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崇德、学史增信、学史力行,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党委宣传部联合开展“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百名河金学子感沐百年辉煌史”主题活动,在全校范围内遴选100名优秀河金学子讲述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抗震救灾精神 英雄教师谭千秋
(第七十七期)
英雄教师谭千秋回到故乡湖南,我们循着他成长的足迹,找寻他英雄之举背后的动力……
地震时,他用身体护卫学生,英勇献身。
他弓着身子,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头上、手上、背上到处是血,当搜救人员搬走床在这位教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这个场面让所有抢险人员震撼、落泪。这位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的老师就是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是那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性和人格凝聚而成人民教师。
2008年14时28分,谭千秋老师在教室上课,他正讲得起劲时,房子突然抖动起来,地震谭千秋一下子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即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上跑。房子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还有四位同学已没办法冲出去了,谭千秋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盖着四个学生。轰轰轰……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在他的身上,房子塌陷了……地震发生后,弟妹们立即给谭千秋拨电话,他的手机和家里的电话都无法拨通。一种不祥之兆袭上他们的心头。
5月14日上午,当他们在电视上看到嫂子出现在电视画面上时,一家人的心掉进了冰窟窿--他们心爱的大哥,走了……
5月17日,张关蓉带着丈夫的遗物回到湖南,三湘大地对英雄的家属给予了最尊贵、最崇高的礼遇。
省委书记张春贤深情地称赞他是个伟大的英雄、伟大的人民。
湖南大学的师生手捧烛光夹道歌颂谭千秋老师的大义无畏精神,这就是英雄教师谭千秋!
载人航天精神 矢志报国、逐梦太空
(第七十八期)
1998年1月进入北京航天城时,景海鹏已经31岁了,不仅要在5年内学完物理学、天文学、载人航天技术等30多门学科课程,还要进行8大类上百个科目的专业技能训练。这期间,他把每天中午的休息时间也用于看书学习,晚上12点前几乎没有休息过。他更舍弃了许多爱好,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聚会,没有陪父母过一个春节,也没陪妻子逛过街。正是这艰辛的磨砺和严格的锤炼,让他一步步完成了从飞行员向航天员的蜕变。
2012年神舟九号任务结束后,4年的时光在景海鹏从未间断的勤学苦练中匆匆而过,等到2016年神舟十一号任务进入人们的视野时,即将50岁的他赫然在列。过硬的素质、丰富的经验、完美的成绩,让景海鹏在大家敬佩而服气的目光中,顺利入选飞行乘组。
在执行任务中,景海鹏每天的计划都是满满当当的。太空养蚕、跑台试验、种植生菜……乘组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11点,有时甚至要到凌晨一两点。由于工作量大,吃饭时间总是一推再推。地面上的领导和专家看到后,提议压缩工作量以保证航天员的营养和休息,但景海鹏却说:“上一次太空不容易,试验任务再多我们也要把它完成好,我们不是上来睡觉的!”
这样,他们加班加点,做完所有实验。这任务一共进行了38项科学实验,他们严格按要求及注意事项一步一动,力争做到最好,如果数据不理想,都会重做一遍。每当地面上的工作人员看到他们疲惫而兴奋地展示实验过程、汇报实验结果,心疼的同时,更是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骄傲。
星空浩瀚无垠,探索永无止境。当前,我国的空间站已经建成运营,那是中国人在太空的美丽家园。景海鹏坚定地表示:时刻准备再上一次太空、再当一回锋、再打一场胜仗,努力为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奋斗终生!航天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和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实践性,反映了不同时期航天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载人航天精神 特别能吃苦的载人航天精神
(第七十九期)
冬日的戈壁滩深处,一望无垠、寒风凛冽;夏日的荒漠,每一粒沙子都蒸腾着热气;深夜的研究室灯火通明,装配车间马达轰鸣……特殊的试验要求和繁重的研制任务,使得艰苦的工作环境成为航天人的“标配”,夜以继日的工作成为航天人的常态。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魔鬼城”罗布泊和海拔50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都印刻着他们的足迹;每一个深夜里,都有他们辛劳的身影。
1998年1月5日,由14名预备航天员组成的我国第一个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等待他们的,是长达5年的艰苦训练。在基础理论学习阶段,航天员要学58门课程、3000多个学时。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杨利伟连续两年多几乎没在晚上12点钟之前睡过觉。为了解困,他特意准备了一个特大号的杯子,里面泡满浓茶,熬不住就喝两口。进行号称“魔鬼训练”的超重耐力训练时,离心机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旋转,人坐在里面要承受8个大气压的压力,相当于8个人压在自己身上,整个过程令人头晕目眩、呼吸困难,面部肌肉都被拉扯变了形……对于受训的航天员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训练时,航天员手边有一个红色的按钮,一旦感觉自己坚持不住了,只要按下这个按钮,训练马上就会终止。然而却没有一名航天员主动按下过这个按钮。
多年以后,杨利伟在书中写道:“当一件事儿坚持到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实际上就接近成功了。”
“特别能吃苦”的载人航天精神,不单指忍受物质条件的艰苦,更包括克服身体的辛苦、战胜意志的困苦。可以说,是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韧性和毅力,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他们将“特别能吃苦”的载人航天精神深深镌刻进理想信念中,必将激发全民族探索和创新的热情,鼓舞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勇敢前进。
来源 |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团委 党委宣传部
图文排版 | 刘雅香
校对 | 郭少桐 王雨萌
责编 | 陈可
策划 | 王黛鑫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