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官微推出“党史百年”专栏,定期转载权威媒体关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相关内容,为师生阐释解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深刻内涵。
本期内容介绍:千百年来,黄河下游屡屡决口改道,泛滥成灾。人们一直寻求治理黄河水患的方法。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即把治理黄河列入治国理政的重要议程。
1952年的深秋,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出京巡视就选择了黄河,并且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
1954年6月,一个由120余人组成的专家工作组,沿着黄河入海口溯游而上,考察了三千多千米的河道。
当专家工作组来到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处的一处峡谷,并勘测了当地的地质和水文数据后,他们感到兴奋不已,因为他们在这里找到了一处修建水利枢纽工程的绝佳位置。后来,名震遐迩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在此建成。
当年参加考察的专家组一致认为,在三门峡建立一座水利枢纽工程,不但可以担负黄河下游防洪、防凌的重任,对保护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和江苏五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发展航运、开发水利发电。
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破土动工!成千上万的工程物资从全国各地运抵此处,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们在这里安营扎寨。
不论严寒酷暑,工人们都抱着“比、学、赶、帮、超”的信念,卯足了干劲儿奋战在工程建设的第一线。
1958年12月,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截流成功;1960年9月,三门峡水库实现蓄水。三门峡大坝仅仅用了三年多时间就宣告竣工,它的建成结束了黄河“三年两决口”的漫长苦难历史。
作为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为世界多泥沙河流综合治理与开发贡献了中国方案。
1956年,画家吴作人根据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的景象,创作了油画作品《黄河三门峡·中流砥柱》。
(来源: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