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马平】
山西临汾市政府和中科院对“二氧化硫破千”做出了官方回应——70%原因应归咎于农民散烧煤。对于临汾政府的解释,许多城市网友可能很难理解,甚至认为政府在转移视线,主动放弃对污染企业的监管。
我很理解这些网友的想法——他们对过去的北方平民生活没概念,以为冬天总是要取暖的。实际上农民能敞开烧煤炉(土暖气)也是最近十几年才有的事情,和汽车的普及时间差不多。我从个人见闻出发,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家乡在承德,北京的东侧;现在住在廊坊,北京的东南侧。北方秋冬季节盛行西北风,可以说这几十年我大半时间住在北京的下风区,对华北空气污染是有感性认识的。
1981年生人,从我记事起,冬天的主导颜色就是灰白色——雪和灰白的天空。当然蓝天白云的时候也不少,但肯定是阴天和雾蒙蒙的比例多一点,火车上看远方的原野,往往是冰雪和天色混合在一起,无法形成明确的地平线。至于雾霾严重到对面不见人,这样的天气还是很少(现在也不多),但经常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犹豫不前(看不到另一侧的车)。
这些雾霾是哪里来的呢?我恰好有一个很好的观察角度:
12岁之前,我住在在一个很大的央企矿区(小寺沟铜矿),这里不仅采矿,还要选矿、冶炼、有铜冶炼厂和钼冶炼厂,最后还上了电解铜项目。这些工业的污染不算小(实际上你很难找到大气污染更严重的行业),偶尔烟囱冒烟会遮天蔽日(烧钼铁开炉后的几分钟),硫酸车间把周围一片山的松树都染黄了,但这些污染对大气质量没有长期影响,矿区这条很封闭的山谷并未因此就比其他地方的空气更坏。
但我上小学的时候就认识了两个字:“霾”、“霭”,知道这两个字可以和常用的“雾”字连用,形容不透明的空气。但这不是学校的课程,而是我爬山的时候,父亲指着附近的农村说的——农村平时要做饭,秋冬季节要取暖,烧煤烧柴烧秸秆,结果每个村子上空都笼罩着白色的烟雾,无风的时候根本不散,宛如一层毛玻璃防护罩。而烟囱密布,烧大锅炉供暖的矿区上空却是蓝天白云。我父亲就是指着村子外面这层毛玻璃和透明的矿区空气做对比,让我学会了“霾”、“霭”两个字。
回到最近的一条新闻:
“乌兰巴托冬季每天早晚城市空气中都会弥漫着呛人的味道。乌兰巴托也被多家国际媒体称为全世界冬季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数据显示,乌兰巴托的PM2.5值高得惊人。澎湃新闻在蒙古国的政府网站agaar.mn上发现,1月4日乌兰巴托Bayankhoshuu的PM2.5最高值为1470μg。”
蒙古全国人口280万,据说乌兰巴托接近一半,姑且算它150万吧,也就是个中等城市,城市里没什么工业,周围是上百万平方公里无人旷野,还比我们更接近西伯利亚的寒风。这么一个城市pm2.5飙到近2000……作为对比,我们可以看看在中国pm2.5过1000是什么反映: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从16日开始的重污染天气到了19日进一步加剧,石家庄、辛集、邯郸等市AQI出现‘爆表’。其中,石家庄市空气污染最重,19日市区内世纪公园监测点PM2.5和PM10一度双双突破1000微克/立方米。 预计19日、20日两天将是此次霾天气过程最严重时段,重度霾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至12省市,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湖北、安徽、江苏等地都将出现严重污染,部分地区的PM2.5浓度峰值将超过500微克/立方米。”
彭博社此前曾报道,为鼓励居民多使用电热器,蒙古国政府早前把该国的夜间电价削减了50%。由于效果并不明显,蒙古国总理额尔登巴特于2016年12月23日表示,自2017年1月1日起不再征收夜间电费。乌兰巴托气候寒冷,冬季时间超过6个月,取暖时间长达8个月之久。半数以上的乌兰巴托市民居住在城市北部的棚户区,那里基本上没有集中供暖,很多居民靠在家中烧煤、木炭等取暖。这种取暖的方式将会导致雾霾更加严重。
乌兰巴托乃至整个蒙古都没有工业可言,所以pm2.5飙到2000的原因非常明确,就是居民个人烧煤取暖。而蒙古国解决方案也很直接——增加发电,让发电厂多烧煤,取代每家每户的小炉子。这证实了我80年代的感性认识——分散的煤炉、柴灶是最大的雾霾来源。不服这个结论的可以去蒙古国献计献策,毕竟那边pm2.5已经双倍爆表了。
那,为什么大多数北方人口都认为最近十几年的雾霾越来越严重呢?难道之前的中国农民不取暖吗?
大多数中国农民在冷天把房屋烧暖,还真的是80年代开始,90年代普及的。这一点我之前写过一个很长的回答来解释:
“在林区之外的绝大多数北方平民家庭,冬天生炉子,把整个房间烘暖并不是传统生活的一部分。一般的日子只是借做饭的热量烧土炕,加热床铺的同时顺便改善一下气温;过年前后才会特意延长烧炕时间,但也很难把气温加热到脱下棉衣的程度。白天取暖主要靠是“火盆”,实际上就是用一点烟气少的柴炭放在瓦盆里闷烧,保证室内有热源。
……70年代的农村开始有少数平民家庭开始买煤取暖,80年代中后期,据我观察大概有60%以上的农村家庭在主卧室普及了煤炉。再加上玻璃窗带来的阳光,北方农民坐在炕上聊天再也不用把手缩进袖筒了。90年代煤炭产量稳定在十亿吨以后,我印象中几乎再找不到烧火盆取暖的家庭。
许多家庭出于习惯,还会经常上山打柴(比此前容易的多)。院子里放不下、用不掉,还要专门搞一个储藏室装这些晒干的柴草。90年代农村翻盖房子,许多家庭都丢掉了成吨的陈年柴草。”
上面说的这个事实,对很多可能匪夷所思。实际上“烧暖屋子”的进程很漫长,到了21世纪还在持续(很多人可能低估了农村的贫穷,不知道一代人之前的农村有多冷,多穷),下面是十年前国家对北方农村的一个调查结果:
注意左下角的结论,2007年的时候,大多数农户虽然冬天开始取暖了,但白天的卧室温度是10度上下,5度左右的也不为少数;至于晚上,5度左右是主力。这显然还有极大的提高空间和欲望。至于取暖方式,68%用火炕(烧柴比例较高)。这意味着,随着打工收入的上升,过去10年、20年,农村的煤炉、火墙、土暖气数量在迅速上升,散烧煤数量也在迅速上升。
150万人的乌兰巴托烧散煤能烧出近2000的pm2.5,华北平原几亿人的卧室不冻手了,最高才烧到1000多……你要说我洗地,我没有这个意思,但数据摆在这里,你可以自己评判。但无论如何,穷人要住暖和房子,这是一个不可抵抗的潮流。我们可以看数据,中国每年散烧煤消费7亿至8亿吨:
“据悉,目前(2016年)我国每年散烧煤消费约7亿至8亿吨,主要用于采暖小锅炉、工业小锅炉(窑炉)、农村生产生活等领域,约占煤炭消费总量20%,远高于欧盟、美国不到5%的水平。大量散烧煤未经洁净处理就直接用于燃烧,致使大量大气污染物排放。此外,汽车、飞机辅助动力装置(APU)、靠港船舶使用燃油也是大气污染排放的重要源头。
8亿吨是什么概念?1986年全国煤炭产量也只有8.9亿吨,还要出口!换句话说,现在的散烧煤数量超过80年代全国产量。以小煤炉燃烧水平之差,排放之高。空气污染当然严重。”
再看时间,乌兰巴托的问题也差不多是十年前开始形成的,和快速城市化、中国资本开采蒙古煤矿几乎同步:
“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自然环境与农牧业常设委员会近日在讨论该国2012年预算草案时,要求将治理首都空气污染作为重要投资项目。乌兰巴托空气污染是因冬天取暖烧煤所致,而这里的冬季漫长而寒冷,每年供暖期长达8个月之久。
蒙政府计划今年冬天为平房区居民提供7万套无烟炉具,明年再提供11万套。争取今年冬季实现乌兰巴托空气污染减少20%的目标。
据初步统计,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蒙古包区和平房区约有18万户居民,这些居民冬天主要靠烧煤、木柴和废旧汽车轮胎取暖,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对当地居民尤其是少年儿童的健康造成巨大威胁。”
蒙古首都地区冬季空气污染严重:
近年来,大批牧民涌入首都,在市区空地或近郊搭建蒙古包或简易木板房。每逢冬天,他们只能依靠煤炉取暖。乌兰巴托三面环山,基本无风,千家万户冒出的黑烟长久聚集在城市上空,难以消散。据当地媒体报道,乌兰巴托建市之初的预计人口总量为60万,但目前已突破100万,超过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
此外,乌兰巴托的问题就是汽车:
媒体报道,首都乌兰巴托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左右,即130多万。乌兰巴托冬天的空气污染相当于每人每天吸4包至5包香烟的危害,而且近几年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此外,由于蒙古国对进口二手车没有限制,每年要从日本和韩国进口大量几乎报废的二手车。这些二手车尾气也是造成乌兰巴托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 。
还有:
汽车尾气超标是造成大气污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据交通部门最新公布的统计数字,蒙古全国共有14多万辆汽车,其中6万多辆集中在乌兰巴托。这些车大多是从国外进口的过期报废车辆或二手车,尾气排放严重超标。此外,由于缺乏正规的垃圾处理厂,城市生活垃圾在燃烧过程中也释放出大量烟尘。
总之,虽然现在雾霾成因有很多种说法,但就我的直观感受,首先最近的北方天气并没有比几十年前恶劣的太多,其次雾霾增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居民消费——农村采暖和城市汽车。工业并不应对此负太多责任。毕竟乌兰巴托乃至整个蒙古国都没什么工业,雾霾却比石家庄厉害一倍。
更好的对比是印度。虽然印度近年进步迅速,但和中国的工业总量比,还是差了一个数量级。这样一个农业国,却占了世界pm2.5最高(大)城市的一半——前20名没有中国(大)城市。
下面是列表:
印度的问题比华北还严重,主要原因正是烧煤,而且他们的工艺太差无论是否散烧都污染……
【德媒】中国和印度烧煤做饭和取暖会造成严重污染:
“空气污染造成全球每年约330万人过早死亡。空气污染主要是因燃煤所致。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广泛使用煤炭供暖或者做饭造成了空气污染,另外,十分普及的柴油发电机也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这些研究人员来自德国、塞浦路斯、美国和沙特阿拉伯。”
【美媒】印度3亿人不通电 仍严重依赖煤为燃料:
据报道,2014年印度燃烧煤的废弃污染物排放量增加了1.7亿吨,这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国家,但是在印度大约有3亿人仍过着没有电的生活。生活在距离新德里100英里(约160公里)以外的居民Aarti Chauhan说:“我们就像生活在洞穴里,黑暗无处不在,我的孩子甚至不能正常学习,在这里他们的前途一片渺茫。”报道指出,让那些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接触到电最简单和最便宜的方法就是燃烧煤,而煤是温室气体排放的罪魁祸首。
就算在中国内部说,中国工业增加值最高的城市是上海,工业产值最高的城市是苏州,这两个城市相距90公里,虽然空气说不上好,但绝对比华北要轻的多。可见工业真不算决定因素。关键问题还是农民为取暖散烧煤,市民为开车散烧石油。否则为何大家骂雾霾多在秋冬季节?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前面看到乌兰巴托的方案是减免电费,鼓励大家用电取暖,这是一个资源丰富国家的做法(每平方公里不到2个人),中国要是这样做,对经济的冲击可不会小——中国居民用电之所以廉价,本身就是因为城市补贴农村,工业补贴居民。如果要用电暖气全面取代农村烧煤,工业成本还得再上一个层次,会有更多的企业外迁。
当然,否认农民的取暖权,市民的出行权也不可能。你能劝说农民把卧室温度调回十年前的5摄氏度吗?能劝一线城市的白领放弃一半工资回空气新鲜的山区吗?都不可能。
所以根本解决方案是“拆光”农村,大家都住到城市。反正现在种田也机械化了,而且也没有什么农民靠种田吃饭。与其年年治雾霾,不如一次性让农民都住到可以集中采暖的城镇,免得几十年后医保花天量的钱治肺病(癌)。而城市的油价也不能再低下去——谁污染谁负责,直接翻上一番,迫使居民去开电动车,坐公交,把多出来的油价补贴给小城镇建设,雾霾自然就轻了。
当然,这样貌似要触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拆迁制造矛盾,加油价网民会骂。但天下本来就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所有人都不用付出代价就能搞定雾霾,难道问题会拖这么久吗?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残酷的,煤炉子就是能烧到每个人的肺泡里,尾气和蓝天就是不能兼顾。你为了虚幻的道德制高点,为了自驾的小资梦,拒绝相信客观事实我也没办法。
只是现在政府在舆论宣传上抬不起头,地方上更是维稳当先,不敢碰网民,不愿插手农村矛盾,只抓企业,到了雾霾天就对工厂、电厂下手,修核电厂的速度也太慢,到时候无论是印度化还是蒙古化,貌似谁也跑不掉……你说美国化?可地质条件决定了中国不可能石油自给,只能靠快速工业升级来摆脱雾霾。要是让所有居民都继续若无其事地开车烧煤,把所有责任都扔给工业部门,怕是连蒙古化都难啊。
最后补几个新闻作为佐证:
北方地区农村居民户均用煤量为1~4吨/年,按这个水平估算,全国农村原煤散烧量近两亿吨。这些散煤每燃烧1吨所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相当于等量电煤的15倍以上。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赵英民曾指出,燃煤散烧对重污染天气贡献巨大。而作为大气污染重灾区的京津冀地区,每年的散烧燃煤量占煤炭使用总量的10%,但对污染物排放量的贡献却达到了50%。“抓住燃煤散烧污染控制就是抓住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的‘牛鼻子’。”赵英民在此前召开的“京津冀区域燃煤散烧污染控制与管理技术交流会”上表示。
成都市新都区龙桥家俱园区,夜间散煤燃烧较多; 双流、武侯、高新区、温江、郫都、彭州、崇州、新都等地小型作坊和工地散煤燃烧现象突出。
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的同学,在骂雾霾、抵制工业之前,请多下乡,多和长辈聊聊天……
最后,列举一些某乎的读者评论,作为对此文的回应和参照:
“蓝色力量,平安回家”2017蓝丝带车主联盟第三届春节回家大型公益活动,由车轮互联旗下车轮查违章、车轮社区、车轮考驾照APP联合300家合作伙伴发起,旨在帮助身在异乡的游子顺利回家,传递车主助人、车友互助的中国车主正能量,本次活动准备了400万份免费自驾意外险,并设立5000多个城市驿站提供沿途咨询、胎压检测等服务为车友保驾护航,长按二维码参与活动还有机会赢取丰厚年货惊喜!详情请戳图片:
图片超链接:http://网址未加载/url/MTPz4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