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八年十月三十日
著名作家查良镛(笔名金庸)逝世,
享年94岁。
1924年,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宁的一个书香世家。
海宁查氏是世家望族,康熙年间创造了“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神话。进入近现代,査家还出现过实业家査济民,教育家査良钊,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诗人查良铮(穆旦)。
穆旦
而金庸族谱旁系姻亲关系中,也有很多大家熟悉名字,比如:
徐志摩——金庸的表哥(金庸母亲徐禄是徐志摩的堂姑妈)
蒋百里——金庸的姑父(著名军事家蒋百里的原配夫人查品珍是金庸的同族姑母)
钱学森——金庸的表姐夫(蒋百里的女儿蒋英是“航天之父”“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的妻子)
琼瑶——金庸的表外甥女(金庸的堂姐查良敏嫁了琼瑶的三舅袁行云)
……
在书香环境的熏陶下,金庸度过了安逸的童年时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3岁的金庸随学校南下,开始了千里跋涉的流亡之旅。由安至危、由富到困,但金庸没有在战乱的颠簸流离中颓丧。
15岁的时候,金庸和两位同学一起合作,编了一本《献给投考初中者》,根据招考的题目,做些模范答案给学生看,大概相当于今天《五年模拟三年高考》这类的参考书。这个书做得很成功,他们赚了很多钱。
有人说,金庸是最会赚钱的文人侠客,这一点,金庸在中学时候就已颇显锋芒。而看起来温和宽厚的金庸,年少时性格也有十分狷狂的一面。
在上学时,因不满学校的某些行为,他写文讽刺过训导主任,也在大学时与训导长争辩过,结果便是遭遇了两次被学校开除的命运。
作为武侠小说大家,这个身份或许是他享誉最盛的。而另一个在金庸一生中不可磨灭的标签,便是报人,一个杰出的报人。
1947年,他进入上海《大公报》,从三千名投考者脱颖而出。第二年,《大公报》香港版创刊,金庸被派入香港,那年他24岁。当时的香港与上海相比,并不发达,但金庸说,“我一生很喜欢冒险,过一点新奇的生活。”
作家李敖曾在节目中批评金庸武侠小说“那写得什么玩意”,他说侠义部分金庸自己没一样做得到,“不讲真话、不做真事”。不过,作为报人金庸,他似乎并不是李敖所说的那般。
1959年,35岁的金庸创办《明报》。他说:“我办《明报》的时候,就是希望能够主持公正,把事实真相告诉给读者。”
他的社评文章,高峰期每日一篇,他的武侠小说,几乎也是以日更的节奏推进,数十年间无间断。
而他金庸一生最为著名的
就是他所创造的武侠世界
一部百年武侠小说史,自还珠楼主以下,名家辈出,惟金庸名头最盛、享誉最长,横扫华人世界。他以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十余年间写下15部作品。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联中的14个字,正是他14部武侠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还有一部不在其中的,便是《越女剑》。
虽然作家王朔曾批评金庸小说是现代社会四大俗之一(还包括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四大天王),但金庸倒不觉得这是一个坏的批评,他说俗就是接近很多人,或者很多人喜欢它。
也确实如此,金庸的武侠小说受到了社会各阶层读者的欢迎,他曾获得了两岸三地最高领导人的接见,也被普通的男女老少所喜爱。
1972年,《鹿鼎记》连载结束,金庸宣布封笔。他的作品被翻拍电视剧影视剧高达90次,从童年就一直陪伴着我们。
正如高晓松说的:
如果没有金庸
我们少年时代只剩琼瑶和三毛了
如果没有金庸
我们的少年时代该会是多么仓皇
作为读者的我们和金庸先生是没有交集的
可当先生走时,心里还是那么难过
其实我们怀念的不只是先生
还有不经意间逝去的过去
曾经的回忆与故事
曾经在上课时偷偷看武侠小说的自己
曾经互称大侠的挚友
曾经有过的仗剑走天涯的梦想
可时间是个坏人
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失去的年纪
挚爱的偶像成家
崇拜的球星退役
熟悉的媒体人去世
曾经憧憬的崇拜的人一点点退出舞台
换上了越来越陌生的名字
曾经的辉煌和灿烂被新的潮流席卷
时间带走的不仅是他们
还有自己的回忆和冲动
我们在失去这些人的同时
也在接收着他们交给我们的时代
我们不会松懈
因为我们一直都知道
他们只是去了另一个江湖
会一直注视着我们
金庸先生曾说: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先生还真是闹了好大一场快意人生呵,
半世逍遥,刀光剑影,满地繁华。
世间最强的武功莫不是时间
童年无论怎么“苦练”的“降龙十八掌”
却总也打不出的那条金龙,
也许不在,也许一直都在...
如今先生离去,你我就此别过,
江湖远,剑影长,
带走的是一段关于江湖的传说,
带不走的,
却是所有人关于武侠世界最美好的梦。
从此世间再无江湖。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仪睿夫
排版:仪睿夫
监制:孙浩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