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又称登高节,民间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节”,形成于战国时期,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成为中国传统节日。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敬老
庆祝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通过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来庆祝重阳。
1988年我国就将农历的九月初九正式为“中国老年节”,九九重阳敬老,意为孝敬老人,懂得感恩父母;在国家的大力推动,重阳节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长者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老人养我们不易,关爱老人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重阳节的习俗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那么值此佳节,我国各地有什么样的习俗呢?下面为你一一介绍。
1.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2.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3.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4.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5.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6.饮菊酒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谚语诗词
重阳晴,一冬晴;重阳阴,一冬冰
这是古人经过多年发现的规律,用现代科学可以解释:在深秋季节,北方冷空气南下,冷高压控制了大片地区,如果重阳节时期不下雨,说明冷高压的强度过大,不利于降雨,容易形成干旱的气候现象。
吃了重阳糕,夏衣就打包
过了重阳节以后天就越来越冷,夏衣就不能穿了,就打包放起来了!所以那些爱美的小伙伴注意啦,该穿秋裤穿秋裤,该穿长袜穿长袜啦!!
吃了重阳饭,不见单衣汉
每年的重阳节,差不多在“寒露”“霜降”前后。暖空气逐渐衰退,北方冷空气长驱直入我国,而每年的秋天总有几场雨,秋雨以及秋风会带来降温,气温逐渐降低,所以造成了“吃了重阳饭,不见单衣汉”的现象。
大雁不过九月九
每年大雁要去南方过冬,作为候鸟,它们有着非常敏锐的生物钟,如果你这两天去登山,幸运的话,应该还是可以看到南飞的大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最后,重阳节一定要给父母和亲人打一个电话,问候一下,即使是不在身边的陪伴,但也是长情的告白。
编辑:刘宇宁
排版:孔博文
监制:孙浩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