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官微推出“党史百年”专栏,定期转载权威媒体关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相关内容,为师生阐释解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深刻内涵。
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三天后南京解放。此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一路南下,上海解放指日可待。
当时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为了能够完整地使上海转变为人民的城市,中共中央军委明确上海战役的指导方针是既要歼灭防守上海的国民党军,又要保全上海市区免遭炮火破坏,以利日后建设。
第三野战军当时拟定了作战方案,主力进攻敌重点防御的吴淞一带,以避免老城区遭到破坏。1949年5月23日夜间,第三野战军发起全线总攻,分别从东、南、西三面攻打市区。为了把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降到最低,第三野战军指挥部下令,攻达市区只准使用轻武器作战,一律禁止使用火炮和炸药。
军长聂凤智最终决定将攻城主力拉出市区,从西郊涉水过河,背后攻击敌人。在我军顺利过河后,顺势攻占国民党淞沪指挥所,国民党准备抵御6个月的“大上海保卫战”,十几天之内就被我军成功瓦解。
5月27日的黎明,当上海市民推开家门后,惊讶地看到了这样一幕,在湿冷的人行道上,全副武装的人民解放军一排排整整齐齐枕戈熟睡。上海人民就这样在马路上认识了自己的子弟兵。
事实上,早在1949年4月1日,第三野战军就颁布了《入城三大公约十项项守则》,守则中最重要的是“不入民宅”。不仅不入民宅,解放军进城以后,为了不影响市场供应和金融秩序,一律不允许在市区内买东西,甚至部队吃的一些饭菜,也是在几十公里以外的郊区做好再送到市区里的。
1949年5月27日下午,上海全部解放,历时十几天的上海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15.3万余人。同时,地下党组织积极开展护厂运动,尽力保护一切公司企业及其工厂机器和物资不受破坏和损毁,这样的里应外合保全了上海这座举世闻名的大城市。在硝烟弥漫的剧烈战斗中,城市却没有遭受大的毁坏,为战后顺利接管和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堪称我军作战史上城市攻坚战的典范。
解放军进入上海后,永葆革命本色,大力弘扬了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某部八连也因为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授予“南京路上好八连”的称号。毛主席曾为他们赋诗《八连颂》,“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予以高度赞扬。
1979年,著名油画家肖峰、宋韧夫妇,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创作了油画《拂晓》,这幅作品成为了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
画作《拂晓》是肖峰、宋韧根据自己亲身经历自发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肖峰、宋任夫妇是在革命激流中成长起来的艺术伉俪。在从艺60余年中,他们风雨同舟,一起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油画。为了找到油画中人物的准确造型,肖峰亲自当模特,拍下不同角度的照片作为创作参考。
在肖峰完成画面的构图布局后,更擅长描绘人物细节的宋韧将陈毅、粟裕和战士们的形象一一呈现出来。宋韧的父亲宋澄曾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政委,后因积劳成疾,在鲁南革命根据地去世。作为革命者的女儿,宋韧在这幅画里融入了自己最深的感情。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深深崇敬,让夫妇二人拿起画笔后就日夜不停,用半年时间创作完成了《拂晓》这幅油画,并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油画作品《拂晓》艺术地再现了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那天,经过一天巷战的士兵们带着满身疲倦露宿在南京路街头的情景。画面特别选取了拂晓时分陈毅司令和粟裕将军巡视正在休息的解放军官兵的一幕。
身穿浅色军装的陈毅处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线上,成为观众目光的第一个焦点。画面右下角的战士集中在一个较为拥挤的区域内,处于画面中心靠在石柱下的一组战士是作品重点刻画的对象。中间是一位老战士,他左肩上倚靠着一名年轻的战士,趴在他膝上酣睡的是一名年纪尚幼的小战士。脚下的铜号表明他是一名小号手。他们的组合也反映着当时全民参军、齐心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精神面貌,三个人在形式上构成了一个三角形,与身后庞大坚固的石柱相呼应,产生了一种坚不可摧的稳定感和团结凝聚的力量感。
画面中战士们头上的柳条伪装与渗出的血迹,连同地面上散落的弹壳,这些细节暗示着解放上海的战斗激烈而严峻,与这些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拂晓的平静与安详。陈毅脸上露出欣慰的微笑,熟睡的小战士脸庞红润,背景中建筑高耸挺立,亮着星星点点的灯光,百货公司和饭店的霓虹灯还在闪烁,街面上的青砖依然光洁,可见解放军为了保护上海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整个画面采用了蓝灰色调,表现出凌晨天光熹微、天气清冷的环境氛围。地面上的高光处理和带着波动感的影子,表现出雨后湿漉漉的感觉,也从侧面体现出解放军官兵露宿的艰苦。
画面两侧各有一位战士端枪站岗,显示出军人训练有素的特质。战士们的枪在画面中还起着视觉引导的作用,强调了画面的纵深空间。画面左侧向画面深处延展的变道边缘的弧线同样也增强了空间的纵深感。为了与右侧画面中较为集中的人物区域相平衡,画家在画面左下角安排了一个金属质地的消防栓,使画面的配重达到了均衡稳定的效果。
背景中的红旗和群众送来的“人民子弟兵”锦旗,是解放军克己为民精神和人民拥军热情的写照和力证。画面中,动与静,冷与暖,刚与柔,连同即将到来的光明和黎明前的黑暗,共同构成了《拂晓》这幅画作的生动意象和深沉内涵。
(来源: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