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榕树讲座计划(10月18日-10月24日)

海南师范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2021年榕树讲座计划(10月18日-10月24日)

艺考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年榕树讲座计划(10月18日-10月24日)

校内教师讲座

活动1

主讲题目:红色文化的话语演变及体系建构

主讲人:谢君君

时间:2021年10月18日19:30-20:30

地点:桂林洋马院504

主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讲人简介:谢君君,男,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红色文化和乡村振兴。近五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级课题三项。在CSSCI及中文核心论文发表论文20余篇。

内容简介:中国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百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样态,通过对中国红色文化在不同时期的话语演变分析,认为它不仅是蕴含着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文化符号象征,更是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话语的话语表达。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系统梳理百年来中国红色文化的话语转换和逻辑主线,从历史和现实维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话语体系,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活动2

主讲题目: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观的演变及发展

主讲人:谢君君

时间:2021年10月18日20:30-21:30

地点:桂林洋马院504

主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讲人简介:谢君君,男,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红色文化和乡村振兴。近五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级课题三项。在CSSCI及中文核心论文发表论文20余篇。

内容简介: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形成了“什么是青年、培养什么样的青年、如何培养青年、怎样引领青年”的青年思想观。总结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青年发展和青年事业上所形成的系统理论体系,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工作提供思想指引和原则遵循。

活动3

主讲题目:红色文化的话语演变及体系建构

主讲人:谢君君

时间:2021年10月20日14:30-15:30

地点:桂林洋马院504

主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讲人简介:谢君君,男,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红色文化和乡村振兴。近五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级课题三项。在CSSCI及中文核心论文发表论文20余篇。

内容简介:中国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百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样态,通过对中国红色文化在不同时期的话语演变分析,认为它不仅是蕴含着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文化符号象征,更是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话语的话语表达。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系统梳理百年来中国红色文化的话语转换和逻辑主线,从历史和现实维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话语体系,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活动4

主讲题目: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观的演变及发展

主讲人:谢君君

时间:2021年10月20日15:40-17:30

地点:桂林洋马院504

主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讲人简介:谢君君,男,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红色文化和乡村振兴。近五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级课题三项。在CSSCI及中文核心论文发表论文20余篇。

内容简介: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形成了“什么是青年、培养什么样的青年、如何培养青年、怎样引领青年”的青年思想观。总结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青年发展和青年事业上所形成的系统理论体系,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工作提供思想指引和原则遵循。

初等教育学院2021年榕树讲座计划(10月18日-10月24日)

校内教师讲座

主讲题目:Constructivism or Essentialism: Deconstructing the Teaching of Diversity and Educational Justice in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

建构主义亦或本质主义——解构美国教师教育课程里的多元化教育与教育公平

主讲人:苏丽敏

时间:2021年10月18日19:30-21:30

地点:实验楼405

主办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主讲人简介:苏丽敏,2020年于爱荷华大学教育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Ph.D., The University of Iowa),先后于中国(西南财经大学)、美国高校(爱荷华大学;柯克伍德社区学院 Kirkwood Community College;夏威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担任教学工作。在中国、北美等地举办的国际会议(AERA, AESA, HES等)、论文集、杂志上用汉语、英语发表女子教育史、教育哲学、翻译研究等方面的文章十余篇。主研美国爱荷华州文化部科研基金项目一项(Iowa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ffairs Research Grant for Authors,2019-2020),参与美国教育部“本科国际学研究及外语教育专项基金”项目一项(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itle VI Undergraduate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Foreign Language [UISFL] grant, 2017-2020)。获爱荷华大学研究生院Post-Comprehensive博士论文科研基金(2019-2020),爱荷华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科研奖(2019),美国教育政策与领导力研究国际学术年会青年学者奖(Young Scholar Award, 2016)等。

内容简介:Perspective determines perceptions. In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s that aim to provide students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how people arrive at their race, gender, sexuality, and social class categories,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directly shapes the way pre-service teachers approach the nature of privilege and oppression, which, in turn, form the foundation of their future effort to promote educational justice. The lecture reexamines the strengths, weaknesses,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two perspectives - Constructivism and Essentialism - that have been widely employed in the teaching of diversity and equity in teacher educational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 My argument is that while constructivism reveals the social process, institution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 of the privileged and the oppressed, it still falls into the binary spectrum of "us v.s. the other" that separates students of different social, racial, sexu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who don’t stand on the same ground in terms of social equity definition. Throughout the lecture, I will draw on examples from textbooks used in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in the U.S., as well as social media and news reports that sit on the side of either constructivism or essentialism in the narration of educational diversity and equity.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艺考

艺考

--HNNU--

排版| 朱仁优责编| 邓山河

艺考

艺考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海南本科院校-海南师范大学-微高校-院校号-海南师范大学-2021年榕树讲座计划(10月18日-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