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出把发展专科高职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而扎实推进中国特色专科高职学校高质量发展,重要举措之一就是以建设省域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为抓手。因此,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服务产业需求,科学规划专业布局,创新专业建设模式,合理组建专业群,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以专业群建设带动办学实力和水平提升,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要举措,也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个思路组建专业群
第一,发挥优势,科学组建专业群。各高职院校应立足自身办学优势与特色,根据提质培优的内在要求及专业间的内在关联和逻辑,主动对接产业,找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映射关系,科学合理选择组群专业。要发挥学校龙头专业、示范专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把其作为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并有计划地将单个专业优势拓展迁移到其他专业。在确定了核心专业后,要找到其他组群专业与核心专业的关联性,一方面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师、实践教学基地等是否具有相似性或共享性入手,进行合理分析;另一方面,从就业的相关度着手进行分析,如学前教育和早期教育专业,其就业对象均为低年龄段儿童,很多幼儿园设置了早教机构,需要既懂早教又懂幼教的教师,这两个专业就业相关度高,组群较为合适。
第二,顶层设计,整体统筹各项资源。专业群建设要始终站在“群”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将着力点放在整合现有专业、形成集群式专业结构上来,所有的建设内容都要围绕“集群”概念,不能以群内单个专业的发展作为专业群发展的指标。要理顺群内各专业之间的关系,有机设计、协调推进、放大集群优势,达到更高水平的建设目标。专业群在组建时,要始终明确,其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才培养的成效,即学生的专业成长,需要在以往培养的基础上再增值赋能,着力打通各个专业间的壁垒,集中优势资源,将学生最终培养成集几个专业核心能力于一身的综合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这一人才能够实现在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就业岗位之间灵活迁移,满足社会某个领域人才的多样化、全面化需求。
第三,团队保障,确保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专业群的建设要整合校内外优秀师资力量,配备高水平带头人和教科研创新团队。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团队全面探索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的建设、教材和教法的改革等,最终培养大批满足产业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产出一批省级或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同时,还要积极探索专业群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成立由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四方共同组成的专业群建设委员会,跟踪行业技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动态调整课程与教学,提高专业群与产业所需岗位群的契合度,保持专业群可持续发展。
五个路径建好专业群
一是聚焦能力,实施“1+X”证书制度。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的复合能力目标,加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充分利用专业群内各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重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组建优秀专兼职教师队伍,实施基于岗位情境和工作导向的课程教学。其次,有计划地开展项目化、综合化实习实训。在校内外加强各专业岗位核心能力等专项化实习实训,通过顶岗实践等开展综合化实习,提升学生的复合能力。再其次,探索书证融通途径,有效落实“1+X”证书制度。要明确专业群“X”证书的名称和数量,有意识地在课程体系中融入证书相关知识,制定培训与考核计划,帮助学生获取职业等级证书。
二是产教融合,建立“政—行—校—企”四方联动协同育人机制。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是专业群建设的关键和难点,为充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应积极探索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与政府主管部门、行指委、相关企业等签署专业群人才培养协议,成立“协同培养”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并定期召开会议,协同制定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协同组建混编教学团队,开展教学、实训和实习活动,协同制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和专业评估机制,共同监督和评价育人结果。
三是对接岗位,构建“平台+模块+方向”课程体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为实现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专业群建设中,应构建“基础能力培养的平台课程+核心能力培养的模块课程+复合能力培养的方向课程”的课程体系。平台类课程主要培养专业基础能力或通用能力,开设的课程为群内几个专业共享的基础课等;模块课程主要培养关键岗位的基本素质、核心能力、职业能力,依据专业分成不同模块,如群内有三个不同的专业,模块课程即三个专业最核心的课程;方向课程面向的是工作岗位群,培养岗位迁移能力,涉及的是群内几个专业有机整合各项实践能力的融通课程。三类课程逐层推进,有效落实“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人才培养要求。另外,为保证课程的有效性和适切性,还要制定相关保障课程实施的标准,可以融各专业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于课程标准,完善专业群内平台与模块课程标准,并聚集优势力量编制专业群方向课程标准。同时,依据专业需要研制实习实训相关质量标准和评价标准,如实训室建设标准、实训教材、师资培训手册等,还要紧紧抓住专业群建设契机,建设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及在线精品课程,真正做到通过专业群建设带动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提升。
四是课堂革命,纵深推进专业群教材和教法改革。在专业群教材建设上,一方面,实行教材分层规划管理制度,对接专业群所面对的岗位群需求,制定平台课程、模块课程、方向课程教材建设计划和任务。另一方面,健全三级教材选用制度,按照“院系申请—教材建设委员会审议—学校审批”的程序遴选教材,确保使用优秀教材。同时,建立三年大修订、每年小修订的教材动态更新调整机制,并与相关企业合作探索建立教材服务信息平台。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出版一批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等新形态教材。将各专业域教学优秀案例、前沿知识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材,与用人单位、合作企业、实践基地等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并探索开发“云教材、云课堂”,以满足专业群教学需要。在教法改革方面,要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互联网+教学改革行动计划”。积极探索专业群内核心课程教师分工协作式模块化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广翻转课堂,同时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项目式教学、情境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完成各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五是专兼结合,打造国内一流的教学创新团队。首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专业群“双师型”团队的“高原高峰”。一方面,通过“内培外引”,实施“专业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等引进高层次人才或“柔性引进、聘请客座教授”等,优化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另一方面,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组建高素质“双师型”队伍。遴选知名行业大师、高技能人才组成“校企合作共同体”,形成“行业大师+高技能人才”领衔、“专业骨干+技术名人”主导、“青年教师+技术骨干”为主体的师资队伍格局,形成“固定岗”与“流动岗”结合、“双师”结构与“双师”能力兼优的国内一流教学创新团队。其次,完善制度,提升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与管理水平。实施“专业教师兼任企业技术或管理人员”和“聘请高技术人才为客座教师”等,深化“双导师制”,提升团队的教学实践能力。同时,推行科研服务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提升团队的科研、服务创新能力,提高应用技术研发水平。建立师德考评制度,严格专兼职教师师德考评,力行师德规范。改革教师晋升和评价制度,破除“五唯”倾向,加大工作态度、教学能力评价权重,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将考核结果纳入职务晋升、职称评聘。
(作者系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副院长)
《中国教育报》2021年12月07日第6版
作者:刘曲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