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河金学子感沐百年辉煌史——米缸的故事(第2期)

河北金融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百名河金学子感沐百年辉煌史——米缸的故事(第2期)

艺考

艺考

为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崇德、学史增信、学史力行,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党委宣传部联合开展“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百名河金学子感沐百年辉煌史”主题活动,在全校范围内遴选100名优秀河金学子讲述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米缸的故事

第(2)期

在江西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口古铜色陶质米缸,鼓腹、曲径、圆口、竖条花纹。历经90多年的岁月洗礼,米缸已然陈旧斑驳,外面还留下了一条狭长的裂痕,但它是人民子弟兵自觉遵守群众纪律、维护群众利益的见证。

故事要追溯到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当时,敌人对根据地实行严密的封锁,物资极度匮乏,战士们常常食不果腹。1927年9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进军井冈山的途中驻扎在莲花县的甘家村,村里的老百姓不知道来了什么兵,以为是军阀来了,便四处东躲西藏。

工农革命军进村后一个老乡也找不到。这时,部队已经断粮,战士们又累又饿,疲惫不堪。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突然听见村子西头传来了炊事员兴奋的叫喊声,“班长,快来呀,我找到粮食了!”原来在一间破陋的矮房墙角,发现了一口古铜色的米缸,装着半缸白花花的大米。按说没见到老乡本人就拿走人家的东西是违反纪律,但想到瘦得皮包骨头的战友们,炊事班班长心酸不已,犹豫不决。最终,为解燃眉之急,只得把老乡家里的半缸米做成了饭,让战士们先填饱肚子。毛泽东得知此事后,狠狠地批评了炊事班班长,严肃申明革命纪律,并责令部队务必照价赔偿。因为没有那么多银元,部队临走时留下了一封诚挚的道歉信,并卷好一床棉絮放在米缸里用来抵米钱。

待部队离开后,米缸的主人陈娇枝回到家里,发现家里的半缸米没有了,米缸里塞了一床棉絮和一封信,信上写着:“老乡对不起,我们到你家时找不到人,吃了米缸的米,留下一床棉絮作为补偿,请收下。”从此,这口米缸成了陈家的传家宝。

新中国成立后,陈家生活条件好了,添了新家具,唯独这口缸没有舍得换,几十年过去了,缸裂了个缝,陈娇枝用桐油掺石灰补了补还在用。1969年,陈娇枝将这口米缸捐赠给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人民子弟兵自觉遵守群众纪律的动人故事,在甘家村世代流传下来。

艺考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团委 党委宣传部

图文排版| 王佳瑞

校对| 王佳瑞 邓旭婧 刘灿

责编| 陈可

策划| 王黛鑫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出品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河北本科院校-河北金融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河北金融学院-百名河金学子感沐百年辉煌史——米缸的故事(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