暲叫“叔公”。
傅连暲的父母本是佃农,迫于生计举家搬迁至长汀县城。在基督教会的资助下,傅连暲读书、学医,后来成了基督教医院——福音医院院长。1933年,在毛泽东同志的建议下,福音医院整体搬迁至江西瑞金,更名为中央红色医院。傅连暲坚定跟党走,还将医院所有设备和药品全部捐给中共中央。
“当时,叔公每月收入400大洋。”
因为这句话,傅剑平常常被游客追问,“这么好的经济条件,为啥要革命?”
“叔公出身于社会底层,饱尝劳苦大众的艰辛。当时就认定一条,共产党是为劳苦大众服务的,共产主义所描述的未来,就是他心中憧憬并愿意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傅剑平回答。
从“基督医生”到“红色医生”,傅连暲转换的不仅是身份,更是人生观、价值观的“脱胎换骨”。
在老区,许许多多像傅连暲这样的普通人,聚拢在中国共产党周围,点燃了理想信念之火。虽历经千难万险、付出重大牺牲,但心中的那座信仰丰碑始终不倒。
丰碑上写满了忠诚——
在位于山西省武乡县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一封长信感人至深。那是左权将军牺牲后,妻子刘志兰的泣血哀思。“对于革命,我贡献了自己的一切,也贡献了我的丈夫。你所留给我最深切的是你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崇高的牺牲精神,和你全部的不可泯灭的深爱。为了永恒地纪念你,我将努力将二者紧密的结合起来,学习你继续你的遗志奋斗。在任何困难之下,咬着牙齿渡过去。有一点失望和动摇都不配做你的妻子。”
丰碑上镌刻着坚定——
江西省兴国县,一首歌谣至今传唱:“送郎当红军,一路要小心,保家卫国,我郎最光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仅23万人口的兴国县,就有8万多人参加红军,其中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就超过1.2万名——相当于长征路上每一公里,就有一名兴国儿女化作生命路标。
革命理想高于天。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于都县考察时指出:“当年革命十分艰难,也可能不成功,但人们心中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就一定会前赴后继,哪怕当时不成功,将来也必然成功!这个理想信念我们一定要有,要把这个火烧得旺旺的。”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
河北省献县,马本斋纪念馆。一辆木制的小推车,勾连起一段悲壮往事。
1937年至1944年间,马本斋指挥所部回汉战士同日伪军作战,进行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令敌人闻风丧胆,被毛泽东同志誉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1941年,敌人使出卑鄙伎俩:以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为人质,企图以此为饵消灭回民支队。敌人就用那辆木制小推车,把白文冠押解至河间县城。
白文冠视死如归,绝食7天,为国捐躯。追悼会上,马本斋庄严宣誓,遵照母亲遗愿,永远跟党走,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因长期转战,马本斋积劳成疾。1944年1月,他抱病为部队作了最后一次动员报告,叮嘱同志们:“要跟着党,跟着毛主席,抗战到底!”同年2月7日,马本斋病逝于冀鲁豫军区后方医院,年仅42岁。
望不尽的青山连绵,诉不完的荡气回肠。革命战争年代,在生与死的考验下,处处闪现着老区人民的铮铮铁骨;血与火的淬炼中,有太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
这里有共赴国难的大义凛然——
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山西省武乡县被誉为“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当年,全县14万人中有9万多人参加各类抗日团体,其中1.5万人参加八路军、2.1万人献出宝贵生命。
这里有红旗不倒的悲壮豪迈——
绵延近400公里的大别山,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驻地所在。这里诞生了多支红军主力部队,虽经历了红军主力部队转移和反动势力“围剿”,但党的组织不散,武装斗争不断,28年红旗不倒。“一颗红心拿不去,头断血流不投降!”数十万大别山儿女前赴后继,用鲜血浸染出“永不褪色”的红土地。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金寨县考察时指出,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一把镢头一把枪,建成“陕北的好江南”——走进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触摸革命老区延安的一段峥嵘岁月。
全民族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由于日本侵略者疯狂“扫荡”“清乡”,实施“三光”政策,加之国民党顽固势力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状况出现了极为严重的困难。“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几月来未发一文零用,各机关、学校、军队几乎断炊。”
毛泽东同志问大家:“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他亲笔题词作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1941年,八路军三五九旅开赴南泥湾,在这片“荒山臭水黑泥潭”的地方拉开了大生产的序幕。官兵们风餐露宿,吃的是野菜,喝的是苦水,却接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开荒纪录:七一七团李黑旦每天开荒两亩半;七一八团李位又将其刷新至三亩六分七;劳动英雄郝树才后来的日开荒纪录到了四亩二分三……原本“一片荒凉少人烟”的南泥湾,最终“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
一曲《南泥湾》,唱出了共产党人战天斗地的革命豪情,也唱出了革命老区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1936年,埃德加·斯诺来到延安,亲眼所见的场景令他惊讶万分:毛泽东住在十分简陋的窑洞里,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的背心用缴获的降落伞裁成,林伯渠用绳子缠着一条腿的眼镜……他认为自己看到了一种独特的“东方魔力”,并断言这是中华民族的“兴国之光”。
从井冈山时的“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到陕甘宁边区军民“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再到西柏坡的“两个务必”,艰苦奋斗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5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
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革命老区的英雄群像里,有浴血疆场的将士们,有视死如归的革命者,也有无数平凡的普通人。
2014年7月7日,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述了一位英雄母亲的抗战故事:“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
故事发生在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十团开辟的丰(宁)滦(平)密(云)抗日根据地。丈夫和儿子在外打鬼子,邓玉芬则同样冒着危险,担负起掩护和救治八路军和县区干部的任务。亲人牺牲的消息接踵而至,她咬牙挺住,继续工作。弥留之际,邓玉芬留下最后心愿:“把我埋在大路边,我要看着孩子们回来。”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正是老区人民的无私奉献,让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不断壮大,铸成“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铜墙铁壁”。
“就算自己舍上命,也不能让烈士断了根。”抗战时期,“沂蒙母亲”王换于领着儿媳创办战时托儿所,精心呵护86名革命后代,自己的孙辈中却有4人因营养不良而夭折。
“红军干娘”周家姆,为营救上门避险的红军将领王树声,让自家儿子换上王树声的衣服。最终,王树声逃过一劫,周家姆的儿子却惨遭敌人杀害。她忍住悲痛,又将另外两个儿子相继送进红军队伍。数年后,已是红军师长的王树声回家乡探亲,长跪于周家姆面前:“干娘,您不只是我的干娘,也是我们红军的干娘!”
“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袄盖在了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到战场……”如泣如诉的革命歌谣里,有老区人民的生死相托。
饮水思源,不忘老区。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我们绝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绝不能忘记老区人民,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如今,老区和老区人民不仅同全国人民一道如期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又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大步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END
来源:《人民日报》(2021年11月09日 第05版)
责编:杨郦晶
(总第3269期)
往 期 回 顾
【全国消防日】@全体同学,一起来学消防安全知识
【学工动态】交流拓思想,分享共进步——贵州电子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赴我院进行寝室管理交流
【聚焦】十九届六中全会有多重要?一图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