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些人,或者说,我们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明明上班八小时不到,坐在办公桌前,只要打打电话、做做表格、印印文件,有时候还能抽空玩几把游戏,跟同事闲扯几句家常,看起来和劳累完全沾不上边,却总是在一天结束后,觉得腰酸背痛。只想整个人扑到床上去,再也不起来。
这是你的常态吗?如果工作强度不大,是什么导致了透支、辛苦,沮丧呢?下面就来看看《你原本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的作者简白对此问题的解读。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来源凤凰读书计划,微信公众号ID:FH_DSJH)
你天天那么闲,还活得那么累
文 / 简白
有一阵子我家的房子装修,在朋友家借住。
朋友生活非常规律,每天早上八点起床,晚上十点睡觉,中午铁打不动午休半个小时,一整天的睡眠长度加起来,几乎超过十二个小时。可饶是这样,每天下班回家却总是听她喊累,鞋子一脱,包一扔就瘫在了床上。
“快累死我了!谁也别和我说话,我一动都不想动!”说完这句便像搁浅了的鱼似的,赖在同一个地方。发呆,玩手机,没有半点生气,有时候甚至连饭也懒得起来吃,不休息个把小时都恢复不了元气。好像干了什么重体力活儿。
耐不住好奇,有一天,趁手头没事儿,我去她的单位探了探班。
本想弄明白,她到底在干什么,居然这样辛苦,可结果却更困惑了,那份工作简直称得上清闲,至少远没有想象中繁琐。
上班八个小时不到,坐在办公桌前,打打电话,做做表格,印印文件,有时候还能抽空玩几把游戏,跟同事闲扯几句家常,看起来和劳累完全沾不上边,却总是在一天结束后,觉得腰酸背痛。只想整个人扑到床上去,再也不起来。
明明不忙的工作,耗光了能量,精疲力竭,觉得辛苦。但周末在球场上挥汗如雨,在商场里奋力血拼,劳动量是工作日的几十倍,又仍旧精神奕奕。难不成她的身体是个喜怒无常的家伙?
偶然和人说起这件事,发现有共鸣的竟然还不止一个。他们多半是上班族,不用在太阳下奔波,不用在日光下劳作,吹着空调,敲敲键盘,却时常觉得疲倦,工作日尚未结束,还没到家就已经累得不行,打开房门,放下包,只想窝在沙发里,甚至还有一种奇怪的沮丧感。
如果工作强度不大,是什么导致了透支、辛苦,沮丧呢?
想来想去,才领悟这和工作强度无关,却和工作内容有关。
这个世界上,想来没有人讨厌新奇有趣的东西,也没有人喜欢枯燥乏味的东西吧,不论是阅读一本小说,还是打一盘精彩的游戏,只要有趣,我们都很容易就集中起注意力来,哪怕耗时一整天,也能孜孜不倦,精力十足。
其实在工作上也是如此,当你感到疲乏,也许不是因为消耗了脑力或体力,而是因为你的工作重复性太高,你的大脑根本提不起兴致,它在向你发出抗议:嘿。这样的东西太枯燥,让我找不到意义,我不想干了!”
社会分工越细,人们陷入无聊的沼泽中就越容易,人类的进化史这么长,进入工业社会却只有短短的数百年,我们其实并不适应“流水线”上的工作,它被细分到部门,又被再细分到个人,你很难窥一斑而见全豹,也很难说服自己,少了你,公司的运作会有什么不同,久而久之,你抽离出了自己的心,开始应付着它们。原本可能变得有趣的工作就更加无聊了。
日复一日机械式地“劳作”,不觉得疲倦和沮丧才怪。
改变的办法有两个:第一,换一个有意思的工作;第二,把你的工作变得有意思起来。
很多人其实是有换工作的能力的,他们毕业于很好的学校,工作能力不坏,但宁愿守着一份所谓的“铁饭碗”拿着不算高的薪水,把自己从竞争中撇开,重复做着和能力不符的工作。
《老友记》里有一集,钱德勒一脸疲惫走进咖啡厅和大家抱怨说自己整天处理无聊的数据,无聊的系统。
瑞秋说:“既然觉得无聊,为什么不找一个你喜欢的呢?”。
钱德勒说:“得了吧,你们谁喜欢自己的工作?”
结果每个人都回答:“我们喜欢自己的工作。”
莫妮卡热爱烹饪,她在一家餐厅做厨师,罗斯从小喜欢恐龙,他在大学的考古系里任教,热衷打扮和时尚的瑞秋在服装设计公司,乔伊做着演员,菲比是一名按摩师。他们都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很满意,只有钱德勒,在工作中得不到快乐……
全剧的末尾,钱德勒辞了管理层的工作,跳槽到了自己喜欢的广告公司,从实习生做起,为一双滑板鞋绞尽脑汁想着创意,却乐在其中。
带给他快乐的不是别的,就是他的勇气。
有多少人,每天做着一模一样的事,过着一模一样的日子,想着辞职,却还在用同样的理由说服自己:
“这份工作来之不易……”
“如果辞职,说不定找的还不如这份工作好!”
从小得到的匮乏感教育,让我们中的大多数对生活的标准放得很低,对一份稳定的工作充满了依赖,对枯燥满怀忍耐,却忘了,这早已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个崭新的世界里还有很多其他选择。
酒店试睡员,时尚买手,自由撰稿人,游戏策划……
供求不平衡的工作怎么可能来之容易。可如果不喜欢,得来再不易又有什么用?
但凡有这份能力,与其每天精疲力竭地重复着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倒不如痛快放手,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事。
世界那么大,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嘛。
当然,也有许多人并没有能力换掉自己的工作,又或者,一开始你是喜欢它的,只是日子久了,出现了职业懈怠,毕竟,在任何一份工作中,重复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这样的情况下,让工作保持有趣就显得更关键了。
怎么让工作保持有趣呢?
我的答案是投入其中,赋予它创造力。
我先生以前很讨厌做菜,偶尔不得不做的时候总是胡乱地把食物放进锅里,随随便便糊弄胃口了事。我觉得他在厨房像个机器人,洗菜、切菜、倒油、加水,为了避免太过无聊,还得在一旁开着电视,听一听电视里的声音。厨房里所有步骤看起来很程式化,做出来的菜也可想而知。有一回,我把电视关了,我说你想不想试试看做一道特别的菜。
他不大乐意:“做什么特别的菜呢?做菜就是一个很无聊的事情呀!”
我回答:“像我平常做给你吃的那样做给我吃嘛!”
他不愿扫兴便说:“那我就做一个自创的菜好了”
仔细思考了约莫五分钟,他决定把菜切出一点花样来,青椒划成一丝一丝弄成一朵花,鱿鱼片也划成一丝一丝卷起来就更像一朵花。两样放在一起爆炒,在盛出来拼盘……
当他决定这样做的时候他变得投入了,他开始琢磨菜肴的味道和自己的刀法。在厨房待了整整两个小时还浑然不觉。
虽然最后的成品并没有如想象那样变成两朵花儿,但味道比起从前要好了不少。更重要的是,做菜的体验也变得美妙许多。
心理学上把这叫做心流,指人们把注意力集中投入到某件事情上的感受,时间变得更快了,整个过程好像有了生命力似的,那些枯燥乏味自然也烟消云散。而尝试着把它用在工作中,也许会更加合适。
对厨师来说,不投入的切菜只是重复地手起刀落,投入的切菜就像在刻画某样艺术品。对老师来说,不投入地教授课文与复读机无异,投入地教授,每个孩子都值得被关注。一旦用心去做,你总能从中发现一些不同的地方,发现一些值得改进、需要创造性的地方。我想,那时候大概就不容易觉得疲劳了。因为你没有抽离掉自己的心,把自己变成一具重复劳作的机器。
其实在工作上也是如此,当你感到疲乏,也许不是因为消耗了脑力或体力,而是因为你的工作重复性太高,你的大脑根本提不起兴致,它在向你发出抗议:嘿。这样的东西太枯燥,让我找不到意义,我不想干了!”
社会分工越细,人们陷入无聊的沼泽中就越容易,人类的进化史这么长,进入工业社会却只有短短的数百年,我们其实并不适应“流水线”上的工作,它被细分到部门,又被再细分到个人,你很难窥一斑而见全豹,也很难说服自己,少了你,公司的运作会有什么不同,久而久之,你抽离出了自己的心,开始应付着它们。原本可能变得有趣的工作就更加无聊了。
日复一日机械式地“劳作”,不觉得疲倦和沮丧才怪。毕竟工作不忙的你觉得辛苦,更多的是心苦。要不要改变这一切,全在你自己的选择里。
选自简白《你原本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