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植物染料种植园拍摄絣染手艺人符永英劳作。
拍摄昌江玉石雕手艺人杨伟勇。
拍摄传统絣染的脱棉籽。
摄制组在苗村拍摄植物染头发。
人文纪录片《匠韵琼艺》近日首发,作品通过走访50多位海南传统手工艺匠人,将海南民间匠人的传承故事、技艺的变迁故事以及人与物所承载的历史故事,用影像予以精彩呈现。海南都有些什么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匠人们又是怎么守护与传承手艺的,请跟随本期《海南周刊》一起走近匠人匠心,去读懂他们的故事。
你眼中的海南是什么样的?浪漫?惬意?奋进?近日,由海南大学、海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海南省历史文化研究基地、瑞视传媒等单位耗时数年联合摄制的《匠韵琼艺》给出了他们的视角和答案。
在这部记录海南手工技艺的35集人文纪录片中,观众通过摄制团队的镜头,看到了一个别样的海南,一个文化底蕴丰厚、本土特色浓郁的海南,一个让人恍然大悟又心潮澎湃的海南。
产学研用相结合
用影像讲述50多位匠人的传承故事
在《匠韵琼艺》中,50多位民间匠人的传承故事、技艺的变迁以及人与物所承载的历史故事,被多元化、多视角、真实系统地呈现在受众面前。
“高校除了教学、科研工作,还需要为地方、社会服务,因此,高校的科研成果应当在大众层面传播,为社会所用”。出于这个想法,2015年,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该片总编导张军军邀请并组织起了一支影视制作团队,其中包括史学、传播学、社会学、文学、法学、语言学、影视学等多种学科的30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位影视创作人员,共同创作《匠韵琼艺》。
张军军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匠韵琼艺》有许多专家学者参与,基本每一集都会由各方专家学者讨论、评议,所有观点都有历史依据,“我们将《匠韵琼艺》的创作定性为研创,希望通过它达到产、学、研、用结合的目的。”
“三年多的拍摄、制作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包括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社科联等主管单位的大力支持。”张军军说,《匠韵琼艺》涉猎范围广,是海南参与人员多、时间跨度长、跨学科范围广的一部人文纪录片。
经过精心打磨,《匠韵琼艺》最终呈现出了图片、视频、著作文字等三种形式的成果,目前纪录片已在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多个平台播出,广受业内外好评。在首发式上,海南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编辑谭丽琳盛赞这部纪录片,她表示,作为首部反映海南传统手工艺匠人的《匠韵琼艺》,其出版填补了海南手工艺出版方面的空白。
自带帐篷拍摄
为了抢救那些濒临失传的手艺
作为一部旨在抢救即将失传的民间技艺,且又“死磕”严谨性的大型纪录片,《匠韵琼艺》的拍摄难度可想而知。
许多传统手工艺作品在市面上难觅,摄制组自然也难寻手艺人的踪迹。例如骨簪手艺人。由于骨簪制作起来步骤繁琐,现阶段也并不具经济价值,这门手艺已经濒临失传。几经辗转,摄制组才通过省民间艺术家协会联系上了一位骨簪手艺人。
然而,这位手艺人一开始并不愿意配合拍摄。张军军向记者解释:“很多人都不理解这个项目的意义所在,而配合拍摄又需要他们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所以很多人一开始都不愿意。”为了说服这位手艺人,摄制组来来回回沟通了大约一个星期。
虽然最终应承了下来,但面对镜头时,这位手艺人却紧张得手指发抖,说不出话。摄制组只能放下已经布置好的场景,停下来,帮助这位手艺人进入状态。数日后,这位手艺人依然无法自如面对镜头。无奈之下,为了减轻手艺人的压力,摄制组最终决定收起大摇臂,用针孔摄像机代替常规摄像机进行拍摄。“拍这位手艺人花了一个多月,比一般的拍摄对象多出了一半时间。”张军军笑道。
由于不少手艺人都是少数民族,对于摄制组而言,在语言沟通上也存在一定困难。制片人胡梦毅还清楚地记得,在琼海市的一个苗族村落拍摄苗族蜡染时,手艺人是一位苗族人,她只能使用苗族语言。“现在,做苗族蜡染的人已经很少了,做得好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胡梦毅告诉记者,为了追求最好的拍摄效果,摄制组没有选择更换拍摄对象,而是在另一位苗绣手艺人的帮助下,通过其来回翻译,艰难地完成了拍摄。
常在深山里找素材,拍摄条件十分艰苦。摄制组有时自带帐篷,有时则全组挤在拍摄对象家里和衣而睡,凌晨三四点就起床干活也是常有的事。在高温天气下,受制于条件,摄制组成员有时一连三四天都无法洗澡,浑身起痱子。
建立海南文化记忆基因库
“通过传的方式,达到承的目的”
拍摄过程虽然艰难,但只要心无旁骛地朝着目标进发,总能有收获,甚至碰上意外惊喜。
在拍摄黎族人做biang酒时,两位拍摄对象配合摄制组拍摄了一个多星期。拍摄后期张军军才无意得知,其实其中一位拍摄对象本要外出打工,另一位拍摄对象则要下田农作。张军军表示希望作出经济补偿,却被拍摄对象拒绝了,不但如此,因为这段时间的拍摄,两位拍摄对象更加懂得了技艺传承的重要性。他们告诉摄制组,拍摄结束后,他们打算办一个传习所,免费教授老百姓这门技艺。张军军说:“通过我们的创作,带动一些人共同传承技艺,恰恰就是我们的创作初衷”。
在制作树皮衣那一集里,摄制组拍摄了定居昌江的一位国家级传承人和定居保亭的两位县级传承人。拍摄尾声,同为拍摄对象的双方已经建立起了交流、学习机制。对于这个意外之喜,张军军十分欣慰:“这就达到了传承的目的。”
“这个片子挖掘的部分技艺是抢救性的,意义深远。”胡梦毅告诉记者,在召开《匠韵琼艺》首发式前,团队原计划邀请骨簪手艺人来到发布会现场,联系时才得知这位手艺人已经去世了。“他是我们已知做骨簪的一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手艺人。”惋惜、心痛之余,胡梦毅又觉得庆幸,庆幸通过《匠韵琼艺》项目,骨簪这门手艺留下了充分的影像和文字资料,以供后人研究、传承。
张军军告诉记者,除了《匠韵琼艺》外,这个涵盖了学术专业和影像专业的团队打算用10年时间建立起一个海南历史文化记忆基因库,“我们希望聚合文献解读、口述历史、影像纪录、舞台呈现、科技引领等多元化表达,将具有海南特质的优秀文化传播给世界,通过‘传’带动‘承’,形成文化的活态传播,更新海南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来源:海南日报
记者:习霁鸿
编辑:李乾
投稿邮箱|hndxwx@haina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