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节的含义与意义
“国际大学生节”又称“世界大学生节”、“世界学生日”、“国际学生日”。节日的设立是为了控诉不法分子血腥的罪恶行径,为了纪念反法西斯的大学生运动,为了在大学生中倡导追求和平、民主、自由和进步。1946年,世界各国学生代表于布拉格召开全世界学生大会,宣布把每年的11月17日定为“世界大学生节”,以加强全世界大学生的团结和友谊。
1939年11月17日,侵入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国法西斯匪徒屠杀了布拉格大学9名学生和2位教授,其他各校的男女学生也遭到机枪扫射、殴辱和监禁。1946年,世界各国学生代表将每年的11月17日定为世界学生日,以激励全世界学生共同为建设一个和平、民主、进步的世界而努力。
1946年11月17日,为了在大学生中倡导追求和平、民主和自由,也为了纪念反法西斯的大学生运动,建立了第一个世界学生日(又称国际学生日、国际大学生节)。截至2005年11月17日,国际大学生节已是第60届。
意义
如今,国际大学生节的意义早已经超越了铭记历史的初衷,已经成为张扬大学生个性,展现校园文化的一个基点。在这意义特殊的节日里,许多国外大学生会参加公益活动宣传和平,做志愿者给小孩上课,参加慈善活动,义务献血,组织庆典增进各国文化交流等;我国许多大学通常会通过开展大型主题活动庆祝节日的到来。学生是充满着朝气与创造力的群体,是爱心与拼搏精神同时具有的高素质群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是社会今天应有的境界,也是社会应有的责任。
在时代的感召下,当代大学生不仅关注中心,也不忽视边缘;不仅图解构的痛快,更倾向于创造的乐趣;厌恶徒有虚名的形式和毫无意义的重复,倾向生气勃勃的内容和绚丽多彩的差异;不再纯粹膜拜文本,而是自我解读和领悟;不再盲信所谓的真理和权威,而是相信创造与独立;不再被动地继承传统或盲目地反对文化,而是主动地去甄别和选择,从传统中汲取精华为营养,接受现实的风雨和阳光来生长文化;不再祈求彼岸的拯救,而是抓紧此岸的每缕阳光;不再在虚幻的想象中企望幸福,而是在现实的追求中体验幸福。
梁启超先生说:“故今日之责任,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公所谓的少年和责任,正是我们当下大学生群体当仁不让的责任担当。
鲁迅先生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只要脊梁不弯,没有扛不起的山”。而大学生正是“铁肩担道义”的“铁肩”和“脊梁”。这道压不弯的脊梁,不仅是大学生个人的、家庭的,也不仅是社会国家的,更是时代和民族的。
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当代大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中国新一代大学生中书写华丽篇章!
争做新时代的接班人
当代大学生,光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人际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是需要具备的。当代大学生都是有思想有理想有良好行为规范的优秀青年,我们为祖国的建设而发奋学习,也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拼搏。因为有一句话始终在警醒着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明确自我定位
作为大学生应明确其基本角色是“学生”, 主要表现为“德、才、能”的定位。“德”的定位, 就是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完善的人格修养;“才”的定位, 不断地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 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能”的定位,大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积累工作经验,锻炼交际能力。我们在社会实践方面,要意识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并行的重要性。将文化知识的理解狭隘化,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才是日后角色失败的元凶。
我们大学生应做中国未来的脊梁。
如果有哪一天,我们问自己“我能为这个社会的进步做些什么”,这一刻,我们就担起了大学生使命的第一步。
如今国际大学生节的意义已经超越了铭记历史,它更深刻的意义在于鼓励我们反思大学生活,在我们承担社会进步、国家发展重任的同时,活出人文情怀。这样,当我们谈论黄河的时候,不仅爱她的波澜壮阔,更爱她哺育中华文明的默默贡献;当我们谈论传统文化时,不仅欣赏她多变的姿态,更能看到她背后劳动人民的一脉相承。我们看到过去,才更能自信地走向未来。
三 审|彭 垚
二 审|熊 亚
一 审|杜洪波
校 对|汪 珊
编 辑|辜 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