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区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所设的省(区)级政区单位,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敌后创建的平原抗日根据地。冀中抗日根据地处河北中部,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四周有平汉、平津、津浦、德石四条铁路,北接京津,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抗战爆发,抗日政权建立
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日开始。1937年10月14日,国民党五十三军一三〇师六九一团团长吕正操率部在河北省晋县小樵镇宣布起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改称“人民自卫军”,冀中平原上树起了第一面共产党抗日武装力量的大旗。后“人民自卫军”北上高阳,在地方党组织的协助下,创建了冀中抗日根据地。
随着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高阳、安新、任丘、蠡县、博野、安国、安平、深泽等县先后建立抗日政权,高阳、任丘、蠡县、深泽等县还建立了抗日救国会。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召开军政民代表大会,大会民主选举产生了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即边区政府,聂荣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宋劭文(原山西省第一行政公署主任兼五台县县长)、刘奠基(国民党代表)、吕正操(冀中人民自卫军司令员)、胡仁奎(山西省盂县县长)、张苏(察哈尔省蔚县县长)、李杰庸(国民党山西省政府秘书)、孙志远(冀中人民自卫军政治部主任)、娄凝先(山西牺盟会特派员,原晋东北行政公署秘书)等九人当选为边区行政委员会委员。宋劭文为主任委员,胡仁奎为副主任委员。这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敌后建立的第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
1938年4月1日,冀中政治主任公署(1940年3月改称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冀中行政公署)在安平县正式成立。李耕涛任主任(不久,时任冀中军区司令员、冀中第三纵队司令员吕正操兼任)。冀中政治主任公署是我党在华北平原建立的第一个省级抗日政权,为冀中区最高行政领导机关。成立初期辖18个县,5月召开第一次行政会议。至6月份第二次行政会议时,已辖24个县。至抗战胜利,冀中区已扩大至51个县(市)。
同年5月,“人民自卫军”和河北游击军合并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同时成立冀中军区,吕正操任司令员,孟庆山任副司令员,统一了军队的领导。会后,各分区党的特委组织和各军分区及群众团体组织相继建立。自此,冀中区各级党、政、军、群领导机构已健全完备。冀中区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军参战,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根据地逐步扩大。特别是八路军“挺纵”和一二〇师的到来,更是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成为巩固和发展冀中抗日根据地的中坚力量。
血洒冀中,元帅撰文以祭
在冀中烈士陵园内有座大理石塑像,它是由我国著名雕塑大师刘开渠为冀中八分区常德善司令员雕塑的。常德善司令员是抗战时期骁勇善战、功勋卓著的将士杰出代表。他与政委王远音是冀中军区有名的最佳搭档。
常德善又名常保胜,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峄县(今江苏省邳县),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创建“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斗争中屡立战功,长期负责贺龙同志的安全保卫工作,多次在战争中保卫了贺龙的安全,历任排长、连长、警卫队长、营长、团长、师参谋长等职。贺龙多次说,“没有常德善就没有我贺龙。”在长征中抢渡金沙江时,他率部与敌昼夜血战,掩护主力胜利渡江,立下赫赫战功。红军到达陕北后,常德善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任一分队队长,后到中央党校学习马列主义和军事理论。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八路军第120师挺进支队队长常德善率部随师长贺龙开赴晋西北抗日前线,后挺进冀中地区。与冀中子弟兵配合,先后取得曹家庄伏击战、大曹村阻击战、河间黑马张庄伏击战和邢家庄截击战“四战四捷”,威震冀中。特别是著名的河间齐会战斗,歼灭日军700多人,创造了平原作战的光辉战例。1939年秋,常德善任冀中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1940年6月,晋察冀军区所辖各军区统一编序,第三军分区改为第八军分区,常德善任第八军分区司令员。
王远音原名王鸿业,1915年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1935年加入革命组织“社联”,当选为太原市学生联合会委员。1936年,王远音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与汪之力等组织抗日游击队。不久,游击队改编为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王远音任支队政治部主任。1938年,五支队改编为独立师,王远音任师政治部副主任。后相继任冀中军区三分区、八分区政委,与常德善司令员并肩作战。
1942年5月1日,日军集中5万多兵力对冀中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妄想一举歼灭冀中主力。6月8日拂晓,第八分区机关部队在河间薛村遭到数十倍于己的日伪军包围,常德善和王远音沉着指挥,英勇作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常德善身中27弹壮烈牺牲,惨无人道的日伪军还将他的头颅割下,挂在河间城楼上示众。政委王远音腿部负伤,为不被敌人俘获,即用手枪自杀殉国。
1962年8月,贺龙元帅亲自为爱将常德善撰写了碑文,赞誉他“功勋卓著,业绩永存”。
建园立碑,永志铭记
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雄的冀中军民英勇战斗,前赴后继,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和争取全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在冀中这片沃土上,先后有5万中华儿女为国捐躯。
1993年6月7日,在杨成武、吕正操、罗玉川等革命前辈的关怀下,国家民政部下达将1956年始建的河间市烈士陵园扩建为“冀中烈士陵园”的批复。为烈士建园立碑,让英雄名垂青史!
冀中烈士陵园坐落于河间市曙光西路,占地面积18500平方米。陵园正门面北,大门东侧的“冀中烈士陵园”六个大字由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同志题写。原冀中区司令员孙毅将军为冀中革命烈士纪念馆题写馆名。园内主要有冀中革命烈士纪念馆、冀中革命烈士纪念碑、无名烈士墓及烈士雕像等。冀中烈士陵园采用仿古围墙和蘑菇石门柱,广场面积1500平方米,南端是红白相兼石材建筑的无名烈士墓。在纪念馆与无名烈士墓之间的中轴线上,巍然矗立着高11米花岗岩饰面的冀中革命烈士纪念碑。碑的正面镌刻着毛泽东撰写的“为国牺牲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碑的底座上镌刻着吕正操的亲笔题名“冀中革命烈士纪念碑”。
革命烈士纪念馆展出各种实物、照片、展牌及烈士小传,既有吕正操司令员、孟庆山副司令员创建冀中抗日根据地,出击平汉线,拔除敌据点;还有贺龙师长、关向应政委率领120师长驱千里抵达冀中与冀中军民并肩战斗痛击日寇,粉碎多次“围剿”,尤其是齐会歼灭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馆内共载烈士英名2882人,其中抗日战争时期1884名,解放战争时期806名。
冀中烈士陵园先后被命名为沧州市“国防教育基地”、沧州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9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转自公众号文院团学梦“寻访河北红色印记”之五十四|贺龙元帅亲自为在冀中牺牲的他撰写碑文”,编辑时有改动。
作者/李子漫 王梦雅 于洁茹
编辑/李欣燕 董美英 张悦
责编/潘子岳
审核/王文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